文 | 极洞察
流量红利消退,存量竞争激烈,互联网巨头们正站在一场新的博弈起点上。互联网商业版图中, “拆墙”和“筑墙”似乎是两条对立的道路。一边,京东、淘宝、微信正以打破壁垒的方式寻找增量,试图在支付、物流与社交领域形成互联互通的新生态;另一边,小红书则选择将墙筑得更高,以私域流量、用户内容生态为核心,推进商业化进程。
“拆墙”与“筑墙”,看似对立,却在各自的语境中指向同一个目标:抓住平台红利消退后那一部分珍贵的增量。
“拆墙”:京东微信淘宝的互联互通实验
支付、物流和社交,这些过去彼此隔绝的领域,如今正被京东、淘宝和微信逐渐打通。 “拆墙”的背后,是平台意识到流量红利见顶后的增长瓶颈,唯有开放合作才能探索新的增量空间。
1、支付:从彼此隔绝到全面融合
2025年初,京东正式开放支付宝支付,标志着平台间支付壁垒的消融。这一改变看似只是用户支付方式的丰富,但深层意义在于——支付是电商链条的起点,越多元的支付手段,越能提升用户留存与转化效率。
2024年9月,淘宝天猫宣布接入微信支付,让消费者能够从购物决策到支付全程畅通无阻。更值得关注的是,微信支付用户还可以直接在微信中查询账单和支付凭证,这为微信-淘宝的互通提供了新维度。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支付壁垒成为历史,而支付互通让各平台能够争取更多用户的支付偏好,从而抢占新的市场增量。
2、物流:京东与菜鸟破冰
物流是电商体验的关键,京东物流与淘宝天猫的合作,堪称“破冰之旅”:
京东物流开始为淘宝商家提供发货服务,而菜鸟驿站则接入京东平台。这意味着两大物流巨头不再彼此封锁,用户可以在一个平台完成购买,却享受到另一平台的优质物流体验。
对中小商家而言,这种互联互通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拉动了交易增量。
3、社交与送礼:淘宝微信的破墙尝试
淘宝上线“送礼物”功能,让用户能够将淘宝商品通过淘口令分享至微信,并直接在微信端完成收礼。这是微信与淘宝之间首次打通业务流程,用户无需跳转App即可完成社交+购物的闭环。
在这一层合作中,“社交场景+消费决策”的模式成为探索焦点。对于用户而言,社交和电商的结合意味着更多便利;对于平台而言,这种深度连接显然为双方的增长曲线增添了动力。
“筑堤”自守:小红书的护城河之战
与京东、淘宝选择 “拆墙”不同,小红书却在努力筑起更高的“围墙”。无论是对私信导流的严格限制,还是对外部链接与二维码的全面封禁,小红书正通过“筑墙”的方式强化自身生态闭环。
1、从“开放”到“收紧”:小红书的新规则
2024年11月,小红书发布了《交易导流商业秩序治理规则公告》,明确禁止在私信中引导用户加微信或电话,甚至连欢迎语中也不允许出现微信号或联系电话。到2025年,小红书更是推出了“私信获客工具”,彻底将导流行为纳入官方管控范围。
·严控导流:外链、二维码、社交账号等导流方式全面禁止,平台严格打击“站外交易”。违规者面临账号限流、封号甚至高额罚款。
·商业化工具取代自由导流:通过官方“私信通”与“私信获客工具”,小红书将导流服务全面商业化,逼迫商家与博主使用官方渠道进行转化,从中获取广告收入。
2、“筑墙”的背后:小红书的转型野心
(1) 从小平台到大平台的必然选择
小红书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月活跃用户达3.2亿,同比增长35%。用户增长背后,平台对内容质量与交易规范的要求也愈发严格。通过“筑墙”限制导流,小红书可以防止流量外流,确保站内生态健康发展。
(2) 净化生态,打击“黑灰产”
小红书的内容以真实分享和种草为核心,但部分商家和博主通过私信导流进行虚假交易、刷量等行为,极大破坏了平台内容生态。“筑墙”能有效防止黑灰产的蔓延,保障用户信任。
(3) 推动商业化进程
通过推出官方工具与商业方案,小红书在变现路径上实现了创新。禁止导流站外,实质上是将商家的广告与营销行为牢牢锁定在平台内,进一步强化盈利能力。
“拆墙”与“筑墙”的商业逻辑
1、增量驱动: “拆墙”的动机
京东、淘宝和微信之间的 “拆墙”,主要源于各自生态触顶后寻找增量的压力。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用户获取成本飙升,单纯的广告投放难以带来有效增量,而平台间的互通能够更直接地扩大用户基础。支付、物流和社交场景的打通,让用户体验更顺畅,也为平台业务的延展带来可能性。
2、生态防御:“筑墙”的动机
小红书选择“筑墙”的核心原因在于保护自己的生态优势。小红书的内容生态是核心资产,“筑墙”策略确保了站内流量的高效转化和价值实现。通过官方工具与商业产品体系,小红书得以掌控商家导流与变现过程,从而实现收入最大化。
3、“拆墙”与“筑墙”的权衡:两条路都难走
“拆墙”与“筑墙”各有利弊: “拆墙”提升了互联互通的效率,却也让平台的竞争更为直接;“筑墙”巩固了平台护城河,但可能面临商家和用户的不满。
关键在于,平台能否在 “拆墙”与“筑墙”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既满足用户需求,又实现商业化目标。
殊途同归的商业探索
“拆墙”和“筑墙”的背后,其实指向同一个问题:如何在存量竞争中寻找增量?
京东、微信、淘宝的“拆墙”尝试,预示着未来平台间合作的更多可能性,而小红书的“筑墙”策略,则为“强内容型平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商业化路径。
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互联网生态下的两种共存方式。未来,“拆墙”的效率与“筑墙”的深度,或许将共同决定商业世界的下一轮进化。
写在最后:增长的尽头是深度
互联网的增长故事从来不是简单的“拆墙”或“筑墙”二选一,而是每个阶段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策略的动态过程。在增量红利触顶的当下,平台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路径。
未来,无论是“拆墙”的京东淘宝和微信,还是“筑墙”的小红书,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存量市场中找到长期的生存之道。增长的尽头不是衰退,而是深度。那些能够挖掘用户需求、扩展场景边界、创新商业模式的玩家,才有可能在存量博弈中脱颖而出,书写下一段增长传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