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4创业黑天鹅,万字盘点那些陨落的公司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4创业黑天鹅,万字盘点那些陨落的公司们

2024年,北美的科技创业舞台上,一场接连不断的退场大戏正在上演。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硅兔赛跑 Amelie

编辑 | 蔓蔓周

新年伊始,这个冬季的裁员潮还在继续。

根据独立裁员追踪机构Layoffs.fyi 的数据,继前两年大幅裁员后,2024年美国457家科技公司裁员超过13万。特斯拉、亚马逊、谷歌、TikTok、Snap和微软等公司在 2024 年头几个月进行了大规模裁员;规模较小的初创公司也经历了相当数量的裁员,有些甚至完全关闭了业务。

同时,2024年美国申请破产的各大小公司接近700家,创近十四年内破产数量新高。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也许从小到大听过无数遍,但直面真正失败的时候,有多少人能从中看到通往成功的那些隐喻?尤其是对于任何想要进入商业世界的人来说,了解创业失败背后的数字和原因甚至比摸索赚钱商机更为重要。虽然有数据显示,90% 的初创公司都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将成为该统计数据的一部分。

2024年,北美的科技创业舞台上,一场接连不断的退场大戏正在上演,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再次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牌。这一年,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创业公司,在资本寒冬和市场压力下,接连陨落。它们的消逝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失败,更是一种行业现象的集中体现。多家明星初创企业倒闭,曾经的行业先锋在资本寒冬中陷入困境。

作为硅兔辞旧迎新的保留节目,本文将继续回顾2024这一年科技创业领域倒闭的代表性公司,分析它们失败的原因及对行业未来的启示。

01 新能源之殇,资本博弈

1、曾估值300亿美元的通用弃子 Cruise

2024年最后一个月12月10日,通用汽车发布消息:停止为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提供资金支持,正式退出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今后将专注于个人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

这则消息看似简单平淡,但对于Cruise无疑于平地一声雷,重磅打击,靴子落地。

Cruise当年也曾被寄予厚望。

通用连续多年向Cruise投入了研发费用,2016年花费5.81亿美元获得Cruise控股权后持续向其投资,目前持有Cruise约90%的股份。然而,Cruise却并没有让通用收到应有的投资回报,持续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和扩展业务的过程中大量亏损。

2023年Cruise旗下自动驾驶出租车在旧金山发生一起肇事逃逸事件,公司在加州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的许可证被暂停,Cruise没办法再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接下来的两年里经营每况日下,报告显示,Cruise的业务这些年来已亏损超过100亿美元(约合724亿元人民币),2023年亏损达到了24.14亿美元,2024年尽管一直在削减成本和开发新的自动班车项目,但依旧是持续大额度亏损。

Cruise目前拥有约2300名员工。通用汽车打算将把Cruise的技术团队与通用汽车自己的团队合并,重点开发个人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据通用汽车预计,这次重组可将公司每年支出减少10亿美元。

Cruise要被重组的消息一出,本田立即宣布停止为Cruise注资;微软则表示预计将计提约8亿美元的减值费用。

2013年,从麻省理工退学的Kyle Vogt与华裔好友Daniel Kan共同创立Cruise,成立仅3年就被通用汽车大手笔收购。Cruise获得的第一笔资金来自硅谷孵化器Y Combinator,彼时的掌门人正是如今OpenAI的Sam Altman,他对Cruise非常看好并大加赞扬,还以个人名义加注投资。

2016年是全球自动驾驶热度空前的一年,谷歌无人驾驶项目独立,Waymo横空出世;刚成立3个月的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一举融资10亿美元……特斯拉、Uber、丰田、百度等公司纷纷入局。通用汽车以5.81亿美元价格收购Cruise,被视为“以资金换技术”拿到了自动驾驶的门票。

Cruise作为通用的子公司,融资如滚雪球一般逐年壮大,到2021年,微软、通用汽车、本田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共同向Cruise投资超过20亿美元,估值达到了300亿美元,成为超级独角兽。2023年Cruise自动驾驶出租车许可证还未被暂停之前,通用汽车CEO还表示,到2030年Cruise业务每年可创造500亿美元的收入。

谁打倒了它?

很显然,成也通用,败也通用。

自动驾驶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是,通用汽车和Cruise在未来发展及IPO选择上始终存在分歧。据彭博社报道,通用汽车更倾向Cruise留在公司体系内,不仅能获得Cruise业务的高额估值,也更方便技术共享。

Cruise上市无望,业务上连栽跟头,先是发生交通事故乘客受伤,后又造成交通拥堵。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Cruise自动驾驶出租车来回碾压拖拽了一位倒地行人,导致其伤势严重。事故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承担责任后果,被吊销自动驾驶出租车营业执照,两位联合创始人双双辞职,解雇多名高管,大幅度裁员......

2、烧掉140亿美元后黯然退场的Northvolt

在2024年11月21日,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新能源行业的又一大唏嘘。

同样是在全球自动驾驶热度空前的2016年,前特斯拉高管Peter Carlsson带领团队成立了Northvolt,旨在利用欧洲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打破对亚洲电池巨头的依赖,为电动汽车产业提供自主可控的电池供应链。

最开始,Northvolt的计划仅限于在瑞典小镇谢莱夫特奥建设一座电池工厂。然而,随着资金的快速流入和资本的扩张,Northvolt的前行脚步迅速加快。第二、第三座工厂的建设计划接连提上议程,德国、加拿大、波兰等地纷纷成为其全球布局的一部分。除了专注于电池制造,Northvolt还跨足了储能设施、生产和回收等多个领域。

2017年,Northvolt宣布与大众汽车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获得了来自高盛、瑞典国家投资公司、北欧银行等多家机构的资金支持。

原计划位于瑞典北部的谢莱夫特奥工厂,在2021年投产,但实际投入使用的时间远远滞后,且生产能力远低于最初的目标。到2023年,该公司位于谢莱夫特奥工厂的总产量只有其理论产能的0.05%,令市场和投资者大失所望。

2024年年初,Northvolt已从宝马、沃尔沃汽车、大众汽车等客户手中拿到了价值逾550亿美元的订单。然而,6月因为大客户宝马最终以电池交货延迟和质量不合格为由,终止了与Northvolt的一项数十亿美元的合同,这一事件对Northvolt造成严重打击。不仅如此,技术和供应链稳定性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重大的财务损失。到破产时,公司账上仅剩下3000万美元的现金,对于烧钱的新能源公司而言,这意味着资金链几乎断裂。

它的自救?

6月宝马事件的分水岭之后,Peter Carlsson迅速宣布裁员并削减管理费用,同时寻求新的融资,希望度过这个难关,但他也显然低估了宝马退单事件引发的蝴蝶效应。直到申请破产之前,所有资本对其避之不及,之前的投资方也只是观望。

Northvolt的出现曾象征着欧洲车行试图摆脱对亚洲电池制造商依赖的幻想,愿景是好的,但它同时也忽视了电池产业最核心的技术竞争力。现实情况中电池制造的成败并非单靠Northvolt一直强调的环保标签能解决——技术突破、产能提升和生产效率更是关键所在。

虽然获得了来自欧洲政府和资本市场的巨额投资,但由于不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实现预期的盈利,这家年轻的新能源公司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持续亏损的困境中,进而走向了生死存亡命悬一线的破产之路。

3、造车新势力Fisker,破产后卖技术

2024年6月,美国造车新势力Fisker申请破产,随后出售其车队并用剩余资产偿还债权人。

Fisker一家美国汽车公司,由汽车设计师 Henrik Fisker 和他的妻子 Geeta Gupta-Fisker 在2016年创立。

2020年夏天,Fisker宣布通过与私募股权公司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支持的 SPAC Spartan Energy Acquisition Corp 合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该公司在那年秋天完成了反向并购。Fisker开发了 Fisker Ocean,这是一款电动运动型多功能车(SUV),于2023年发布。这款Fisker 唯一的量产车 Ocean 在交付后经历了100多次动力损失事故以及其他技术问题,导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不同问题进行了三次调查和多次召回。

2024年3月,由于2023年的净亏损超过4.63亿美元,Fisker宣布陷入财务困境,没有必要的资金来维持来年的运营。因此,该公司裁员15%并暂停了紧凑型 EV Pear 的开发,随后经过一系列自救无望的操作后,其股票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根据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Fisker拖欠了一笔短期贷款,并表示对能否维持持续运营存在“重大怀疑”。随后,它解雇了大部分员工,关闭了总部,并开始大幅降低 Ocean 的价格。到6月,它向美国法院申请了第11章破产保护。法官的裁决允许Fisker推迟第7章转换,同时允许公司继续清算其资产。Fisker及其债权人于 2024 年 10 月达成破产协议。

4、盖茨投资看走眼的电池公司Ambri

2024年5月,液态金属电池制造商、产品曾被寄予厚望的“液态金属电池鼻祖”新能源电池公司Ambri,申请破产。

尽管Ambri用液态电池替代锂电池的宏大愿景获得了不少资本的青睐,前后超过2.2亿美元的融资里,比尔盖茨跟投了3轮,但成立的14年里,Ambri一直在烧钱,没有实现自我造血,技术没落地,产品没有规模化量产。

