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两会观察 | 以“1+1”逐梦“万亿济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两会观察 | 以“1+1”逐梦“万亿济宁”

三个“1+1”,正在加速引领着济宁向着万亿级目标迅速靠拢。

文 | 单烁

此刻的济宁,正在悄然筑起一个万亿级之梦。

1月11日,济宁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在济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海波在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市工业经济迈向万亿级”几个字被写在了今年济宁发展目标“五个倍增”中的首要位置。

要知道,当下全国内地GDP总量破万亿的城市也不过26个。而济宁将目标锚定纯工业经济破万亿,这显然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更是这座城对自身不留退路的鞭策。

重要的是,在济宁这里,“万亿级”绝非一纸空谈。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万亿级”目标已经被具象地拆解——

三个“1+1”,正在加速引领着济宁向着万亿级目标迅速靠拢。

摄影:刘项清

传统+新兴,产业双驱齐头并进

在以往的认知中,济宁是一座老工业之城。这种评价其实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这意味着传统工业方面,济宁的发展基础非常扎实;而另一方面,这也确实说明在新兴产业方面,济宁目前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取长而补短?济宁选择以“传统+新兴”、两类产业齐头并进的方式,助力城市工业经济全面起势。

2024年,济宁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96.3亿元、增长4.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省市县重点实施类项目完成投资2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左右。这意味着在擅长的传统工业方面,济宁地基扎实且发展动能十足。

而在新兴产业方面,2024年济宁的成果也可圈可点:

这一年里,济宁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4家,键邦股份实现上交所主板上市;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一期进行设备安装,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主要车间基本完工,新加坡金鹰集团莱赛尔纤维项目开工建设,202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107个,249个项目纳入省技改导向目录、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因此,基于优秀的传统工业基础,2025年,济宁将继续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包括开展新一轮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千企千项”技改项目库,每年实施1000个以上技改项目,推动煤炭、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并争取200个以上项目纳入省技改导向目录。

同时,济宁还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一方面,纵深推进新兴产业跨越提升行动,持续抢抓“新三样”风口,包括制定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积极引育低空飞行器整机、零部件生产、低空运营服务等产业,规划建设邹城、济宁高新区低空经济产业园;

另一方面,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能源五大领域19个重点方向,谋划推进航空航天、生命科学、具身智能机器人、氢能制备储运等产业,在应用场景构建、人才引育、产融合作等方面探索突破,抢占发展新赛道。

产业集群+产业链,立体布局全面发力

链为纵,集群为横。纵横发力,立体布局,方能全面起势。

济宁也深谙这一点。从2024年来看,无论是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还是兖州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都能看出济宁也始终将“群”与“链”的打造放在工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而2025年的济宁,济宁将“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打法进行了进一步升级。

首先,为了推动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做优做强,2025年济宁将集中资源要素打造新能源、高端装备2个2000亿级,高端化工、新材料、食品3个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2个500亿级“232”优势产业集群。

其中新能源产业将主攻储能装备、发电装备两大方向,建成投产宁德时代160吉瓦时新能源电池项目,大力招引上下游、左右岸企业,提升本地配套企业规模档次,拓展新型储能产品应用场景,打造北方最大的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在高端化工产业方面,济宁将以煤化工、盐化工为重点,加快恒信煤化工耦合氢、庚彩高端化工新材料、世纪阳光有机颜料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向精细化工延伸,提升7个省级化工园区承载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而在产业链的搭建上,济宁将坚持“抓大不放小”,起底式梳理38个工业大类细分产业,全部纳入15条标志性产业链、36条重点产业链;建立“总链长+链长+副链长+链主”工作体制,“一链一策”补链延链强链,强化责任落实、考核评价,构建大事大抓、顶格推进机制;

“一企一策”支持85家“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太阳纸业、华勤集团、恒信集团营收分别突破800亿元、700亿元、450亿元,营收过百亿企业达到9家以上;开展产业链融链固链专项行动,依托“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卡位入链”,新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等企业300家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0家以上。

更强力、更具质效的招商也将为产业链的搭建进一步赋能。新的一年里,济宁将强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发挥本地龙头企业和“链主”项目引领作用,精准招引一批“填空型”企业、“补充型”项目。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激发活力之源

规划好产业的布局,明确了链群的打法,济宁的万亿目标就来到了最后关键的点睛一笔——

以创新,激发发展的活力。

2024年,济宁在创新活力上的增强是肉眼可见的。2024年,济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3%,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800家、2500家,获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6家,争取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7个,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17人、泰山人才工程24人;

同时,时代绿能一期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608万千瓦,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4家、绿色工业园区5家,邹城化工产业园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通过国家级评估,国内首个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也顺利建成投产。

但济宁需要更深层次的创新活力的挖掘。于是2025年,济宁选择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两手抓的方式,以二者的深度融合,助力城市的创新活力再上一层楼。

为此,济宁将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包括健全完善梯次培育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00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大型科研设备共享共用,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新增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60家以上,争取重大创新项目5项以上。

同时,济宁还将强化产学研融通创新,完善“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需求”和“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技术成果”两张清单,积极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支持企业与“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大学深度合作,推进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济宁学院、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等驻济高校院所靶向对接济宁市创新需求,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以上,实现成果转化60项以上。

高素质人才的引育也将继续成为济宁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抓手。2025年,济宁将实施“接二连三”人才融合发展行动,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落细落实“揭榜挂帅”“科技副总”“人才配额”制度,新增高端人才创新团队10个、国家和省级领军人才30人以上,培养企业工程师1.1万人;深化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引进青年人才5万人。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我们有理由相信,锚定“万亿济宁”的宏伟目标、聚焦“打造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目标定位,新的一年里,济宁将凭借着“1+1”的好打法,以勇毅之姿走在前、挑大梁,为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两会观察 | 以“1+1”逐梦“万亿济宁”

