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整体社会层面对于老龄化和银发经济存在误解,一提银发经济就是建养老院。”上海市人大代表郭康玺指出。今年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发展具有“上海标签”银发经济特色的建议,希望让全国3亿老年人一想到上海的银发经济就像想到“东方明珠”一样。
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较2013年的14.9%逐年递增。其中,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3年,上海户籍人口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68.05万人,占比37.4%,提前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郭康玺强调,中国3亿老年人中,80%是活力银发族,他们身体失能率整体比较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比较高,愿意高品质消费,不甘于去养老院。
他指出,目前长三角一些城市已经在银发经济领域培育城市标签。比如黄山,通过适老化改造开发了一批适合群居居住的民宿和生活区,吸引老年团前往居住和旅游,既解决了景区淡季人少的问题,也盘活了周边闲置资产。目前,上海特色的银发经济标签和标识度不强。
对此,郭康玺建议,结合上海城市特色和自身禀赋,着眼于全国的老年人,发展具有上海城市标签的银发经济。他认为,上海可发挥医疗资源优势,建立方便老年人远程问诊、远程治疗平台,让上海的医疗服务覆盖全国;在五大新城配套的三甲医院周边,和区域及国资联合发力,将医院周边的国有存量资产改造盘活,建设开发配套老年人治疗、康养居住、陪护需求的园区、酒店、民宿。
他认为,还可发挥上海旅游和环境资源,在崇明发展康养经济,打破传统养老院的建筑和运营模式,建设适合群居和自我使用功能为主的康养型配套设施、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体验店,吸引本地和外地老年人组团居住和消费,满足旅游和康养的复合型需求。
郭康玺建议多部门联合打造上海银发医疗和文旅产品,让老年人在上海可一站式享受看病、康养、观看文化演出、旅游、美食品鉴等服务,同时开发提供配套的陪同式管家服务;增加老年大学和兴趣班的建设,丰富学习内容和品类以及形式,吸引外地的老年人到上海学习、培训、交流。
上海市人大代表周卫红则关注到了高龄老人的出游需求。
她指出,目前旅游平台、旅行社大都设定了跟团出游的年龄门槛,如超过75周岁的老年人必须有家属陪同,而超过80周岁的老年人,无论健康与否,基本不太被规范的旅行社接受跟团游的旅游形式。这部分高龄老年人要么无法充分享受出游休闲的乐趣,要么只能在一些旅行社报名不正规的“低价团”。
同时,她认为市场上缺少专门为高龄(70周岁以上)老年人量身定制的旅游产品,缺乏个性化服务,缺少针对不同健康状况老年游客的特殊照顾、适合高龄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旅游线路设计等。
周卫红提到,旅游意外保险大部分未能覆盖全年龄老年旅游者,即使允许高龄老人购买,也存在保险费用高、赔付比例低的现象。
对此,她建议逐步推进以鼓励老年人出游为目标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如针对老年旅游特点,通过修订法律法规的条款,将老年游客不再依据年龄划分,而是根据实际健康状况进行分类,分别规定旅行社及直系亲属、社会养老机构、社区应尽的义务和权力。
周卫红建议出台有关老年人出游的鼓励政策,积极构建老年人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旅游景区应进一步完善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卫生间健身,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专门的辅助器具。
她认为,要完善老年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管办法,通过明确的老年旅游产品质量标准、服务规范及设立专门的老年旅游投诉举报通道对老年旅游市场、企业加强监管审核。
周卫红指出,要鼓励保险公司设计覆盖高龄老年旅游者的保险产品。充分考虑高龄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和需求,保险企业应当突破现有对旅游者年龄限制的框架,扩大承保年龄范围,不能让年龄成为老年人获得保障的障碍。同时,保险产品还需要提高保险理赔金额,确保在老人遭遇出行意外等情况时,能够得到足够的经济补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