投资者失去了耐心,Ambri拿不到新的融资,公司资金出现危机,最终破产并将被拍卖,拍卖价格为3800万美元。

Amrbi创办于2010年,创办者Donald Sadoway本硕博均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是电化学专家,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盖茨是通过“网课”与Sadoway结识,他很欣赏这位教授,称赞其是“世界上最好的化学家”,还到MIT拜访过Sadoway。

2023年,Ambri启动F轮融资,计划融资3亿美元,然而主要投资者最后选择退出,Ambri融资失败,资金链断裂。

Ambri企图挽救公司,作最后挣扎:2023年11月裁员降本,砍掉了三分之二的员工。但最终还是没有逃离破产的命运。

其首席商务官Briggs在破产后,对公司烧钱做了解释,称虽然电池产品本身的成本比锂电池低,但是建造工厂的成本高。并表示,产品很接近实现商业化了,因为公司保留了核心团队,还在按预期速度开发产品。而外部市场仍然广阔,非锂离子电池存在巨大机会。

新能源道阻且长

不止是Cruise和Northvolt这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企业,这两年看似前景无量的创业公司倒闭得前仆后继,让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无不如履薄冰。

2023年,自动驾驶卡车独角兽Embark宣布倒闭,直到倒闭人们才发现,Embark成立六年只交付了一辆无人卡车,更多的时候都是PPT式的演示效果;2022年,估值一度突破73亿美元的L4自动驾驶公司 Argo AI 宣布倒闭,5年烧光200亿的资金,背靠大众福特都未能幸免。

在去年硅兔2023年复盘文章《复盘2023,北美独角兽群体之死》中总结过,“这两年,美国一批造车新势力相继倒下,都有着相似的路径:烧光数亿资金,自身造血能力差、销售成绩极为难看。零交付也能融到资的日子,早已经一去不复返。”

2024年,除特斯拉外,几乎所有美国汽车制造商都宣布退出无人车业务。但另一方面,资本对于自动驾驶这一赛道仍旧在换马下注。2024年10月,Google自动驾驶项目Waymo宣布完成56亿美元C轮融资,这也是该公司迄今为止筹集的最大一笔融资。

国内市场也热闹非凡。曾经估值900亿的由百度与吉利联手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极越汽车,在12月多部门宣布解散,和Cruise的困境一样,百度在进行尽职调查时发现极越存在高达7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缺口,面对如此巨大的财务窟窿,百度决定不再继续注资,这直接导致了极越的资金链彻底断裂,走向倒闭;腾讯前后参加7轮、下豪注40亿投资的有飞行特斯拉之称的Lilium公司,10月在德国申请破产,尽管在2020年,Lilium 通过SPAC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估值一度达到100亿美元(约710亿元人民币)。

崩塌明星公司们的前车之鉴,并没有吓退资本,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自动驾驶赛道已发生超过70笔融资事件,其中亿元及以上的大额融资达30笔,背后有不少知名投资机构的扶持。

02 医疗保健,变现难

据统计,2024年申请破产的医疗保健类公司数量占据破产行业前三,前11个月就有62家相关公司倒闭,负债超过10亿美元的破产公司就有3家。

1、备受争议的监狱医疗保健公司Wellpath

11月,美国一家为全国为22万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保健公司Wellpath,在无法履行债务承诺以及高昂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后申请破产。随之而来的就是暂停针对这家总部位于纳什维尔的公司的数百起诉讼,可能冻结数百万美元的未决法律和解,这引起了该公司一些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的担忧。

Wellpath是美国最大的营利性囚犯医疗保健提供商之一,由 Jerry Boyle 在2003年创立。在美国36个州有550个中心,他们的设施每天治疗大约30万名患者。

美国参议员 Elizabeth Warren 就是批评者之一。她在向《环球报》提供的一份声明中说:

“Wellpath及其私募股权所有者HIG资本(HIG Capital)通过拒绝和拖延对监狱囚犯的护理,使他们遭受非自愿治疗、单独监禁和其他令人不安的做法而获利。”

“我将密切关注,以确保Wellpath不会试图滥用破产制度来逃避责任和欺骗受害者。”

Wellpath业务表面看来一直发展良好,分水岭是在2023年上半年,原本和马萨诸塞州签订的每年1亿美元的合同,为10所州立监狱中的6000名囚犯提供服务的大业务,被转移给了另外一家同行公司,在马萨诸塞州,针对该公司的数十起诉讼悬而未决,指控其虐待、疏忽和拒绝提供护理;在美国联邦法院被囚犯、他们的家人和民权组织提起的1000多起诉讼中,也被列为被告。

美国的破产法明显的运作方式是,当申请被提交时,任何向债务人追讨债务的企图都会自动中止。所以这也意味着任何针对Wellpath的诉讼都将被搁置。

而美国参议员Edward Markey针对Wellpath的破产说得更加直白:

“医疗保健领域里的私募股权意味着企业的贪婪是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投资方(为了利益)会迫使被投公司破产,这样他们就能中饱私囊。对于医疗保健来说,这意味着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受伤。私人股本无法自我监管,我们需要防止他们的贪婪。”

2、全美最大的由医生主导的医院运营商Steward倒闭了

5月,美国医院巨头Steward申请破产,这是一家利用综合护理模式在其医院和初级保健地点提供医疗保健,并通过其管理式护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提供医疗保健的运营商,破产之前,在美国经营着 33 家医院,拥有 3.3万 名员工。

这家在马萨诸塞州2010年成立的公司,在它的鼎盛时期,Steward是美国最大的私立医院系统,拥有 37 家医院,包括近 8000 张住院床位、超过 25 个紧急护理中心、42 个专业护理机构和一个大型医生网络,在美国和马耳他共有约 4.2万 名员工。

为什么会走向破产?Steward给出的原因是,近几年的经济和疫情问题,给社区医院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他们也没有从Medicaid和Medicare项目中得到足够的补助,而通货膨胀和新冠疫情还推高了运营成本,这些因素都迫使他们不得不尽快进行破产重组。

州政府对于它们的倒闭却另有看法。麻州总检察长Andrea Campbell认为,麻州政府资金是Steward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2023年,麻州健保项目(MassHealth)每个月向该公司旗下机构支付大约2000万美元服务费,全年还向该公司支付了约8400万的附加奖金。而Steward旗下的医院不仅欠下巨额债务,还从麻州的公立健保项目中抽走了巨量资金一边扩张,一边向投资者支付大量分红。

77亿美元估值的精准医疗公司Invitae难逃厄运

2月,由软银集团支持的上市精准医疗公司Invitae Corporation(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NVTA)申请破产。

在其申请中,Invitae表示其资产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负债在1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它还表示,它有1000至5000个债权人。

其破产申请一出,这家曾估值77亿美元的上市公司,股票在一天内暴跌77%。随后,纽约证券交易所通知Invitae,将开始对公司的普通股进行退市程序,并立即暂停其股票交易,原因是“交易价格异常低”。截至破产,Invitae的市值已跌至2553万美元。

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精准医疗公司成立于2010年,最初是基因检测公司Genomic Health的子公司,专注于遗传疾病的诊断检测。凭借低价策略和广泛的服务范围,Invitae迅速扩展业务,并在2015年成功登陆纽交所,主要提供生殖健康、肿瘤基因检测、罕见病检测等服务,在过去几年中通过广泛的重组努力来改善其财务状况。

2017年,Invitae收购了 Good Start Genetics 和 CombiMatrix。2020年,Invitae宣布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ArcherDX。2021年,Invitae宣布以3.25亿美元收购医疗保健AI初创公司 Ciitizen。软银在2021年投资了1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来支持Invitae的资产收购计划,这一轮融资使得Invitae的估值达到77亿美元(约550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在2022年中期裁员超过1000人,并消除了非核心业务。后来,它开始出售许多资产,首先是其Archer NGS研究试剂,这些试剂被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收购。连续三年的巨额亏损,持续扩张带来的营收并不足以填补亏损的窟窿,Invitae累计亏损了约60亿美元。

Invitae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en Knight在一份声明中说:

“在过去的18个月里,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善我们的现金状况,通过调整我们的投资组合并专注于我们最有影响力的业务线。这些战略举措加速了我们实现正现金流的路径,以实现我们作为行业领先的遗传学平台的潜力。然而,我们仍需要通过这些第11章程序来解决公司的债务状况。”

3、AI医疗明星Forward倒在了寒冬

11月,创投圈昔日明星AI医疗公司 Forward突然宣布停止运营,关闭所有诊所并取消所有预约。公司在官网发布声明,表示其移动应用程序也将立即停止服务。

这家旧金山的新型医疗初创企业,由 AI 初创公司 Wavii 前创始人 Adrian Aoun 于 2016 年创立而成。曾经,这家创业公司雄心勃勃,建立起一个AI医疗系统,期望取代传统的医生办公室和诊断流程。巅峰时期,Forward收获软银等一众风投机构的支持,估值达10亿美元,但如今烟消云散。

起初,Forward的业务模式很简单:用户支付每月149美元的订阅费用,使用Forward嵌入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医疗系统,如人体扫描仪、智能传感器和疾病诊断算法等,从而获得医疗咨询诊断等服务。成立后,Forward总共在19个地点建立了技术支持的初级保健诊所,拥有100多名初级保健临床医生。

Forward成立之初,公司便拿到由Google 董事长 Eric Schmidt、Benioff、Oscar 创始人 Joshua Kushner 和 Uber 联合创始人 Garrett Camp 在内的众多投资者筹集的 3000 万美元;到2019年,公司估值已经到达 4.53 亿美元;2021年D轮融资的2.25亿美元,更是将公司估值一举推至10亿美元。2023年,Forward还再次宣布,成功筹集了由软银、Khosla Ventures、Founders Fund等股东提供的1亿美元的E轮融资,用于推广刚刚推出的产品CarePod。

看似很顺利的融资路程,为何在2024年突然倒下了?

