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酒店集团,为何加注机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酒店集团,为何加注机场?

机场酒店,前景几何?

文|增长会 林沁

这段时间,“机场酒店”似乎成了香饽饽。去年12月,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希尔顿酒店正式开门迎客,成为推动虹桥机场东片区“脱胎换骨”改造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1月,凯悦酒店集团则与中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桃园国际机场凯悦酒店开幕,完成了凯悦品牌在台湾地区的首秀。

同时,上海虹桥机场香格里拉及盛贸酒店、上海浦东机场的洲际酒店及假日酒店也将在今年开业,带来全新的转机豪华住宿选择。

不难发现,国内正出现越来越多便捷且高品质的机场酒店,比如北京大兴机场的木棉花酒店、深圳宝安机场的凯悦酒店、上海虹桥机场的中航泊悦等。酒店集团纷纷加注机场背后,原因为何?

机场酒店小史

事实上,机场酒店这一细分产物的历史,并不算长。其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并随着航空事业发展而产生、繁荣,致力于为机场过境旅客提供短暂住宿、用餐的空间。

在20世纪初至1940年代,此时仍处于航空业的起步阶段,飞行时间长、航程短,飞机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也有限,旅客在飞行前后一般会选择市区的酒店,机场酒店尚无需求。

而到了1950年代,随着民航业的飞速发展和航班网络的拓展,长途航班增多,旅客在机场的等待时间大幅增加,一些大型机场周边开始出现了机场酒店,以满足旅客的候机休憩需求。

1957年,35岁的杰伊 普利兹克在候机时,在洛杉矶机场附近的Fat Eddie's咖啡馆喝咖啡,这家咖啡馆属于一家酒店,名叫Hyatt House,当天且未来几天都已满房。

杰伊 普利兹克意识到了机场酒店的旺盛需求,当天下午,他就将Hyatt House收入囊中,第一家凯悦酒店就此诞生。而在机场的“结缘”,也使得凯悦成为最懂机场旅客的酒店品牌之一。

1959年,希尔顿酒店集团也盯上了机场酒店,在美国打造了旧金山机场酒店,这家酒店如同一个巨大的广告牌,进一步打响了希尔顿酒店的知名度,此后,希尔顿集团在欧洲、亚洲等地也纷纷增设机场酒店。同时,希尔顿酒店集团还通过提供24小时接送服务、商务设施以及与航班时间密切对接的服务,成为彼时机场酒店的典范。

除了希尔顿与凯悦,在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不少如今的国际酒店集团也都在机场有所布局,万豪、洲际、雅高等集团旗下的酒店品牌,都有在机场酒店占据一席之地。如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假日酒店,作为最早在机场周边开设酒店的品牌之一,通过亲民的定价,吸引大量旅客;来自法国的雅高酒店集团,则通过诺富特、美居等酒店品牌,活跃于欧洲的机场酒店市场。

时至今日,机场酒店已不再是简单的旅客“落脚点”。随着全球航空业的网络化,机场酒店不再局限于国内或区域性航班的需求,而是更趋向于高端化、个性化、人性化,并成为全球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星罗棋布的灯塔,点缀着每座国际机场的周边,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

国内机场酒店发展几何

同样与航空业发展息息相关,国内机场酒店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兴起的。在初期,机场酒店并不受机场和酒店行业的重视,只要满足基本需求即可。

但很快,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外商旅客群的出现,“低配版”的机场酒店已难堪大任,设施服务更完备的机场酒店陆续诞生。

1979年,首都机场宾馆正式对外营业,并与当时的北京饭店、新侨饭店齐名,位列北京八大宾馆之一;1988年,位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1航站楼附近的上海国际机场宾馆开业,其背后的重要投资方,则是东方航空。

此后,国内机场酒店开启了大踏步的时代,在中国民航的黄金年代里,迎来了更多玩家,比如2009年开业的广州白云机场铂尔曼大酒店,2010年开业的国内第一家五星级机场酒店——北京首都机场希尔顿酒店,2013年开业,结束了成都没有高星机场酒店历史的成都双流机场空港大酒店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机场商圈中档及以上酒店客房量已趋近16万间 。在机场酒店市场中,国际连锁酒店集团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约有53家,以具体数量来看,按数量排序,依次是洲际、希尔顿、温德姆、雅高、凯悦、万豪、朗廷。

