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情感共鸣需求增加 春节期间“情绪消费”成趋势

随着年轻人情感共鸣需求的增加,春节期间“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新趋势。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出现了“电子闺蜜”、“鉴渣师”等付费倾听和情感指导服务,满足了年轻人对真诚陪伴和情绪体验的追求。《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超过30%的年轻人会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消费。这种消费模式反映了年轻人渴望情感共鸣和高层次生活的需求。

“30块钱,‘电子闺蜜’帮我‘鉴渣男’,过‘情关’。”36岁的张茜在一次相亲中遇到了自己的crush,少有恋爱经验的她在这段关系中感到局促,“平时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也不太好意思跟身边的朋友讲,这种互联网平台上的付费倾听、指导模式恰好能解决我的烦恼。”张茜提及的是当下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备受年轻人追捧的产品,包括“压力倾听”、“情感指导”、“鉴渣师”等诸多服务,收费在10元-60元不等,是年轻人“情绪消费”的典型代表。

“情绪消费”,是年轻人为情绪消费买单的一种新消费模式,根据《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如今已经有超过30%的年轻群体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近期在小红书大火的李诞“小卖铺来稿”,类似深夜电台模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投稿,倾诉自己在职场和感情生活中的困扰。网友戏称李诞是他们的“电子闺蜜”,从此有了“网络精神港湾”。事实上,无论是李诞的读者来稿,还是互联网社交平台推出的“鉴渣师”等倾听类情绪价值服务,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年轻人渴望真诚陪伴、重视情绪体验、追求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内心需求。

“情绪消费”新变化:匿名表达与情感共鸣

从职场发疯文学盛行,到解压玩具火爆,小到一棵“放青松”的绿植摆件,大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年轻人为情绪买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观点认为,“情绪释放”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是未来新的消费热点。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拥趸的情绪价值消费新理念,也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情感树洞”“解压倾听”“恋爱鉴别”等在线倾诉平台开始出现,满足了年轻人匿名表达和寻求情感共鸣的需求。

在当今原子化的社会中,“孤独”成为一种常态。互联网时代常被视为加剧青年人群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但某种程度上,它也为缓解孤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目前,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城镇居民为16.1%,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镇居民为10.3%,社会心理问题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心理服务市场的发展。有媒体统计,在相关心理咨询平台,咨询师每小时收费的价格普遍在400-2000元之间不等,外加上心理咨询并非一次见成效,最少3次才可以对咨询者的症状略有改善,这样昂贵的单价也让不少“心理有问题”的人望而却步。为了让更多人能获得被倾听的可能,不久前,社交平台比心APP上线“鉴渣师”功能,为用户提供“情感指导”“恋爱分析”“情绪倾听”等情绪价值类服务。用户每小时付费仅需20-60元的平民价格,这就意味着,用户在任何情绪不好、有情感困惑的时候都可以随时可以找到一个人“吐槽”,而另一端的“倾听师”“鉴渣师”会全然接纳用户情绪且帮你保密的同时给出相应指导。功能上线后得到了不少用户的积极反馈,称该功能让他们找到了“电子闺蜜”和“恋爱军师”。

“鉴渣指导”给缺少恋爱经验的年轻人以“爱情指导”,可以让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更加自信从容;“树洞倾听”满足了人们“情绪垃圾桶”的需求;“闲聊唠嗑”形成在线人际沟通渠道,无论I人还是E人都能交到朋友;“夸夸部落”可以听到久违的对自身的积极评价……以上情绪消费均为用户提供了情感慰藉,满足了用户基本心理需求。相关行业专家认为,像比心推出的“鉴渣师”类情绪价值服务,产品功能契合用户个人情绪体验,平台作为媒介协助传递情感共鸣,解决了当下青年人亟需的情绪陪伴和情感指导问题。像春节不少年轻人返乡面临相亲场景,若恋爱经验不足,或可通过线上“鉴渣师”服务,一方面倾诉面临的情感困惑,另一方面获得一些情感指导。

新消费催生新职业:“鉴渣师”受追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的情绪价值服务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双向奔赴”,产品端更考虑青年人群更切实的需求和体验,趋于协助用户解决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获得问题;用户端对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内心需求的渴望成为他们乐于付费的新价值判断。“情绪消费”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线上服务,协助用户解决情绪类困扰,满足了个体被陪伴、被关怀、被安慰的情感性支持。其形式丰富有趣,服务体验也契合当下青年人群新消费特点和趋势。