据了解,除了Forward 诊所需要在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租用昂贵的房地产,支撑AI技术的成本则更加高昂。为此,公司一直在削减诊所成本,不仅开始拒绝支付任何无法在内部进行的实验室测试的费用,甚至在去年停止向 23andMe 支付基因检测费用,这是公司过去引以为傲的服务之一。同时, Forward 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开设任何新诊所,并接连关闭两家诊所。

Forward 的核心产品——独立医疗站CarePod——更像是公司的一次赌注。2023年第一款CarePod推出后,Forward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他们将CarePods 部署在多个城市的商场、健身房和办公室中,告诉人们:你不再需要走进医院,只需要每月花费99美元,就可以走进楼下的CarePod,接受最快最好、毫无痛苦的初级临床检查。然而,押注了全部E轮融资的CarePods非但没能大面积推广,反而成为压倒公司的一根稻草。

业内人士分析说:

“如果该公司一年前筹集了 1 亿美元,而12个月后却关闭了,那么要么它已经预见到了危险并正在返还资本,要么它因为无法吸引后续资本而耗尽了资金。”

03 被新式AI挤兑的企业们

AI技术变革的速度和深度超出许多人预期,未能及时适应改变的公司们正在退出市场,也终将被历史埋没。

1、老牌AI独角兽Afiniti跑不动了

11月,AI独角兽Afiniti申请破产,成为最新一家走向破产的“老牌AI初创公司”。

Afiniti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有18年历史的AI创业公司。历史上,它完成过六轮融资,累计融资3.2亿美元,在2017年的D轮中估值达到18亿美元。不过,自2019年E轮融资之后,Afiniti再也没有新的融资进账。

破产文件中显示,Afiniti如今背负了高达5.8亿美元的债务,律师认为“该公司的资产远远低于其负债”,“很可能不足以偿还公司所欠的担保债务”。

这两年AI势头如此光彩夺目,有人形容当下的AI赛道是“在ChatGPT之前开发的所有人工智能技术都变得无关紧要”,上一个时代的AI独角兽们已经很难获得投资人的注意。再加上它们长期难以盈利,无法自我造血,只能成为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了。

但说回Afiniti,它的倒闭也有自身的问题所在。

Afiniti的运营模式导致它未能长期盈利。

跟其它公司先付费后服务的方式不同,Afiniti采取的是“零成本试用”的商业模式,客户不需要提前为软件或者服务本身付费。当增量收入产生时,Afiniti才会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分成。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盈利能力下降,最终导致亏损积累,财务状况持续恶化。

创始人因性侵丑闻辞职。

缺乏AI核心竞争力。

营销咨询公司NICE副总裁Andrew Traba在领英上强烈批评Afiniti是一家使用“障眼法”的“假AI”公司,只喜欢“华而不实的PPT和大胆的承诺”,而不是切实的商业成果。

实际上,ChatGpt等新一代AI技术的兴起改变了市场格局,如大型预训练模型,通过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提升了AI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传统AI公司不仅缺乏实际的商业成功,而且缺少创新的动力,无论是数据量、算力和算法精度方面都存在劣势,慢慢地便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2、走在破产边缘的Chegg

12月,总部位于圣克拉拉的在线教育公司Chegg正在裁员319人。这是Chegg公司六个月来第二次大规模裁员,这家家庭作业公司正在与现代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打一场线上的无声战争。

Chegg,这个曾陪伴无数留学生熬夜刷题的“救命神器”,如今也撑不住了,市值从2021年巅峰时的120亿美元,跌到了现在的1.59亿,跌幅让人窒息。

Chegg公司的CEO内森·舒尔茨说:“技术变革给我们的行业,尤其是Chegg的业务带来了阻力。”,“人工智能搜索体验的最新进展,以及 学生采用免费和付费的生成人工智能服务,给Chegg带来了挑战。这些因素对我们的业务前景产生了不利影响,要求我们重新调整业务重点和规模。”

舒尔茨还指责了OpenAI公司的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称学生们将该工具和其他类似工具视为Chegg的“强大替代品”。

调查显示,2024年秋季只有30%的大学生计划使用Chegg,而62%的学生已经选择了ChatGPT来帮助完成作业,这一比例在春季只有43%。

Chegg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

也许,是由于其低估了AI技术迅速发展的能力。虽然早在ChatGPT问世时,Chegg便开始关注这一技术进步,但高管们认为这不会对公司的核心业务造成威胁,原因在于ChatGPT偶尔会给出错误答案。然而现实却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随着技术不断进步,AI的回答质量已显著提高,甚至超越了Chegg的人工解题服务。

从更广泛的行业背景来看,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正在重塑这个市场。

OpenAI与谷歌都已将教育领域视为其AI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推出了多种AI应用,展示了其在教育中的巨大潜力。相较而言,Chegg的反应显得缓慢且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3、打不过就被吃掉的Inflection和Adept AI

3月,微软收购Inflection AI。微软支付了6.5亿美元用于技术授权,同时招募了Inflection AI的核心人员和大部分技术团队,组建了新的Microsoft AI部门。

The Information的报道指出,Inflection AI在被微软"收购"之前就一直在挣扎寻找有效的商业模式。目前对生成式AI的大多数资金或人力投资,后续都不可能享受到与OpenAI相提并论的"火箭上升式"回报。

Inflection AI是一家主打机器学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硬件和应用程序科技公司,由人工智能企业家Mustafa Suleyman与Greylock 的 Reid Hoffman成立于2022年,成立不到3个月,就融资了 2.25 亿美元。

2023年5月,Inflection AI 推出了名为 Pi 的 AI 机器人,定位是朋友对话者,而非辅助工具。这个机器人会“记住”过去的对话,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了解用户。

2023年7月,公司宣布完成 13 亿美元的最新一轮融资,由微软、英伟达和三位亿万富翁(Reid Hoffman、Bill Gates 和 Eric Schmidt)牵头投资。新一轮融资使公司融资总额达到 15.25 亿美元,在人工智能领域仅次于 OpenAI。在获得资金时,Inflection AI 表示正在构建世界上最大的 AI 集群,将配备 22000 个 Nvidia H100 GPU。

2024年3月,Inflection AI又正式发布了 Inflection-2.5 大语言模型。Inflection-2.5 实现了接近 GPT-4 的性能,而训练过程却仅使用了 GPT-4 40% 的算力。

7月,Adept AI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David Luan作出了一个意外的转身——带领公司的核心团队集体加入亚马逊。亚马逊虽然没有直接收购Adept AI,只是招募了该公司约66%的员工,包括联合创始人兼CEO David Luan在内的核心团队,并获得了部分技术的非独家授权,但一种新的"另类收购"模式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交易的"模式"。

Adept 成立于2022年4月,公司地址在旧金山。Adept目标是提供真正的AGI服务,其AI模型不仅可以读写,而且帮助人类完成复杂任务。比如可以要求模型“生成每月合规报告”或“在此蓝图中的这两点之间绘制楼梯”,模型会使用 Airtable、Photoshop、ATS、Tableau、Twilio 等现有软件来共同完成工作。

创始人David Luan是华裔,6岁跟随父亲自哈尔滨移民到美国。Luan 8岁开始学习大学课程,是典型的天才少年。高中时创立AI公司Dextro并被收购, 201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和政治学学士。他曾领导 Google LLC 的大型语言模型项目,是Google Brain的主管,后担任 OpenAI 工程副总裁。

2023年3月,Adept AI获得来自包括微软、英伟达在内的3.5亿美元融资,总融资额4.15亿美元,估值突破10亿美元。同年,Adept AI上榜福布斯AI 50。2024年2月,Adept AI发布新一代模型FuYu-Heavy,UI理解和推理是其杀手级功能,在 MMMU 基准测试中的得分超越 Gemini Pro。

在Agent公司中,Adept无疑是技术背景实力最深厚的王者之一。但是Luan坦言,在Agent的路上,还有很多需要去研究和突破的难点。对于Luan和他的Adept AI团队来说,放弃研发经营特别是财务成长独立性加入亚马逊,作出这个选择绝非易事,只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不得不如此。

