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雅琳
2024年,淄博抓住用好“两重”“两新”等重大政策机遇,经济运行呈现逐季攀升、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800亿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1.4亿元,同比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5%左右,“四新”经济投资占比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同比增长4.5%左右,货物进出口总额预计达1045亿元。
这些数据,是淄博经济稳健发展的有力见证,也是淄博在经济大潮中奋勇前行的坚实脚印。
在 “十四五” 收官的关键节点,淄博两会的召开,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也肩负着推动城市发展迈向新高度的历史使命。
传统与新兴共舞,塑造发展新优势
“不日新者必日退”,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淄博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传统产业是淄博的根基,新兴产业则是淄博的未来。
在传统产业改造方面,淄博市深化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 300 个以上。通过技术改造,推动石油化工向炼化一体化转型,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齐翔腾达作为转型的先行者,其数字化改造的实施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厂区内,2000多个监控点实现了对生产全过程的全面监测,工人配备的定位卡和移动端MES系统使得生产调度更加高效便捷。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使得生产决策更加科学,有效推动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淄博市延展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医疗装备、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智洋创新公司通过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其业务范围。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与大模型技术,智洋创新在电力与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此外,淄博的钙钛矿电池、氢能、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也在不断培育壮大,氢能、储能产业规模突破 300 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320 亿元,协作机器人出货量连续4年全国第1、世界第2,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达到2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90家,产业向新而进、企业向高而攀的步伐越来越快。
以氢能产业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了从制氢、储氢到加氢、用氢的完整产业链。一些企业在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淄博在产业布局上,统筹好“传统”与“新兴”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
一方面,持续壮大优势产业链群,打造过百亿元产业链15条,新增省支柱型雁阵集群3个,入选国家陶瓷产业创新升级示范区,“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预计提升到59%。
另一方面,加速培育优质企业群体,国家级“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90家、687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4家、位居全省第3位。
淄博深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550家,近三年增长近40%,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到2560家。
其中,2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3.6%,研发投入占比、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更是入选国家创新指数和创新能力双“五十强”,跻身全国创新强市。

创新驱动共发力,开启发展新篇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淄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淄博正扬创新之帆,乘势而上,以科技赋能产业,点燃发展新动力。
淄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94%,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列第34位;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列第30位;国家级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40.52%,列第25位;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6.68%,列第14位。
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中,淄博分别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第49位(101个城市)、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50位(288个城市)。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淄博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氢能新能源“芯片”材料质子交换膜及配套化学品的研发与生产,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10%左右,2022年,企业荣获山东省首个技术发明特等奖,相关产品“10微米超薄氢燃料电池全氟质子膜”获评2023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舜泰汽车有限公司保持持久定力,近三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1.7%、26.5%、62.3%。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带动了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企业2024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2亿元,是2022年的两倍多。
淄博持续整合资源、放大优势,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齐都药业瞄准高校借智、借力、借资源,加快布局新型研究平台,实现了以仿制为主向激素类、肿瘤类等高新、高附加值产品拓展,企业也从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24年下半年,该企业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签订创新制剂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联合康复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申报的新型口服制剂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与山东大学联合申报的山东省先导物成药性优化和评价重点实验室获批,牵头申报的“生物酶法合成左卡尼汀原料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获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批准立项。
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淄博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
此外,淄博还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产定才、产才融合的机制在淄博日趋完善,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淄博已累计聘任“科技副总”750余人次,签订产学研项目459项,向企业实施成果转化267项,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5.79亿元。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绘就发展新画卷
淄博,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2024年,淄博在城市建设上持续发力,完善淄博新区统筹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编制完成42个镇级国土空间规划。
淄博明晰各区县主体功能定位,每个区县集中培育2至3个优势产业链群。
张店区依托电子信息、电力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细分赛道,掀起创业潮;临淄区累计建成智慧工厂8家、智能车间69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26亿元;周村区逐步建成以精密机床、造纸机械、医疗器械为主的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体系;淄川区、博山区以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导。
各区县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也促进了全市产业的协同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区域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战略版图中,淄博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脚踏实地的行动,精准布局,积极作为,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战略举措,力求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构建全域统筹、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淄博深知自身责任重大。
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方面,淄博主动融入沿黄发展大局,以积极的姿态对接沿黄陆海大通道建设。这一举措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淄博连通沿黄各市、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纽带。
随着滨淄黄河大桥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淄博与沿黄城市的交流协作日益紧密,为共同推动区域绿色物流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融入省内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中,融入济青发展轴带是淄博的重要战略选择。
淄博与济南、青岛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深化济淄“六个同城化”,全力推进经十路东延等14个一体化重点项目,是淄博主动拉近与济南距离、促进区域协同的有力举措。
谋划鲁中铁路货运通道建设,积极推动滨淄莱等高速铁路列入国家规划,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将如同打通城市之间的“任督二脉”,促进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协同共建济淄科创制造走廊,促进淄博新区、科学城等片区与高端创新机构深度对接,搭建开放式产业协作创新联盟,使得淄博能够充分吸收济南、青岛的创新资源与产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省内区域协同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活力。
区县域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完善区县域协同发展体系,是淄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淄博强化市级统筹协调,从更高层面优化项目流转、资源配置、风险防控等机制,构筑起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打破了区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在产业发展上,引导区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明晰产业发展定位。
站在新的起点上,淄博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强富美优”的城市愿景迈进。
2025年,相信在淄博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书写淄博发展的新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