新消费趋势催生了新职业方向。此前,直播电商、电竞游戏等新领域的发展都催生出一批新就业形态,包括电商主播、电子竞技指导员等新就业备受年轻人追捧。如今,伴随情绪消费兴起,有不少年轻人也加入了“疗愈师”、“鉴渣师”等行业。刘畅是某咨询行业客户经理,两年前利用空余时间辅修了心理学,并获得了相关行业资格证书。她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都很强,“身边的朋友都说我是能量很足的人,每当他们有情感上的困惑,都喜欢跟我倾诉。”刘畅善于解决问题,也乐于倾听。她表示,在之前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曾面临很多情绪上的挑战和困扰,“为了能帮助更多有困惑的人,我开始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幸运的是,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开始为用户和从业者搭建桥梁,提供为更多人服务的机会。我现在是一名兼职的‘鉴渣师’,未来,这将是我就业方向的新选择。”不需要固定的办公室,也不必受时间地点约束,与兴趣热爱结合,是自己喜欢的职业路径,在刘畅看来,她在为有情感困惑的用户提供指导的同事,也获得了她自己的人生价值,“好的工作是‘利他’的,能帮助更多人,这份工作已经不仅是工作,更是人生理想和更宽阔的可能。”

关注生命的意义感、生活的悦纳性、个体情绪的积极态,年轻人在愿意在更多能满足内心需要和提升个体愉悦体验的方式方法上付费,也有相应的人群愿意为之服务。“情绪消费”成为新消费趋势的同时,正带动着该领域的青年新灵活就业的发展。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疗愈经济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5%。作为新兴消费赛道,以“鉴渣师”“倾听师”为代表的新职业发展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新市场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行业规范发展和持续完善的挑战。目前,行业从业企业及相关行业监督部门表示,将持续明确该行业服务和产品的定义、范围,设置行业准入标准,避免因门槛过低,造成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平台也在不断完善从业者服务质量,评估服务价格合理性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年轻人情感共鸣需求增加 春节期间“情绪消费”成趋势

随着年轻人情感共鸣需求的增加,春节期间“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新趋势。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出现了“电子闺蜜”、“鉴渣师”等付费倾听和情感指导服务,满足了年轻人对真诚陪伴和情绪体验的追求。《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超过30%的年轻人会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消费。这种消费模式反映了年轻人渴望情感共鸣和高层次生活的需求。

“30块钱,‘电子闺蜜’帮我‘鉴渣男’,过‘情关’。”36岁的张茜在一次相亲中遇到了自己的crush,少有恋爱经验的她在这段关系中感到局促,“平时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也不太好意思跟身边的朋友讲,这种互联网平台上的付费倾听、指导模式恰好能解决我的烦恼。”张茜提及的是当下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备受年轻人追捧的产品,包括“压力倾听”、“情感指导”、“鉴渣师”等诸多服务,收费在10元-60元不等,是年轻人“情绪消费”的典型代表。

“情绪消费”,是年轻人为情绪消费买单的一种新消费模式,根据《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如今已经有超过30%的年轻群体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近期在小红书大火的李诞“小卖铺来稿”,类似深夜电台模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投稿,倾诉自己在职场和感情生活中的困扰。网友戏称李诞是他们的“电子闺蜜”,从此有了“网络精神港湾”。事实上,无论是李诞的读者来稿,还是互联网社交平台推出的“鉴渣师”等倾听类情绪价值服务,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年轻人渴望真诚陪伴、重视情绪体验、追求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内心需求。

“情绪消费”新变化:匿名表达与情感共鸣

从职场发疯文学盛行,到解压玩具火爆,小到一棵“放青松”的绿植摆件,大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年轻人为情绪买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观点认为,“情绪释放”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是未来新的消费热点。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拥趸的情绪价值消费新理念,也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情感树洞”“解压倾听”“恋爱鉴别”等在线倾诉平台开始出现,满足了年轻人匿名表达和寻求情感共鸣的需求。