04 走马观花独角兽们

1、最快独角兽Thrasio仓促的谢幕

3月,亚马逊第三方品牌收购公司Thrasio申请破产,这个亚马逊历史上最大的第三方卖家之一,曾是美国崛起速度最快的独角兽之一。成立于2018年,Thrasio在短短数年完成超30亿美元融资,身后集结银湖资本(Silver Lake)等知名风投机构。2021年完成D轮融资后,公司估值曾达到百亿美元级。

Thrasio一词来源于Thraso,是希腊神话中的亚马逊战士,勇敢且鲁莽。成立当年,Thrasio就打响了成名之战。当时,他们以14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款宠物除臭剂品牌Angry Orange。对卖家而言,这笔交易相当于获得未来10年的净利润;但Thrasio得到了更多——通过迅速改进漂亮新包装、与宠物网红合作、社交媒体的广告点击量带来了转化率等举措,使产品年收入增加了八倍。

此后,Thrasio以迅猛之势,在短短两年内斥资1亿多美元收购了100多家企业,很快成为亚马逊第三方品牌最大的收购者。公司方面称,2020年实现了 5 亿美元的收入,最顶峰时刻营收每73天就会翻一倍。

2020年7月,Thrasio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达到10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快晋升独角兽的创业公司之一。

2021年,Thrasio同样风光无限——宣布完成D轮10亿融资,由银湖资本领投,Advent International、Upper90、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Peak6等参投。彼时有消息称,公司估值达100 亿美元(约700亿人民币)。

巅峰时期,Thrasio营业收入每73天就会翻一倍,每个月能够完成十几家店铺或品牌的收购,旗下产品覆盖了大约七分之一的美国用户。

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内部管理问题的显现,Thrasio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

过去两年里,这个行业里新融资极为少见,Thrasio 在D轮之后再无融资消息传出。2022年4月末,有一封电子邮件在业内流传,影射Thrasio估值下坠,从100亿美元跌至27亿美元,还融不到钱,四处寻找投资人。

过度依赖融资烧钱而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加上高估自身价值进行过多且过高的收购,导致财务负担加重。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独角兽最终未能逃脱资金链断裂的命运,成为了电商聚合商行业发展的一个警示案例。

2、融到F轮的独角兽InVision累到猝死

1月,致力于成为设计界Salesforce的InVision就宣布,计划于2024年底停止其设计协作服务。

这家在总部位于纽约的SaaS公司成立于2011年,曾是协同设计软件领域的市场领头羊,被业内视为设计巨头Adobe的挑战者。一度,InVision从包括高盛、老虎环球和Spark Capital在内的投资者处筹集到了逾3.5亿美元的资金,鼎盛时期估值接近20亿美元。但在竞争对手Figma的产品人气飙升、客户缩减之后,其业务急剧下滑。

自成立以来,InVision在融资方面取得了稳步增长的成功,第一年融资150万美元,2015 年融资4500万美元,2017年融资1亿美元,估值达到10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2018年,在完成1.15亿美元的F轮融资后,InVision估值达到19亿美元,几乎是E轮融资估值的两倍。

InVision彼时已经建立起广泛的科技企业客户名单,包括Netflix、Uber、Airbnb和Twitter,同时也为财富100强企业中97%的客户提供服务,包括阿迪达斯、通用电气、NASA、宜家、星巴克和丰田等。

如果问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独角兽的猝死?同行的竞争绝对是重要一环。

InVision成立后一年,两位布朗大学的学生创立Figma。Figma团队最初便确定,这款产品需要提供基于浏览器的UI/UX设计协作功能,并且应当包含传统软件的所有设计功能,以便能够在设计师和跨职能非设计团队之间进行多人编辑。通过开放其API,Figma允许任何人构建插件、模板或工具。2020年,在 Andreessen Horowitz领投的D轮融资中,Figma筹集了5000万美元,估值达到20亿美元。到了2021年,Figma估值已经达到100亿美元,远远超过InVision。2022年,Adobe想以200亿美元收购Figma,虽然没有成功,但在业界眼中,Figma 已经完全超越了InVision。

其创始人兼前首席执行官Clark Valberg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来自竞争对手Figma的威胁正日益加剧。Valberg试图通过出售公司的核心业务来挽救局面,但最终InVision还是倒下了。这证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创业公司深陷困境后要想获得再度崛起的机会有多么难。

3、融到H轮的二手车独角兽Vroom谢幕

11月,汽车金融公司Vroom申请破产重组,从摸爬滚打一路融资到H轮,到上市4年后,这家昔日的明星独角兽,还是暗淡的准备退场了。

2013年成立的Vroom一边为买卖双方提供便捷的线上交易平台,一边又通过拍卖、租车公司和经销商等渠道采购二手汽车,同时还利用数据来优化产品定价及营销策略等,从而让自身得以快速发展。

Vroom从2013年开始到上市前,基本每年都会拿到融资。2015年7月,他们从Catterton Partners、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等手中拿到5400万美元。4个月后,他们又完成9500万美元融资;到了2016年,Vroom完成5000万美元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Allen&Company、Altimeter Capital等。次年,这家公司又拿到新一轮融资;2018年12月,AutoNation、L Catterton等投了他们1.46亿美元。2019年,他们完成2.54亿美元H轮融资,投资方包括Durable Capital Partners LP、T.Rowe Price Associates等,彼时,估值达到了15亿美元。

到2020年6月纳斯达克上市之时,上市首日收盘大涨近118%,市值达到约54亿美元。此后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家公司在不少投资者的认可中,股价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一路达到顶峰。

从上市到破产,这四年他们经历了什么?

2019年到2023年宏观经济的萧条使得这家上市公司并不好过,每年同期净亏损额度不断扩大,2022年,Vroom的收入降至19.49亿美元,净亏损达到4.52亿美元。2023年,他们的收入进一步降至8.93亿美元,净亏损则达到3.66亿美元。2023年12月,这家公司因为每股价格长期低于1美元,还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

到2024年1月的时候,Vroom不得不宣布停止二手车电商业务,并解雇了800名员工断臂求生,经过10个月的自救之后仍旧无法抵抗现实的打击,他们最终无法在当前市场上筹集必要的资金来为其汽车零售业务提供资金。

在资本加持下,赶上风口的Vroom等在线二手车销售商曾经实现飞速增长。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长期亏损的公司难再获得资本青睐,最终容易让自身陷入绝境。这也是给所有还缺乏足够“自我造血”能力的公司的一种警示。

倒闭数量创14年内新高

2024年,美国超过700家公司申请破产,创14年来新高,其中不乏之前备受瞩目的明星独角兽们。

2024年,北美独角兽企业仍旧是科技创投市场最承压的群体。独角兽企业不仅是新兴科技领域的探路者,也是市场创始活力与资金流动性的风向标。

我们从几个典型的失败独角兽中找寻独角兽成批倒下的共识,不无发现:

对外,宏观经济和后疫情时代的经济萧条导致了投资者对科技创投市场的风险偏好发生变化,投资方们明显趋于谨慎而不愿承担更多风险。

对内,独角兽企业普遍存在巨大的经营问题。

独角兽企业的困境也是美国加息周期下风险资产集体承压的缩影。在这场独角兽的殒落舞台上,我们目睹了曾经辉煌如彩虹的企业如何渐行渐远。

05 倒闭潮教会了我们什么

正如我们前面的文章列表里,“X个月融X轮,一年估值翻X倍”的故事每年都有,或许对于创业者而言,看看就好,羡慕完了继续埋头做事,也许过不了几年,赛道上跑着的已经换过几轮明星企业了。

2024年,北美科技创业领域的破产倒闭潮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一次市场的调整,更是对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的深刻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许多曾经辉煌的公司陨落,也为未来的创新和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倒闭潮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

宏观经济环境的冲击

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资本市场持续承压。美联储的加息政策让各大小创业公司们融资变得更加困难,同时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更加注重盈利能力。

商业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许多创业公司过于依赖“烧钱”来推动增长,而忽视了核心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一旦外部资金枯竭,这些公司便迅速陷入困境。

技术场景落地困难

部分初创公司虽然拥有先进技术,但缺乏明确的市场应用场景。例如,自动驾驶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初创企业,在技术落地和商业化方面进展缓慢。

管理与执行问题

高增长的创业公司往往忽视了内部管理,在扩张过程中出现资金浪费、决策失误等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投资方,2024年的创业公司倒闭潮也给投资者们敲响了警钟:最好更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避免过度追捧尚未成熟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同一赛道投资组合分散,降低单一项目失败的风险;对于创业者而言,在资本环境收紧的情况下,确保现金流的稳定尤为重要、强调盈利能力,减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同时也应该提升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决策和执行机制这些。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迎来新一轮的创业热潮,那些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企业家,将成为下一代行业领军者。

参考链接:

2024’s Biggest Startup Crashes. (Failory)

US corporate bankruptcies just below 14-year high as November filings surge. (S&P Global)

RIP: The startups that went bust in 2024. (Sifted)

Startups That Failed in 2024. (Crunchbase)