三个“1+1”,正在加速引领着济宁向着万亿级目标迅速靠拢。

文 | 单烁

此刻的济宁,正在悄然筑起一个万亿级之梦。

1月11日,济宁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在济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海波在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市工业经济迈向万亿级”几个字被写在了今年济宁发展目标“五个倍增”中的首要位置。

要知道,当下全国内地GDP总量破万亿的城市也不过26个。而济宁将目标锚定纯工业经济破万亿,这显然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更是这座城对自身不留退路的鞭策。

重要的是,在济宁这里,“万亿级”绝非一纸空谈。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万亿级”目标已经被具象地拆解——

三个“1+1”,正在加速引领着济宁向着万亿级目标迅速靠拢。

摄影:刘项清

传统+新兴,产业双驱齐头并进

在以往的认知中,济宁是一座老工业之城。这种评价其实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这意味着传统工业方面,济宁的发展基础非常扎实;而另一方面,这也确实说明在新兴产业方面,济宁目前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取长而补短?济宁选择以“传统+新兴”、两类产业齐头并进的方式,助力城市工业经济全面起势。

2024年,济宁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96.3亿元、增长4.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省市县重点实施类项目完成投资2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左右。这意味着在擅长的传统工业方面,济宁地基扎实且发展动能十足。

而在新兴产业方面,2024年济宁的成果也可圈可点:

这一年里,济宁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4家,键邦股份实现上交所主板上市;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一期进行设备安装,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主要车间基本完工,新加坡金鹰集团莱赛尔纤维项目开工建设,202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107个,249个项目纳入省技改导向目录、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因此,基于优秀的传统工业基础,2025年,济宁将继续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包括开展新一轮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千企千项”技改项目库,每年实施1000个以上技改项目,推动煤炭、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并争取200个以上项目纳入省技改导向目录。

同时,济宁还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一方面,纵深推进新兴产业跨越提升行动,持续抢抓“新三样”风口,包括制定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积极引育低空飞行器整机、零部件生产、低空运营服务等产业,规划建设邹城、济宁高新区低空经济产业园;

另一方面,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能源五大领域19个重点方向,谋划推进航空航天、生命科学、具身智能机器人、氢能制备储运等产业,在应用场景构建、人才引育、产融合作等方面探索突破,抢占发展新赛道。

产业集群+产业链,立体布局全面发力

链为纵,集群为横。纵横发力,立体布局,方能全面起势。

济宁也深谙这一点。从2024年来看,无论是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还是兖州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都能看出济宁也始终将“群”与“链”的打造放在工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而2025年的济宁,济宁将“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打法进行了进一步升级。

首先,为了推动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做优做强,2025年济宁将集中资源要素打造新能源、高端装备2个2000亿级,高端化工、新材料、食品3个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2个500亿级“232”优势产业集群。

其中新能源产业将主攻储能装备、发电装备两大方向,建成投产宁德时代160吉瓦时新能源电池项目,大力招引上下游、左右岸企业,提升本地配套企业规模档次,拓展新型储能产品应用场景,打造北方最大的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在高端化工产业方面,济宁将以煤化工、盐化工为重点,加快恒信煤化工耦合氢、庚彩高端化工新材料、世纪阳光有机颜料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向精细化工延伸,提升7个省级化工园区承载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而在产业链的搭建上,济宁将坚持“抓大不放小”,起底式梳理38个工业大类细分产业,全部纳入15条标志性产业链、36条重点产业链;建立“总链长+链长+副链长+链主”工作体制,“一链一策”补链延链强链,强化责任落实、考核评价,构建大事大抓、顶格推进机制;

“一企一策”支持85家“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太阳纸业、华勤集团、恒信集团营收分别突破800亿元、700亿元、450亿元,营收过百亿企业达到9家以上;开展产业链融链固链专项行动,依托“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卡位入链”,新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等企业300家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0家以上。

更强力、更具质效的招商也将为产业链的搭建进一步赋能。新的一年里,济宁将强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发挥本地龙头企业和“链主”项目引领作用,精准招引一批“填空型”企业、“补充型”项目。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激发活力之源

规划好产业的布局,明确了链群的打法,济宁的万亿目标就来到了最后关键的点睛一笔——

以创新,激发发展的活力。

2024年,济宁在创新活力上的增强是肉眼可见的。2024年,济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3%,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800家、2500家,获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6家,争取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7个,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17人、泰山人才工程24人;

同时,时代绿能一期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608万千瓦,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4家、绿色工业园区5家,邹城化工产业园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通过国家级评估,国内首个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也顺利建成投产。

但济宁需要更深层次的创新活力的挖掘。于是2025年,济宁选择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两手抓的方式,以二者的深度融合,助力城市的创新活力再上一层楼。

为此,济宁将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包括健全完善梯次培育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00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大型科研设备共享共用,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新增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60家以上,争取重大创新项目5项以上。

同时,济宁还将强化产学研融通创新,完善“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需求”和“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技术成果”两张清单,积极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支持企业与“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大学深度合作,推进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济宁学院、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等驻济高校院所靶向对接济宁市创新需求,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以上,实现成果转化60项以上。

高素质人才的引育也将继续成为济宁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抓手。2025年,济宁将实施“接二连三”人才融合发展行动,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落细落实“揭榜挂帅”“科技副总”“人才配额”制度,新增高端人才创新团队10个、国家和省级领军人才30人以上,培养企业工程师1.1万人;深化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引进青年人才5万人。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我们有理由相信,锚定“万亿济宁”的宏伟目标、聚焦“打造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目标定位,新的一年里,济宁将凭借着“1+1”的好打法,以勇毅之姿走在前、挑大梁,为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