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伟
明信片这一邮政载体发明于19世纪60年代末的欧洲,不到十年,这一新颖实用的通讯用品就已传入中国。清末民初,明信片已成为文人雅士、达官显贵的喜好。当时把寄发收受明信片,特别是旅游、留学途中寄发印有异地民俗风光的风景明信片视为一种时尚。
明信片本身也因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而成为风靡世界的收藏品。本文即以笔者收藏的早期明信片为文献依据,探寻著名戏剧团体春柳社的早期活动踪迹。
虽然早在1900年前后,上海等地已有中国人主持的零星话剧演出,但若从艺术形式和规模影响而言,行内几乎共同的定评是:中国话剧的正式发端始于春柳社,标志是其1907年2月在日本东京成功上演的《茶花女》。1997年,北京隆重举行中国话剧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以此作为依据的。
1905年秋,原上海学生演剧活动中涌现的“沪学会”新剧部主持人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冬,他与同学曾孝谷发起成立了一个由中国留日学生组成的综合性文艺团体——春柳社文艺研究会,其宗旨是“开通民智,鼓舞精神”,“改良戏曲,为转移风气之一助”(《春柳社演艺部专章》)。春柳社包括戏剧、音乐、诗歌、美术等部门,其中以演艺部成立最早,它所从事的话剧演出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纯粹的戏剧团体,并公认其为中国话剧创始期的奠基者。
20世纪初,戏剧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而在亚洲,刚刚兴起的话剧尤为其盛,它的教化力量、感召力量在一些人心目中甚至被放到了与宗教相类似的地位。话剧是18世纪欧洲兴起的新剧种,当时,欧洲的文艺界为了表现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生活,在戏剧舞台上推出了真正采用生活化的对白的剧种,取代了传统的诗剧。
19世纪末,日本艺人在传统的歌舞伎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话剧的演出形式,并且打破了戏剧不反映现实的戒律,舞台上兴起了风靡一时的日本新派剧。
春柳社成员在出国前大都已对西方话剧有直接或间接的了解,到了日本后,舞台布景逼真,演出方式简明,内容写实生动的新派剧又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好奇心,李叔同、曾孝谷等经常涉足于日本剧场观摩体会,并向日本著名戏剧家藤泽浅二郎、川上音二郎夫妇请教学习,春柳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宣告成立。
1907年初,日本的一些报刊报道了中国江苏等地因水灾造成严重饥荒,急需救济的消息,春柳社成员得悉后集会商议,决定举办赈灾游艺会,募集善款,救济难民。在藤泽浅二郎的指导下,经过二十多天的排练,2月11日,春柳社在新落成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礼堂里演出了话剧《茶花女》的第三幕(剧情为阿芒的父亲访寻茶花女,茶花女忍痛离开阿芒),这是春柳社的第一次演出。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作品,他以19世纪巴黎一位妓女的身世为原型,在小说《茶花女》的基础上创作了话剧《茶花女》。在剧中,玛格丽特与富家子弟阿芒产生了真挚爱情,然而上层社会不能接受这种结合,在阿芒父亲的逼迫下,玛格丽特不得不悄悄离开。等到阿芒得知真相,回到玛格丽特身边时,一切都为时已晚,病情恶化的恋人终于离他而去。
早在1899年,林琴南即与王寿昌合作,将小仲马的这本名著介绍到中国,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名出版,一时间洛阳纸贵。茶花女的悲惨身世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同情,严复曾有诗咏道:“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有了这样的基础,春柳社的演出自然引起了强烈反响,留日学生们纷纷赶来观看。演出的盛况还传到了国内,上海的报纸作了专门报道:
“阳历2月11日,日本东京留学界因祖国江北水灾,特开救济慈善音乐会,醵资助赈。其中有春柳社社员数人,节取《茶花女》事,仿西法,组织新剧,登台扮演,戏名《匏址坪诀别之场》。是日观者约二千人……”
——《记东京留学界演剧助赈事》,载1907年3月20日《时报》
春柳社演出《热泪》剧照