The Rise and Fall of Unicorns: Lessons from Notable Startup Failures. (Linkedi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4创业黑天鹅,万字盘点那些陨落的公司们

2024年,北美的科技创业舞台上,一场接连不断的退场大戏正在上演。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硅兔赛跑 Amelie

编辑 | 蔓蔓周

新年伊始,这个冬季的裁员潮还在继续。

根据独立裁员追踪机构Layoffs.fyi 的数据,继前两年大幅裁员后,2024年美国457家科技公司裁员超过13万。特斯拉、亚马逊、谷歌、TikTok、Snap和微软等公司在 2024 年头几个月进行了大规模裁员;规模较小的初创公司也经历了相当数量的裁员,有些甚至完全关闭了业务。

同时,2024年美国申请破产的各大小公司接近700家,创近十四年内破产数量新高。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也许从小到大听过无数遍,但直面真正失败的时候,有多少人能从中看到通往成功的那些隐喻?尤其是对于任何想要进入商业世界的人来说,了解创业失败背后的数字和原因甚至比摸索赚钱商机更为重要。虽然有数据显示,90% 的初创公司都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将成为该统计数据的一部分。

2024年,北美的科技创业舞台上,一场接连不断的退场大戏正在上演,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再次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牌。这一年,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创业公司,在资本寒冬和市场压力下,接连陨落。它们的消逝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失败,更是一种行业现象的集中体现。多家明星初创企业倒闭,曾经的行业先锋在资本寒冬中陷入困境。

作为硅兔辞旧迎新的保留节目,本文将继续回顾2024这一年科技创业领域倒闭的代表性公司,分析它们失败的原因及对行业未来的启示。

01 新能源之殇,资本博弈

1、曾估值300亿美元的通用弃子 Cruise

2024年最后一个月12月10日,通用汽车发布消息:停止为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提供资金支持,正式退出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今后将专注于个人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

这则消息看似简单平淡,但对于Cruise无疑于平地一声雷,重磅打击,靴子落地。

Cruise当年也曾被寄予厚望。

通用连续多年向Cruise投入了研发费用,2016年花费5.81亿美元获得Cruise控股权后持续向其投资,目前持有Cruise约90%的股份。然而,Cruise却并没有让通用收到应有的投资回报,持续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和扩展业务的过程中大量亏损。

2023年Cruise旗下自动驾驶出租车在旧金山发生一起肇事逃逸事件,公司在加州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的许可证被暂停,Cruise没办法再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接下来的两年里经营每况日下,报告显示,Cruise的业务这些年来已亏损超过100亿美元(约合724亿元人民币),2023年亏损达到了24.14亿美元,2024年尽管一直在削减成本和开发新的自动班车项目,但依旧是持续大额度亏损。

Cruise目前拥有约2300名员工。通用汽车打算将把Cruise的技术团队与通用汽车自己的团队合并,重点开发个人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据通用汽车预计,这次重组可将公司每年支出减少10亿美元。

Cruise要被重组的消息一出,本田立即宣布停止为Cruise注资;微软则表示预计将计提约8亿美元的减值费用。

2013年,从麻省理工退学的Kyle Vogt与华裔好友Daniel Kan共同创立Cruise,成立仅3年就被通用汽车大手笔收购。Cruise获得的第一笔资金来自硅谷孵化器Y Combinator,彼时的掌门人正是如今OpenAI的Sam Altman,他对Cruise非常看好并大加赞扬,还以个人名义加注投资。

2016年是全球自动驾驶热度空前的一年,谷歌无人驾驶项目独立,Waymo横空出世;刚成立3个月的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一举融资10亿美元……特斯拉、Uber、丰田、百度等公司纷纷入局。通用汽车以5.81亿美元价格收购Cruise,被视为“以资金换技术”拿到了自动驾驶的门票。

Cruise作为通用的子公司,融资如滚雪球一般逐年壮大,到2021年,微软、通用汽车、本田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共同向Cruise投资超过20亿美元,估值达到了300亿美元,成为超级独角兽。2023年Cruise自动驾驶出租车许可证还未被暂停之前,通用汽车CEO还表示,到2030年Cruise业务每年可创造500亿美元的收入。

谁打倒了它?

很显然,成也通用,败也通用。

自动驾驶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是,通用汽车和Cruise在未来发展及IPO选择上始终存在分歧。据彭博社报道,通用汽车更倾向Cruise留在公司体系内,不仅能获得Cruise业务的高额估值,也更方便技术共享。

Cruise上市无望,业务上连栽跟头,先是发生交通事故乘客受伤,后又造成交通拥堵。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Cruise自动驾驶出租车来回碾压拖拽了一位倒地行人,导致其伤势严重。事故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承担责任后果,被吊销自动驾驶出租车营业执照,两位联合创始人双双辞职,解雇多名高管,大幅度裁员......

2、烧掉140亿美元后黯然退场的Northvolt

在2024年11月21日,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新能源行业的又一大唏嘘。

同样是在全球自动驾驶热度空前的2016年,前特斯拉高管Peter Carlsson带领团队成立了Northvolt,旨在利用欧洲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打破对亚洲电池巨头的依赖,为电动汽车产业提供自主可控的电池供应链。

最开始,Northvolt的计划仅限于在瑞典小镇谢莱夫特奥建设一座电池工厂。然而,随着资金的快速流入和资本的扩张,Northvolt的前行脚步迅速加快。第二、第三座工厂的建设计划接连提上议程,德国、加拿大、波兰等地纷纷成为其全球布局的一部分。除了专注于电池制造,Northvolt还跨足了储能设施、生产和回收等多个领域。

2017年,Northvolt宣布与大众汽车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获得了来自高盛、瑞典国家投资公司、北欧银行等多家机构的资金支持。

原计划位于瑞典北部的谢莱夫特奥工厂,在2021年投产,但实际投入使用的时间远远滞后,且生产能力远低于最初的目标。到2023年,该公司位于谢莱夫特奥工厂的总产量只有其理论产能的0.05%,令市场和投资者大失所望。

2024年年初,Northvolt已从宝马、沃尔沃汽车、大众汽车等客户手中拿到了价值逾550亿美元的订单。然而,6月因为大客户宝马最终以电池交货延迟和质量不合格为由,终止了与Northvolt的一项数十亿美元的合同,这一事件对Northvolt造成严重打击。不仅如此,技术和供应链稳定性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重大的财务损失。到破产时,公司账上仅剩下3000万美元的现金,对于烧钱的新能源公司而言,这意味着资金链几乎断裂。

它的自救?

6月宝马事件的分水岭之后,Peter Carlsson迅速宣布裁员并削减管理费用,同时寻求新的融资,希望度过这个难关,但他也显然低估了宝马退单事件引发的蝴蝶效应。直到申请破产之前,所有资本对其避之不及,之前的投资方也只是观望。

Northvolt的出现曾象征着欧洲车行试图摆脱对亚洲电池制造商依赖的幻想,愿景是好的,但它同时也忽视了电池产业最核心的技术竞争力。现实情况中电池制造的成败并非单靠Northvolt一直强调的环保标签能解决——技术突破、产能提升和生产效率更是关键所在。

虽然获得了来自欧洲政府和资本市场的巨额投资,但由于不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实现预期的盈利,这家年轻的新能源公司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持续亏损的困境中,进而走向了生死存亡命悬一线的破产之路。

3、造车新势力Fisker,破产后卖技术

2024年6月,美国造车新势力Fisker申请破产,随后出售其车队并用剩余资产偿还债权人。

Fisker一家美国汽车公司,由汽车设计师 Henrik Fisker 和他的妻子 Geeta Gupta-Fisker 在2016年创立。

2020年夏天,Fisker宣布通过与私募股权公司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支持的 SPAC Spartan Energy Acquisition Corp 合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该公司在那年秋天完成了反向并购。Fisker开发了 Fisker Ocean,这是一款电动运动型多功能车(SUV),于2023年发布。这款Fisker 唯一的量产车 Ocean 在交付后经历了100多次动力损失事故以及其他技术问题,导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不同问题进行了三次调查和多次召回。

2024年3月,由于2023年的净亏损超过4.63亿美元,Fisker宣布陷入财务困境,没有必要的资金来维持来年的运营。因此,该公司裁员15%并暂停了紧凑型 EV Pear 的开发,随后经过一系列自救无望的操作后,其股票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根据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Fisker拖欠了一笔短期贷款,并表示对能否维持持续运营存在“重大怀疑”。随后,它解雇了大部分员工,关闭了总部,并开始大幅降低 Ocean 的价格。到6月,它向美国法院申请了第11章破产保护。法官的裁决允许Fisker推迟第7章转换,同时允许公司继续清算其资产。Fisker及其债权人于 2024 年 10 月达成破产协议。

4、盖茨投资看走眼的电池公司Ambri

2024年5月,液态金属电池制造商、产品曾被寄予厚望的“液态金属电池鼻祖”新能源电池公司Ambri,申请破产。

尽管Ambri用液态电池替代锂电池的宏大愿景获得了不少资本的青睐,前后超过2.2亿美元的融资里,比尔盖茨跟投了3轮,但成立的14年里,Ambri一直在烧钱,没有实现自我造血,技术没落地,产品没有规模化量产。