在当今原子化的社会中,“孤独”成为一种常态。互联网时代常被视为加剧青年人群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但某种程度上,它也为缓解孤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目前,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城镇居民为16.1%,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镇居民为10.3%,社会心理问题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心理服务市场的发展。有媒体统计,在相关心理咨询平台,咨询师每小时收费的价格普遍在400-2000元之间不等,外加上心理咨询并非一次见成效,最少3次才可以对咨询者的症状略有改善,这样昂贵的单价也让不少“心理有问题”的人望而却步。为了让更多人能获得被倾听的可能,不久前,社交平台比心APP上线“鉴渣师”功能,为用户提供“情感指导”“恋爱分析”“情绪倾听”等情绪价值类服务。用户每小时付费仅需20-60元的平民价格,这就意味着,用户在任何情绪不好、有情感困惑的时候都可以随时可以找到一个人“吐槽”,而另一端的“倾听师”“鉴渣师”会全然接纳用户情绪且帮你保密的同时给出相应指导。功能上线后得到了不少用户的积极反馈,称该功能让他们找到了“电子闺蜜”和“恋爱军师”。

“鉴渣指导”给缺少恋爱经验的年轻人以“爱情指导”,可以让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更加自信从容;“树洞倾听”满足了人们“情绪垃圾桶”的需求;“闲聊唠嗑”形成在线人际沟通渠道,无论I人还是E人都能交到朋友;“夸夸部落”可以听到久违的对自身的积极评价……以上情绪消费均为用户提供了情感慰藉,满足了用户基本心理需求。相关行业专家认为,像比心推出的“鉴渣师”类情绪价值服务,产品功能契合用户个人情绪体验,平台作为媒介协助传递情感共鸣,解决了当下青年人亟需的情绪陪伴和情感指导问题。像春节不少年轻人返乡面临相亲场景,若恋爱经验不足,或可通过线上“鉴渣师”服务,一方面倾诉面临的情感困惑,另一方面获得一些情感指导。

新消费催生新职业:“鉴渣师”受追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的情绪价值服务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双向奔赴”,产品端更考虑青年人群更切实的需求和体验,趋于协助用户解决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获得问题;用户端对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内心需求的渴望成为他们乐于付费的新价值判断。“情绪消费”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线上服务,协助用户解决情绪类困扰,满足了个体被陪伴、被关怀、被安慰的情感性支持。其形式丰富有趣,服务体验也契合当下青年人群新消费特点和趋势。

新消费趋势催生了新职业方向。此前,直播电商、电竞游戏等新领域的发展都催生出一批新就业形态,包括电商主播、电子竞技指导员等新就业备受年轻人追捧。如今,伴随情绪消费兴起,有不少年轻人也加入了“疗愈师”、“鉴渣师”等行业。刘畅是某咨询行业客户经理,两年前利用空余时间辅修了心理学,并获得了相关行业资格证书。她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都很强,“身边的朋友都说我是能量很足的人,每当他们有情感上的困惑,都喜欢跟我倾诉。”刘畅善于解决问题,也乐于倾听。她表示,在之前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曾面临很多情绪上的挑战和困扰,“为了能帮助更多有困惑的人,我开始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幸运的是,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开始为用户和从业者搭建桥梁,提供为更多人服务的机会。我现在是一名兼职的‘鉴渣师’,未来,这将是我就业方向的新选择。”不需要固定的办公室,也不必受时间地点约束,与兴趣热爱结合,是自己喜欢的职业路径,在刘畅看来,她在为有情感困惑的用户提供指导的同事,也获得了她自己的人生价值,“好的工作是‘利他’的,能帮助更多人,这份工作已经不仅是工作,更是人生理想和更宽阔的可能。”

关注生命的意义感、生活的悦纳性、个体情绪的积极态,年轻人在愿意在更多能满足内心需要和提升个体愉悦体验的方式方法上付费,也有相应的人群愿意为之服务。“情绪消费”成为新消费趋势的同时,正带动着该领域的青年新灵活就业的发展。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疗愈经济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5%。作为新兴消费赛道,以“鉴渣师”“倾听师”为代表的新职业发展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新市场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行业规范发展和持续完善的挑战。目前,行业从业企业及相关行业监督部门表示,将持续明确该行业服务和产品的定义、范围,设置行业准入标准,避免因门槛过低,造成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平台也在不断完善从业者服务质量,评估服务价格合理性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