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经济导报 戚晨
氢能产业正形成万亿规模的大市场,作为较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大省,山东在这片“新蓝海”中大有所为。
近日,齐鲁氢能(山东)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齐鲁氢能公司”)氢能一体化项目正在进行试生产,今年年初将投入运营,项目全部达产后,其将成为国内第一大液氢供应商。
氢能全产业链逐步健全
在齐鲁氢能公司氢能一体化项目现场,氢气提纯装置、氢气液化装置、液氢储存罐等设备已经准备就绪,等待投入使用。
“项目总投资5.5亿元,主要生产高压氢气和液氢。”齐鲁氢能公司副总经理范潇介绍,该项目分为一期和二期,其中一期年产液氢3300吨、二期年产液氢9900吨,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约30万吨碳排放。
目前,该项目正在办理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许可证,为试生产做准备。预计今年年初投产后,这里将成为江北第一座液氢工厂,齐鲁氢能公司也将成为国内第一大液氢供应商。
范潇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液氢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高能低温液体燃料,通过将氢气降温至零下250℃以下液化而成。其唯一副产品是水蒸气,是一种真正的零排放能源。“液氢比气态氢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可大幅提升储氢量,更适用于长距离运输或长时间储存能量的应用场景,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如氢燃料电池汽车)、能源存储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介绍,液氢生产的核心技术难点便是使液氢保持超低温。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点,该公司采用了国内首台套10吨级氢气液化装置,这一核心装置使得液氢温度能够稳定保持在零下250℃以下。液氢运输大大增加了运输效能,该项目投产后,产品运输半径可突破1000公里,不仅可以满足淄博的氢燃料电池车用氢需求,也能为山东乃至全国有用氢需求的地区和企业提供氢能动力。
范潇表示,淄博加力发展氢能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齐鲁氢能公司于2021年在淄博落地,也是看中了淄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淄博氢能相关企业现存54家,占山东总存量的19.4%,居山东第一位。2024年,淄博市氢能及储能产业入选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
淄博市氢能产业链链长王金栋此前表示,氢能产业是淄博市重点布局的新赛道,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淄博市有基础、有优势,形成了产业集聚、规划政策体系完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及应用示范走在了全省前列。下一步,淄博将从整体上谋划产业链的长远发展,加速构建“制、储、运、加、用”氢气能源工业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推动氢能产业布局和层级的整体跃升。
龙头企业重点布局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在全球获得越来越多的共识,氢能作为一种公认的清洁能源,已成为能源转型发展的方向。
山东近年来也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氢能领域的整条产业链上均有所布局。在氢能产业链上,淄博多家龙头企业重点布局,涌现出不少“爆款”,赢得了行业瞩目。
位于淄博的山东东岳集团是全国氟硅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不断拓展其在氢能领域的布局。近日,东岳集团与其子公司东岳氢能签署了《重续原材料供货、产品销售及其他交易框架协议V》的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双方在氢能领域的协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据了解,东岳集团将通过东岳氟硅科技及其附属公司为东岳氢能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配套服务,双方的合作将加强整个氢能产业链的整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东岳集团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具备更强的优势。
“氢能是未来发展的绿色能源,我们目前研发和生产出的‘碳纸’也被称为气体扩散层,仅有0.2微米厚,这张碳纸看似普通,其实科技感满满,在电解水制氢以及在氢能的使用过程中都非常关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拥有这张碳纸自主知识产权的正是淄博市纸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山东仁丰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仁丰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徐汝义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研发,公司产品已成功在氢能领域通过验证,是国内首家从短缺纤维原料做起,布局制浆、抄纸及后续深加工全产业链的卷对卷产品生产线的企业,也是国内拥有最大产能的规模化供货商,系列化产品已在2024年全面推向市场,成为国内氢能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品牌。
“竞争的加剧使得技术创新与生产成本的控制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将是每一个氢能领域企业要思考的重要议题。”徐汝义介绍,为了抢占先机,仁丰特材投资14.8亿元陆续上马了年产30万吨高强瓦楞原纸和10万吨特种材料、特种纸等市级重点项目。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仁丰特材将利用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与市场拓展策略,为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氢”装上阵服务全行业
作为较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大省,山东氢能产业呈现出淄博、青岛、济南三足鼎立局面。2020年6月印发的《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就提出,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力打造“中国氢谷”“东方氢岛”两大品牌,培育壮大以济南、青岛等地区为重点的“鲁氢经济带”。到2025年,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累计建成加氢站100座。
山东在发展氢能产业上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近年来,山东围绕氢能的制、储、运、加、用等各个环节,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据了解,目前,山东已聚集了180多家氢能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链最为完整的省份之一。氢能产业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山东、内蒙古和陕西三地氢气产能位列全国前三,规模以上企业氢产能分别达到509.31万吨、458.47万吨和427.37万吨。2024氢能产业活力报告则显示,山东氢能项目3个,加氢站42个,氢能企业189家。
山东氢能示范应用在交通、发电、冶金等领域取得一定进展。截至2024年8月,交通领域,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2041辆,居全国第四;建成加氢站38座,居全国第二;青岛港自主研发完成6台轨道吊氢能改造,打造全球首个氢能港口轨道吊应用示范。发电领域,建成潍柴动力氢能产业园、东岳未来氢能产业园等氢能热电联供示范项目,青岛港成功实现应急电源氢能替代,在济南等地探索开展居民社区氢能热电联供项目建设。冶金领域,临沂精品钢基地建成世界首条纯氢竖炉示范中试线,推动钢铁企业绿色化和高端化转型发展。
2024年12月19日,山东省科技厅等11部门印发关于《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其中,氢能领域提出,到2027年,全省纯氢供应能力达到10万—20万吨/年,燃料电池产品装机量超过500MW,全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备。
根据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截至2023年底,国家层面已发布氢能专项政策3项,28个省(区、市)出台了省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各地方政府公开发布氢能专项政策超400项。其中,山东出台氢能相关政策48项,在全国排名第二。
业内专家预测,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10%,而到2060年,这一比例有望提升至约15%。这意味着氢能将成为我国能源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电力共同成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进而催生出一个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来源:经济导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