投资者失去了耐心,Ambri拿不到新的融资,公司资金出现危机,最终破产并将被拍卖,拍卖价格为3800万美元。

Amrbi创办于2010年,创办者Donald Sadoway本硕博均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是电化学专家,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盖茨是通过“网课”与Sadoway结识,他很欣赏这位教授,称赞其是“世界上最好的化学家”,还到MIT拜访过Sadoway。

2023年,Ambri启动F轮融资,计划融资3亿美元,然而主要投资者最后选择退出,Ambri融资失败,资金链断裂。

Ambri企图挽救公司,作最后挣扎:2023年11月裁员降本,砍掉了三分之二的员工。但最终还是没有逃离破产的命运。

其首席商务官Briggs在破产后,对公司烧钱做了解释,称虽然电池产品本身的成本比锂电池低,但是建造工厂的成本高。并表示,产品很接近实现商业化了,因为公司保留了核心团队,还在按预期速度开发产品。而外部市场仍然广阔,非锂离子电池存在巨大机会。

新能源道阻且长

不止是Cruise和Northvolt这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企业,这两年看似前景无量的创业公司倒闭得前仆后继,让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无不如履薄冰。

2023年,自动驾驶卡车独角兽Embark宣布倒闭,直到倒闭人们才发现,Embark成立六年只交付了一辆无人卡车,更多的时候都是PPT式的演示效果;2022年,估值一度突破73亿美元的L4自动驾驶公司 Argo AI 宣布倒闭,5年烧光200亿的资金,背靠大众福特都未能幸免。

在去年硅兔2023年复盘文章《复盘2023,北美独角兽群体之死》中总结过,“这两年,美国一批造车新势力相继倒下,都有着相似的路径:烧光数亿资金,自身造血能力差、销售成绩极为难看。零交付也能融到资的日子,早已经一去不复返。”

2024年,除特斯拉外,几乎所有美国汽车制造商都宣布退出无人车业务。但另一方面,资本对于自动驾驶这一赛道仍旧在换马下注。2024年10月,Google自动驾驶项目Waymo宣布完成56亿美元C轮融资,这也是该公司迄今为止筹集的最大一笔融资。

国内市场也热闹非凡。曾经估值900亿的由百度与吉利联手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极越汽车,在12月多部门宣布解散,和Cruise的困境一样,百度在进行尽职调查时发现极越存在高达7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缺口,面对如此巨大的财务窟窿,百度决定不再继续注资,这直接导致了极越的资金链彻底断裂,走向倒闭;腾讯前后参加7轮、下豪注40亿投资的有飞行特斯拉之称的Lilium公司,10月在德国申请破产,尽管在2020年,Lilium 通过SPAC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估值一度达到100亿美元(约710亿元人民币)。

崩塌明星公司们的前车之鉴,并没有吓退资本,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自动驾驶赛道已发生超过70笔融资事件,其中亿元及以上的大额融资达30笔,背后有不少知名投资机构的扶持。

02 医疗保健,变现难

据统计,2024年申请破产的医疗保健类公司数量占据破产行业前三,前11个月就有62家相关公司倒闭,负债超过10亿美元的破产公司就有3家。

1、备受争议的监狱医疗保健公司Wellpath

11月,美国一家为全国为22万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保健公司Wellpath,在无法履行债务承诺以及高昂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后申请破产。随之而来的就是暂停针对这家总部位于纳什维尔的公司的数百起诉讼,可能冻结数百万美元的未决法律和解,这引起了该公司一些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的担忧。

Wellpath是美国最大的营利性囚犯医疗保健提供商之一,由 Jerry Boyle 在2003年创立。在美国36个州有550个中心,他们的设施每天治疗大约30万名患者。

美国参议员 Elizabeth Warren 就是批评者之一。她在向《环球报》提供的一份声明中说:

“Wellpath及其私募股权所有者HIG资本(HIG Capital)通过拒绝和拖延对监狱囚犯的护理,使他们遭受非自愿治疗、单独监禁和其他令人不安的做法而获利。”

“我将密切关注,以确保Wellpath不会试图滥用破产制度来逃避责任和欺骗受害者。”

Wellpath业务表面看来一直发展良好,分水岭是在2023年上半年,原本和马萨诸塞州签订的每年1亿美元的合同,为10所州立监狱中的6000名囚犯提供服务的大业务,被转移给了另外一家同行公司,在马萨诸塞州,针对该公司的数十起诉讼悬而未决,指控其虐待、疏忽和拒绝提供护理;在美国联邦法院被囚犯、他们的家人和民权组织提起的1000多起诉讼中,也被列为被告。

美国的破产法明显的运作方式是,当申请被提交时,任何向债务人追讨债务的企图都会自动中止。所以这也意味着任何针对Wellpath的诉讼都将被搁置。

而美国参议员Edward Markey针对Wellpath的破产说得更加直白:

“医疗保健领域里的私募股权意味着企业的贪婪是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投资方(为了利益)会迫使被投公司破产,这样他们就能中饱私囊。对于医疗保健来说,这意味着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受伤。私人股本无法自我监管,我们需要防止他们的贪婪。”

2、全美最大的由医生主导的医院运营商Steward倒闭了

5月,美国医院巨头Steward申请破产,这是一家利用综合护理模式在其医院和初级保健地点提供医疗保健,并通过其管理式护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提供医疗保健的运营商,破产之前,在美国经营着 33 家医院,拥有 3.3万 名员工。

这家在马萨诸塞州2010年成立的公司,在它的鼎盛时期,Steward是美国最大的私立医院系统,拥有 37 家医院,包括近 8000 张住院床位、超过 25 个紧急护理中心、42 个专业护理机构和一个大型医生网络,在美国和马耳他共有约 4.2万 名员工。

为什么会走向破产?Steward给出的原因是,近几年的经济和疫情问题,给社区医院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他们也没有从Medicaid和Medicare项目中得到足够的补助,而通货膨胀和新冠疫情还推高了运营成本,这些因素都迫使他们不得不尽快进行破产重组。

州政府对于它们的倒闭却另有看法。麻州总检察长Andrea Campbell认为,麻州政府资金是Steward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2023年,麻州健保项目(MassHealth)每个月向该公司旗下机构支付大约2000万美元服务费,全年还向该公司支付了约8400万的附加奖金。而Steward旗下的医院不仅欠下巨额债务,还从麻州的公立健保项目中抽走了巨量资金一边扩张,一边向投资者支付大量分红。

77亿美元估值的精准医疗公司Invitae难逃厄运

2月,由软银集团支持的上市精准医疗公司Invitae Corporation(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NVTA)申请破产。

在其申请中,Invitae表示其资产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负债在1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它还表示,它有1000至5000个债权人。

其破产申请一出,这家曾估值77亿美元的上市公司,股票在一天内暴跌77%。随后,纽约证券交易所通知Invitae,将开始对公司的普通股进行退市程序,并立即暂停其股票交易,原因是“交易价格异常低”。截至破产,Invitae的市值已跌至2553万美元。

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精准医疗公司成立于2010年,最初是基因检测公司Genomic Health的子公司,专注于遗传疾病的诊断检测。凭借低价策略和广泛的服务范围,Invitae迅速扩展业务,并在2015年成功登陆纽交所,主要提供生殖健康、肿瘤基因检测、罕见病检测等服务,在过去几年中通过广泛的重组努力来改善其财务状况。

2017年,Invitae收购了 Good Start Genetics 和 CombiMatrix。2020年,Invitae宣布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ArcherDX。2021年,Invitae宣布以3.25亿美元收购医疗保健AI初创公司 Ciitizen。软银在2021年投资了1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来支持Invitae的资产收购计划,这一轮融资使得Invitae的估值达到77亿美元(约550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在2022年中期裁员超过1000人,并消除了非核心业务。后来,它开始出售许多资产,首先是其Archer NGS研究试剂,这些试剂被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收购。连续三年的巨额亏损,持续扩张带来的营收并不足以填补亏损的窟窿,Invitae累计亏损了约60亿美元。

Invitae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en Knight在一份声明中说:

“在过去的18个月里,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善我们的现金状况,通过调整我们的投资组合并专注于我们最有影响力的业务线。这些战略举措加速了我们实现正现金流的路径,以实现我们作为行业领先的遗传学平台的潜力。然而,我们仍需要通过这些第11章程序来解决公司的债务状况。”

3、AI医疗明星Forward倒在了寒冬

11月,创投圈昔日明星AI医疗公司 Forward突然宣布停止运营,关闭所有诊所并取消所有预约。公司在官网发布声明,表示其移动应用程序也将立即停止服务。

这家旧金山的新型医疗初创企业,由 AI 初创公司 Wavii 前创始人 Adrian Aoun 于 2016 年创立而成。曾经,这家创业公司雄心勃勃,建立起一个AI医疗系统,期望取代传统的医生办公室和诊断流程。巅峰时期,Forward收获软银等一众风投机构的支持,估值达10亿美元,但如今烟消云散。

起初,Forward的业务模式很简单:用户支付每月149美元的订阅费用,使用Forward嵌入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医疗系统,如人体扫描仪、智能传感器和疾病诊断算法等,从而获得医疗咨询诊断等服务。成立后,Forward总共在19个地点建立了技术支持的初级保健诊所,拥有100多名初级保健临床医生。

Forward成立之初,公司便拿到由Google 董事长 Eric Schmidt、Benioff、Oscar 创始人 Joshua Kushner 和 Uber 联合创始人 Garrett Camp 在内的众多投资者筹集的 3000 万美元;到2019年,公司估值已经到达 4.53 亿美元;2021年D轮融资的2.25亿美元,更是将公司估值一举推至10亿美元。2023年,Forward还再次宣布,成功筹集了由软银、Khosla Ventures、Founders Fund等股东提供的1亿美元的E轮融资,用于推广刚刚推出的产品CarePod。

看似很顺利的融资路程,为何在2024年突然倒下了?

