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三彩
清明小长假除了被雄县房价暴涨刷屏,还被一部国产剧安利。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拿下全网收视第一,在湖南卫视播出之后,收视率也是节节攀高。据统计,清明假期期间,该剧24-34岁、大学以上学历观众的份额涨幅达到了30%,是当下最受年轻观众、高知、精英群体喜爱的电视剧。
一部不是大IP,没有盛世美颜,没有流量明星加持的电视剧,凭什么火了?
40多名老戏骨齐飙戏,实力圈粉
《人民的名义》中不仅有花式点钞这样的片段,也出现了侯勇、吴刚、许亚军、王志文、张丰毅、李建义等一众老戏骨集体飙戏的场面。第一集演技派侯勇上线,只出现了两集,就把一个穷人出身的小官巨贪角色演活了。剧中,侯勇扮演的赵德汉,是国家某部委某项目处处长。侯亮平接到查赵德汉的消息后,走访赵德汉,见到的却是一个朴实的人。赵德汉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在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月给乡下母亲寄300元生活费……然而他在隐秘的豪宅里却藏下了2.3亿元巨款。网友们评价侯勇演得很生动,甚至很同情赵德汉这个人物。
《人民的名义》是同期收音,老戏骨们飙台词、飙演技的场面并不多见。因为是围绕检察院反贪的电视剧,剧中出现很多专业术语,常常也会出现大段台词,对演员的台词功力要求高。剧中吴刚饰演的李达康有一场18分钟的独白戏,一次性通过,受到导演李路的称赞。同比,也显现年轻演员陆毅的不足。
投资1.2亿,用心打造剧情
《人民的名义》投资1.2亿,在制作规模、水平上保证了剧作的质量。《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发起,周梅森担任编剧,李路担任导演,是继《国家公诉》之后又一部塑造检察官形象的电视剧。一开始,这部电视剧的制作规模就定位在1亿以上。这样,高成本、敏感题材、审查制度严格等因素让不少影视公司望而却步。最后这部电视剧由电视剧行业的新手接手,金盾影视中心、天津嘉会文化、北京正和顺、上海利达影业等五家民营公司共同出资一亿,顺利完成拍摄。目前,《人民的名义》正在收获高风险、高回报的果实。
反腐剧在中国一直都有尺度问题。以往大部分反腐剧是隔靴挠痒,角色脸谱化,加之部分剧作粗制滥造,不能让观众满意,有着长达十多年的冷淡期。好比小米的饥饿营销,越难以得到的,观众越感兴趣。官场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话题一直吸引着大众。 《人民的名义》打出了“十三年以来第一部被解封”的反腐剧口号,突破以往尺度,紧贴官场原型,塑造人物,揭示官场现状。一些看过电视剧的公务员也纷纷表示剧情内容很贴近现实工作。
湖南卫视播出,吸引年轻观众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平台不是央视,而是雷剧频出的湖南卫视,也让观众十分惊奇。
如今观众群体年轻化,只有吸引了年轻观众,电视剧在收视率上才能大获全胜。不管是仙侠剧,还是宫斗剧,都是以年轻观众的口味为准。不少正剧虽然品质上乘,口碑很高,但抓不到年轻人的兴趣点,最后反响很小。《人民的名义》为了吸引年轻观众,不仅让主旋律剧情摆脱说教、刻板、口号,也选择年轻观众多的播出平台——湖南卫视。
据报道,湖南台亿2.2亿元买断了《人民的名义》的一、二、三轮播放权。提到湖南卫视,很多人都会想到雷剧、综艺、韩流。一般湖南卫视的黄金档也是大IP剧,收视有保证,也积累了大量的年轻观众。不过,因剧集质量问题常常遭至差评。这次湖南卫视高价买下《人民的名义》,也算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电视台既获得了收视第一的好名声,也收获了观众的好评,同时也帮助电视剧在年轻观众中打开了市场。
《人民的名义》走红,国产反腐剧有了新的标杆。2004年之后,受到政策影响,反腐剧逐渐淡出荧屏,此后将近10年没有再看到反腐剧的身影。与此同时反腐剧的创作者也陷入了困境,曾经写出了《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的小说家周梅森也几度搁笔。伴随着国家反腐工作的推进,2015年反腐剧拍摄出现了转机,出现了一些以反腐为主线的影视作品。《人民的名义》的走红,也让大家见识到反腐剧的艺术魅力。据报道,《人民的名义》在微博话题、收视率、评分以及中外媒体评价中都是一致好评。反腐剧这类现实主义严肃题材电视剧,其受众、收视率一直都是问题,加之容易受到政策、审查制度的影响,更是容易失败。《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可以说开了个好头。未来,反腐剧结束十年冬眠,迎来春天。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