据文献记载,这幕戏的剧本由曾孝谷翻译,剧中的角色安排是:李叔同饰茶花女默凤(玛格丽特),唐肯饰亚猛(阿芒),曾孝谷饰亚猛的父亲,孙宗文饰配唐(玛格丽特的女友普鲁唐司)。
李叔同本来是留有胡须的,因为扮演女角,他剃掉了胡须,戴上鬈发假头套,身着白色的百褶裙,一条裙带束在腰际,眉峰紧蹙,眼波斜睇,将茶花女自怨自艾、红颜薄命的神情演绎得非常逼真。那天,鉴湖女侠秋瑾穿着和服也在台下观看,散场后她还和天津籍留学生潘英一同跑到台后参观;后在国民党政府中出任外长的王正廷则负责剧务,他在演出结束后特地跑上台去,向观众介绍了李叔同为艺术剃去胡须的逸事。
1907年2月11日,春柳社在东京留学生会馆公演新剧 《茶花女》。曾延年、李叔同(左)分饰男女主角,于卸妆后合影
春柳社的这次演出可谓非常成功,很多人因此深深迷上了话剧,春柳社的成员也由最初的几个人迅速发展到八十余人。后来成为春柳社主要成员的欧阳予倩曾撰文回忆:
“有一天听说青年会开什么赈灾游艺会,我和几个同学去玩,末了一个节目是《茶花女》,……这一回的表演可说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我当时所受的刺激最深。”
——《自我演戏以来》
戏曲界的老前辈徐半梅当时也在东京,适逢其会,日后也曾撰文回忆:
“这次破天荒的中国戏剧,成绩当然不能苛责,但很使东京留学界感到兴趣,连日本优伶们,也有人来参观。这第一次中国人正式演的话剧,虽不能说好,但比国内以往的素人演剧,总能够说像样的了。因为既有了良好的舞台装置,而剧中人对白、表情、动作等等,绝对没有京剧气味,创造一种新中国话剧来了”。
——《话剧创始期回忆录》
在中国话剧史上,《茶花女》的演出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其留下的相关文献却极少,尤其是图像资料,除了李叔同送给他的学生李鸿梁的两张自己扮演茶花女的造型照以外,多年来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新的资料披露。
但据多种迹象显示,春柳社的文献在日本倒有不少保存,如著名的《黑奴吁天录》的演出说明书,就珍藏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戏剧博物馆内。那么,有关话剧《茶花女》的文献在日本有否保存呢?答案是肯定的。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发起组织的学生艺术团体――春柳社在日本演出《黑奴吁天录》。
1937年4月27日,《光明》杂志社在上海中国饭店召开“中国剧运先驱者怀旧座谈会”,回顾中国早期话剧的活动史,出席者包括中国剧坛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欧阳予倩、马彦祥、应云卫、唐槐秋、郑伯奇、夏衍、阿英、沈西苓、袁牧之、许幸之、凌鹤、张庚、章泯、王莹、白杨等,记录者是尤兢(于伶)和赵慧深。
座谈会的主要人物是当时资历最老的欧阳予倩,当他讲述到自己当年在东京观看春柳社演出《茶花女》时,忙于记录的尤兢搁下笔兴致勃勃地插话:我有《茶花女》演出的明信片,可惜只有不全的半张了。郑伯奇当即表示:这可以制版印出来。
于是,一个月以后出版的《光明》2卷12期上赫然刊出了尤兢珍藏的这张已撕去了一半的《茶花女》剧照明信片。当时,尤兢没有就这张明信片的出处作任何说明,而以后的诸多中国话剧史专著也都只能将就使用这张残照。
1907年2月11日,春柳社演出《茶花女》剧照,李叔同饰演的玛格丽特低首悲痛
这页珍贵的历史似乎就这样被轻轻翻过去了。但冥冥之中好像有神灵在呼唤,1999年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我在北京潘家园的一个旧书摊上惊喜地发现了两张春柳社的明信片。
其中一张即早已深深印入我脑海的尤兢收藏的那枚被撕去了一半的《茶花女》剧照,从这张完整的明信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那被撕去的一半正好是李叔同扮演的玛格丽特低首悲痛的画面;
而另一张即葛一虹主编的《中国话剧通史》在插图首页上使用的“阿芒读书,玛格丽特卧榻”那张,但明信片的画面显然更完整,清晰度也远远胜于“通史”本。
1907年2月11日,春柳社演出《茶花女》剧照
我毫不犹豫,当即以高价购下。回家后细细审视:这两张明信片均为黑白画面,纸质硬朗,品相完好,正面明信片格式为日文字样,显然是在日本印制;明信片背面的剧照下方均有“茶花女匏址坪诀别之场·春柳社演剧纪念品”字样。这显然系一套出品,而且正是1907年2月11日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时的纪念之物。