据了解,除了Forward 诊所需要在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租用昂贵的房地产,支撑AI技术的成本则更加高昂。为此,公司一直在削减诊所成本,不仅开始拒绝支付任何无法在内部进行的实验室测试的费用,甚至在去年停止向 23andMe 支付基因检测费用,这是公司过去引以为傲的服务之一。同时, Forward 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开设任何新诊所,并接连关闭两家诊所。

Forward 的核心产品——独立医疗站CarePod——更像是公司的一次赌注。2023年第一款CarePod推出后,Forward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他们将CarePods 部署在多个城市的商场、健身房和办公室中,告诉人们:你不再需要走进医院,只需要每月花费99美元,就可以走进楼下的CarePod,接受最快最好、毫无痛苦的初级临床检查。然而,押注了全部E轮融资的CarePods非但没能大面积推广,反而成为压倒公司的一根稻草。

业内人士分析说:

“如果该公司一年前筹集了 1 亿美元,而12个月后却关闭了,那么要么它已经预见到了危险并正在返还资本,要么它因为无法吸引后续资本而耗尽了资金。”

03 被新式AI挤兑的企业们

AI技术变革的速度和深度超出许多人预期,未能及时适应改变的公司们正在退出市场,也终将被历史埋没。

1、老牌AI独角兽Afiniti跑不动了

11月,AI独角兽Afiniti申请破产,成为最新一家走向破产的“老牌AI初创公司”。

Afiniti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有18年历史的AI创业公司。历史上,它完成过六轮融资,累计融资3.2亿美元,在2017年的D轮中估值达到18亿美元。不过,自2019年E轮融资之后,Afiniti再也没有新的融资进账。

破产文件中显示,Afiniti如今背负了高达5.8亿美元的债务,律师认为“该公司的资产远远低于其负债”,“很可能不足以偿还公司所欠的担保债务”。

这两年AI势头如此光彩夺目,有人形容当下的AI赛道是“在ChatGPT之前开发的所有人工智能技术都变得无关紧要”,上一个时代的AI独角兽们已经很难获得投资人的注意。再加上它们长期难以盈利,无法自我造血,只能成为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了。

但说回Afiniti,它的倒闭也有自身的问题所在。

Afiniti的运营模式导致它未能长期盈利。

跟其它公司先付费后服务的方式不同,Afiniti采取的是“零成本试用”的商业模式,客户不需要提前为软件或者服务本身付费。当增量收入产生时,Afiniti才会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分成。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盈利能力下降,最终导致亏损积累,财务状况持续恶化。

创始人因性侵丑闻辞职。

缺乏AI核心竞争力。

营销咨询公司NICE副总裁Andrew Traba在领英上强烈批评Afiniti是一家使用“障眼法”的“假AI”公司,只喜欢“华而不实的PPT和大胆的承诺”,而不是切实的商业成果。

实际上,ChatGpt等新一代AI技术的兴起改变了市场格局,如大型预训练模型,通过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提升了AI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传统AI公司不仅缺乏实际的商业成功,而且缺少创新的动力,无论是数据量、算力和算法精度方面都存在劣势,慢慢地便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2、走在破产边缘的Chegg

12月,总部位于圣克拉拉的在线教育公司Chegg正在裁员319人。这是Chegg公司六个月来第二次大规模裁员,这家家庭作业公司正在与现代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打一场线上的无声战争。

Chegg,这个曾陪伴无数留学生熬夜刷题的“救命神器”,如今也撑不住了,市值从2021年巅峰时的120亿美元,跌到了现在的1.59亿,跌幅让人窒息。

Chegg公司的CEO内森·舒尔茨说:“技术变革给我们的行业,尤其是Chegg的业务带来了阻力。”,“人工智能搜索体验的最新进展,以及 学生采用免费和付费的生成人工智能服务,给Chegg带来了挑战。这些因素对我们的业务前景产生了不利影响,要求我们重新调整业务重点和规模。”

舒尔茨还指责了OpenAI公司的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称学生们将该工具和其他类似工具视为Chegg的“强大替代品”。

调查显示,2024年秋季只有30%的大学生计划使用Chegg,而62%的学生已经选择了ChatGPT来帮助完成作业,这一比例在春季只有43%。

Chegg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

也许,是由于其低估了AI技术迅速发展的能力。虽然早在ChatGPT问世时,Chegg便开始关注这一技术进步,但高管们认为这不会对公司的核心业务造成威胁,原因在于ChatGPT偶尔会给出错误答案。然而现实却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随着技术不断进步,AI的回答质量已显著提高,甚至超越了Chegg的人工解题服务。

从更广泛的行业背景来看,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正在重塑这个市场。

OpenAI与谷歌都已将教育领域视为其AI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推出了多种AI应用,展示了其在教育中的巨大潜力。相较而言,Chegg的反应显得缓慢且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3、打不过就被吃掉的Inflection和Adept AI

3月,微软收购Inflection AI。微软支付了6.5亿美元用于技术授权,同时招募了Inflection AI的核心人员和大部分技术团队,组建了新的Microsoft AI部门。

The Information的报道指出,Inflection AI在被微软"收购"之前就一直在挣扎寻找有效的商业模式。目前对生成式AI的大多数资金或人力投资,后续都不可能享受到与OpenAI相提并论的"火箭上升式"回报。

Inflection AI是一家主打机器学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硬件和应用程序科技公司,由人工智能企业家Mustafa Suleyman与Greylock 的 Reid Hoffman成立于2022年,成立不到3个月,就融资了 2.25 亿美元。

2023年5月,Inflection AI 推出了名为 Pi 的 AI 机器人,定位是朋友对话者,而非辅助工具。这个机器人会“记住”过去的对话,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了解用户。

2023年7月,公司宣布完成 13 亿美元的最新一轮融资,由微软、英伟达和三位亿万富翁(Reid Hoffman、Bill Gates 和 Eric Schmidt)牵头投资。新一轮融资使公司融资总额达到 15.25 亿美元,在人工智能领域仅次于 OpenAI。在获得资金时,Inflection AI 表示正在构建世界上最大的 AI 集群,将配备 22000 个 Nvidia H100 GPU。

2024年3月,Inflection AI又正式发布了 Inflection-2.5 大语言模型。Inflection-2.5 实现了接近 GPT-4 的性能,而训练过程却仅使用了 GPT-4 40% 的算力。

7月,Adept AI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David Luan作出了一个意外的转身——带领公司的核心团队集体加入亚马逊。亚马逊虽然没有直接收购Adept AI,只是招募了该公司约66%的员工,包括联合创始人兼CEO David Luan在内的核心团队,并获得了部分技术的非独家授权,但一种新的"另类收购"模式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交易的"模式"。

Adept 成立于2022年4月,公司地址在旧金山。Adept目标是提供真正的AGI服务,其AI模型不仅可以读写,而且帮助人类完成复杂任务。比如可以要求模型“生成每月合规报告”或“在此蓝图中的这两点之间绘制楼梯”,模型会使用 Airtable、Photoshop、ATS、Tableau、Twilio 等现有软件来共同完成工作。

创始人David Luan是华裔,6岁跟随父亲自哈尔滨移民到美国。Luan 8岁开始学习大学课程,是典型的天才少年。高中时创立AI公司Dextro并被收购, 201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和政治学学士。他曾领导 Google LLC 的大型语言模型项目,是Google Brain的主管,后担任 OpenAI 工程副总裁。

2023年3月,Adept AI获得来自包括微软、英伟达在内的3.5亿美元融资,总融资额4.15亿美元,估值突破10亿美元。同年,Adept AI上榜福布斯AI 50。2024年2月,Adept AI发布新一代模型FuYu-Heavy,UI理解和推理是其杀手级功能,在 MMMU 基准测试中的得分超越 Gemini Pro。

在Agent公司中,Adept无疑是技术背景实力最深厚的王者之一。但是Luan坦言,在Agent的路上,还有很多需要去研究和突破的难点。对于Luan和他的Adept AI团队来说,放弃研发经营特别是财务成长独立性加入亚马逊,作出这个选择绝非易事,只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不得不如此。

04 走马观花独角兽们

1、最快独角兽Thrasio仓促的谢幕

3月,亚马逊第三方品牌收购公司Thrasio申请破产,这个亚马逊历史上最大的第三方卖家之一,曾是美国崛起速度最快的独角兽之一。成立于2018年,Thrasio在短短数年完成超30亿美元融资,身后集结银湖资本(Silver Lake)等知名风投机构。2021年完成D轮融资后,公司估值曾达到百亿美元级。

Thrasio一词来源于Thraso,是希腊神话中的亚马逊战士,勇敢且鲁莽。成立当年,Thrasio就打响了成名之战。当时,他们以14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款宠物除臭剂品牌Angry Orange。对卖家而言,这笔交易相当于获得未来10年的净利润;但Thrasio得到了更多——通过迅速改进漂亮新包装、与宠物网红合作、社交媒体的广告点击量带来了转化率等举措,使产品年收入增加了八倍。

此后,Thrasio以迅猛之势,在短短两年内斥资1亿多美元收购了100多家企业,很快成为亚马逊第三方品牌最大的收购者。公司方面称,2020年实现了 5 亿美元的收入,最顶峰时刻营收每73天就会翻一倍。

2020年7月,Thrasio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达到10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快晋升独角兽的创业公司之一。

2021年,Thrasio同样风光无限——宣布完成D轮10亿融资,由银湖资本领投,Advent International、Upper90、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Peak6等参投。彼时有消息称,公司估值达100 亿美元(约700亿人民币)。

巅峰时期,Thrasio营业收入每73天就会翻一倍,每个月能够完成十几家店铺或品牌的收购,旗下产品覆盖了大约七分之一的美国用户。

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内部管理问题的显现,Thrasio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

过去两年里,这个行业里新融资极为少见,Thrasio 在D轮之后再无融资消息传出。2022年4月末,有一封电子邮件在业内流传,影射Thrasio估值下坠,从100亿美元跌至27亿美元,还融不到钱,四处寻找投资人。

过度依赖融资烧钱而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加上高估自身价值进行过多且过高的收购,导致财务负担加重。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独角兽最终未能逃脱资金链断裂的命运,成为了电商聚合商行业发展的一个警示案例。

2、融到F轮的独角兽InVision累到猝死

1月,致力于成为设计界Salesforce的InVision就宣布,计划于2024年底停止其设计协作服务。

这家在总部位于纽约的SaaS公司成立于2011年,曾是协同设计软件领域的市场领头羊,被业内视为设计巨头Adobe的挑战者。一度,InVision从包括高盛、老虎环球和Spark Capital在内的投资者处筹集到了逾3.5亿美元的资金,鼎盛时期估值接近20亿美元。但在竞争对手Figma的产品人气飙升、客户缩减之后,其业务急剧下滑。

自成立以来,InVision在融资方面取得了稳步增长的成功,第一年融资150万美元,2015 年融资4500万美元,2017年融资1亿美元,估值达到10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2018年,在完成1.15亿美元的F轮融资后,InVision估值达到19亿美元,几乎是E轮融资估值的两倍。

InVision彼时已经建立起广泛的科技企业客户名单,包括Netflix、Uber、Airbnb和Twitter,同时也为财富100强企业中97%的客户提供服务,包括阿迪达斯、通用电气、NASA、宜家、星巴克和丰田等。

如果问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独角兽的猝死?同行的竞争绝对是重要一环。

InVision成立后一年,两位布朗大学的学生创立Figma。Figma团队最初便确定,这款产品需要提供基于浏览器的UI/UX设计协作功能,并且应当包含传统软件的所有设计功能,以便能够在设计师和跨职能非设计团队之间进行多人编辑。通过开放其API,Figma允许任何人构建插件、模板或工具。2020年,在 Andreessen Horowitz领投的D轮融资中,Figma筹集了5000万美元,估值达到20亿美元。到了2021年,Figma估值已经达到100亿美元,远远超过InVision。2022年,Adobe想以200亿美元收购Figma,虽然没有成功,但在业界眼中,Figma 已经完全超越了InVision。

其创始人兼前首席执行官Clark Valberg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来自竞争对手Figma的威胁正日益加剧。Valberg试图通过出售公司的核心业务来挽救局面,但最终InVision还是倒下了。这证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创业公司深陷困境后要想获得再度崛起的机会有多么难。

3、融到H轮的二手车独角兽Vroom谢幕

11月,汽车金融公司Vroom申请破产重组,从摸爬滚打一路融资到H轮,到上市4年后,这家昔日的明星独角兽,还是暗淡的准备退场了。

2013年成立的Vroom一边为买卖双方提供便捷的线上交易平台,一边又通过拍卖、租车公司和经销商等渠道采购二手汽车,同时还利用数据来优化产品定价及营销策略等,从而让自身得以快速发展。

Vroom从2013年开始到上市前,基本每年都会拿到融资。2015年7月,他们从Catterton Partners、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等手中拿到5400万美元。4个月后,他们又完成9500万美元融资;到了2016年,Vroom完成5000万美元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Allen&Company、Altimeter Capital等。次年,这家公司又拿到新一轮融资;2018年12月,AutoNation、L Catterton等投了他们1.46亿美元。2019年,他们完成2.54亿美元H轮融资,投资方包括Durable Capital Partners LP、T.Rowe Price Associates等,彼时,估值达到了15亿美元。

到2020年6月纳斯达克上市之时,上市首日收盘大涨近118%,市值达到约54亿美元。此后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家公司在不少投资者的认可中,股价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一路达到顶峰。

从上市到破产,这四年他们经历了什么?

2019年到2023年宏观经济的萧条使得这家上市公司并不好过,每年同期净亏损额度不断扩大,2022年,Vroom的收入降至19.49亿美元,净亏损达到4.52亿美元。2023年,他们的收入进一步降至8.93亿美元,净亏损则达到3.66亿美元。2023年12月,这家公司因为每股价格长期低于1美元,还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

到2024年1月的时候,Vroom不得不宣布停止二手车电商业务,并解雇了800名员工断臂求生,经过10个月的自救之后仍旧无法抵抗现实的打击,他们最终无法在当前市场上筹集必要的资金来为其汽车零售业务提供资金。

在资本加持下,赶上风口的Vroom等在线二手车销售商曾经实现飞速增长。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长期亏损的公司难再获得资本青睐,最终容易让自身陷入绝境。这也是给所有还缺乏足够“自我造血”能力的公司的一种警示。

倒闭数量创14年内新高

2024年,美国超过700家公司申请破产,创14年来新高,其中不乏之前备受瞩目的明星独角兽们。

2024年,北美独角兽企业仍旧是科技创投市场最承压的群体。独角兽企业不仅是新兴科技领域的探路者,也是市场创始活力与资金流动性的风向标。

我们从几个典型的失败独角兽中找寻独角兽成批倒下的共识,不无发现:

对外,宏观经济和后疫情时代的经济萧条导致了投资者对科技创投市场的风险偏好发生变化,投资方们明显趋于谨慎而不愿承担更多风险。

对内,独角兽企业普遍存在巨大的经营问题。

独角兽企业的困境也是美国加息周期下风险资产集体承压的缩影。在这场独角兽的殒落舞台上,我们目睹了曾经辉煌如彩虹的企业如何渐行渐远。

05 倒闭潮教会了我们什么

正如我们前面的文章列表里,“X个月融X轮,一年估值翻X倍”的故事每年都有,或许对于创业者而言,看看就好,羡慕完了继续埋头做事,也许过不了几年,赛道上跑着的已经换过几轮明星企业了。

2024年,北美科技创业领域的破产倒闭潮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一次市场的调整,更是对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的深刻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许多曾经辉煌的公司陨落,也为未来的创新和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倒闭潮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

宏观经济环境的冲击

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资本市场持续承压。美联储的加息政策让各大小创业公司们融资变得更加困难,同时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更加注重盈利能力。

商业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许多创业公司过于依赖“烧钱”来推动增长,而忽视了核心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一旦外部资金枯竭,这些公司便迅速陷入困境。

技术场景落地困难

部分初创公司虽然拥有先进技术,但缺乏明确的市场应用场景。例如,自动驾驶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初创企业,在技术落地和商业化方面进展缓慢。

管理与执行问题

高增长的创业公司往往忽视了内部管理,在扩张过程中出现资金浪费、决策失误等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投资方,2024年的创业公司倒闭潮也给投资者们敲响了警钟:最好更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避免过度追捧尚未成熟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同一赛道投资组合分散,降低单一项目失败的风险;对于创业者而言,在资本环境收紧的情况下,确保现金流的稳定尤为重要、强调盈利能力,减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同时也应该提升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决策和执行机制这些。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迎来新一轮的创业热潮,那些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企业家,将成为下一代行业领军者。

参考链接:

2024’s Biggest Startup Crashes. (Failory)

US corporate bankruptcies just below 14-year high as November filings surge. (S&P Global)

RIP: The startups that went bust in 2024. (Sifted)

Startups That Failed in 2024. (Crunchbase)

The Rise and Fall of Unicorns: Lessons from Notable Startup Failures. (Linkedi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