两张明信片上,四个主要人物俱全,对研究春柳社显然颇有价值。我很怀疑这两枚明信片是春柳社自己发行的演出纪念品,同时也作为助赈之用。春柳社文艺研究会成立之初曾公布有“简章”,其中写到:“本社每岁春秋开大会二次。或展览书画,或演奏乐剧。又定期刊行杂志,随时刊行小说、脚本、绘叶书之类。”(载1907年5月10日《大公报》)很显然,春柳社早有发行明信片的设想,因为“绘叶书”正是明信片在日本的称呼。
春柳社演出《热泪》剧照
在幸运地得到春柳社首演《茶花女》的两张明信片珍品之后,我又奇迹般地觅到了记录春柳社随后几次演出的明信片,而且数量有八枚之多。有两张即著名的《热泪》的剧照。
1907年春,《茶花女》的上演成功给春柳社同人以很大鼓舞,再演一出戏的想法自然而然地浮上他们的脑海,这次,他们选择的是新剧目《黑奴吁天录》。
剧本是由曾孝谷根据林琴南翻译的美国斯托夫人的长篇小说《黑奴吁天录》(原名《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李叔同、曾孝谷、谢抗白、吴我尊等主演,欧阳予倩作为新加入的社员,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
这也是第一出由中国人自己创作并演出的话剧,戏分为五幕,有完整的剧本,全部用口语对白,没有朗诵,没有歌唱,也没有独白、旁白,有人因此认为,从艺术形式上来说,这出戏才真正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剧作没有完全照搬小说,而是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突出表现了黑奴的反抗斗争,并以斗争的胜利而闭幕。这也体现了当时留日学生在国家存亡之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该剧于6月1日、2日在东京颇有名气的剧场本乡座上演了两场,非常成功,引起东京戏剧界的轰动,日本著名文人坪内逍遥、小山内薰等都曾前去观看;报刊上也刊出长篇剧评,对演出予以好评,几乎每个角色的表演都备受赞扬,尤其是高度评价了曾孝谷(饰黑奴妻意里赛)、谢抗白(饰黑奴哲尔治)的表演,并且评论说,春柳社的演剧活动象征着中国民族将来的无限前途。
继《黑奴吁天录》后,春柳社在1908年还上演了《相生怜》、《新蝶梦》等多幕剧。次年初,又上演了《鸣不平》等剧,不过,这次用的是申酉会的名义。对此,欧阳予倩的解释是:
“那时息霜(即李叔同)正专心画油画、弹钢琴,对演戏的兴趣已经淡了,他没有参加。我们为了行动便利起见,没有用春柳社的名义。那正是1908年的冬天放寒假的时候,因为在戊申己酉之交,就临时取了一个社名叫申酉会。”
——《回忆春柳》
春柳社演出剧照
由于《鸣不平》等剧是小戏,反响不大,欧阳予倩、陆镜若他们总觉得不满足,便想大干一次。1909年初,他们终于以申酉会的名义上演了一出大戏,又一次轰动东京。这次演出的是四幕剧《热泪》。
此剧原型为法国浪漫派作家萨都创作的三幕剧《女优杜司克》,在欧洲曾享誉一时。日本新派剧艺人田口菊町将其改编为五幕剧《热血》,在日本也很有影响。
陆镜若又在其基础上改编成四幕剧《热泪》。剧本描写革命党人反对专制,鼓吹自由的故事,剧中年青美貌的女优刺杀反动官僚、在刑场上慷慨就义等感人情节,以及着力渲染的为爱情而牺牲的圣洁情操,非常容易引起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
《热泪》是春柳社继《黑奴吁天录》后演出的第二部大戏,在中国留学生中博得很高的评价,尤其是中国同盟会,认为这次演出给予革命青年以很大鼓舞。据欧阳予倩回忆,《热泪》演出结束后,“许多人到后台来恭维我们,还有许多人来请我们吃饭”。同盟会的领导人黄克强也曾亲临观看,对戏“很加赞许,那几天加入同盟会的有四十余人”。
《热泪》以后,陆镜若他们又上演了《金色夜叉》、《不如归》等剧,但影响已难和以前相比了。辛亥革命前夕,春柳社成员已大多回国,春柳社的前期历史也宣告结束。
陆镜若主演的《金色夜叉》剧照
我这次荣幸购得的八枚明信片,都是20世纪初日本印制,制作方是东京银座上方屋。
从画面看,均为早期春柳社的黑白演出剧照,其中有两张可以辨认出即《热泪》的剧照。
一张为第二幕,画家露兰家。警察总长保罗(吴我尊饰)怀疑露兰(陆镜若饰)掩藏政治犯亨利(谢抗白饰),当着女优杜司克(欧阳予倩饰)的面,严厉询问露兰。
另一张为第四幕,刑场。保罗违背答应杜司克的诺言,命令将露兰和亨利一起杀死于刑场。杜司克赶到刑场,抱着露兰的躯体痛悔万分。
还有一张是陆镜若主演的《金色夜叉》,也可以确认。
另有数张,可以认出曾孝谷、欧阳予倩、吴我尊等人,从人物服装、造型来看,有可能是《黑奴吁天录》和《鸣不平》的剧照。
还有一张明显是中国人物造型,未知是否为《李寄斩蛇》的剧照。明信片虽历经约百年,但保存十分完好,画面也十分清晰。
文章来源: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网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