这些酒店,能够让旅客实现与航站楼无缝对接、随时可办理入住、拥有一个足够舒适的下榻地等需求。

而随着国内机场酒店数量的不断增加,其也逐渐衍生出了两种主流的投资开发模式,即机场方为主体自行投资,或引入投资方组合投资。

机场方主体进行投资中,也可分为两种类型。最为常见的,是机场在进行酒店项目开发后,聘请专业的国际品牌运营管理,如洲际、凯悦、雅高等,为机场引入一批国际高端酒店,这一方式,无疑最为稳妥保险。

另一类则是一些机场尝试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投资和运营一体化。如厦门机场打造的自有管理品牌佰翔酒店,既在自家机场有项目,还能对外输出特有的“机场酒店品牌”,比如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南京佰翔花园酒店,就是其扩张的案例之一。

也有一些机场选择吸引社会资本,以合作投资的模式建设机场酒店,以带入更灵活先进的经营模式,比如华润参与大兴机场航站楼酒店的投资,使用华润旗下的自有品牌木棉花,机场只需出场地,就解决了机场的住宿问题,酒店品牌方则通过机场流量提升品牌知名度,可谓双赢。

未来,随着航空业的持续繁荣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玩家加注机场,而机场酒店的意义,也在逐步昭显。

加注机场意义何在

“过去是城市的机场,如今是机场的城市。”如今的机场,已不仅仅是机场,对城市而言,它不只是空中运输通道的停驻之地,更是承托城市远景和想象力的梦想之地。对于机场酒店而言,其要做的,就是成为“梦想”的一部分,并借力“梦想”走得更远。

◎枢纽价值

对于机场酒店而言,机场的枢纽价值,有着最大的吸引力。作为城市交通枢纽,其天然有着人流的集聚效应,相比起其他的城市地段来说,一定程度上,无需为入住率烦恼。

此外,过去的机场,作为交通枢纽,或许只有“出行”这一单一功能,但到了如今,机场生活已延伸为城市生活,落地的旅客可以经由航站楼与城市建立连接,而城市居民也可走进机场,参与机场生活。

机场不再是匆忙途经的中转地,而是商业中心、产业新城和住宅区,是休闲消费、工作、生活的目的地。比如新加坡樟宜机场的3座航站楼内,就集中了350家购物商店、120家餐饮店以及4家酒店,成为新加坡现代商业新地标。

机场作为一个拥有复合功能、极具活力的城市新中心,无疑能够为酒店带来更多增长的可能。

◎名片效应

在人流密集的机场中,品牌的“名片效应”,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展示,大大省略了品牌认知所需消耗的推介成本,实现品牌的快速触达,为后续的扩张也埋好了伏笔。

即使旅客没有入住,酒店在机场中具有设计感的引导、装置,也能够在旅客心中打下记忆锚点,留下一个不错的初印象。比如萧山机场的凯悦酒店,其在延伸到机场的公区空间中,呈现了商务的严谨与居家的温馨兼具的设计,让人印象颇为深刻。

而对于入住的旅客而言,机场酒店更可以通过优越的品质与服务、步行可达值机柜台的优势,让旅客出行无忧。

◎城市门面

机场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的重要枢纽,机场的成长与城市格局、体量、能级密不可分。机场酒店作为如今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起了“城市门面”的重要功能。与城市的共进,也在孕育着酒店深耕的能力。

旅客在机场酒店的入住,就是此行与这座城市的第一次或最后一次亲密接触。酒店所呈现的模样,将加深旅客对于城市风貌的理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机场酒店虽然越发高端,但却区别寥寥,动辄拥有几百间客房,双层隔音玻璃,两家餐厅以及标准宴会厅,但随着同质化的竞争加剧,机场酒店业在城市的灵感汲取中,寻得新的表达。

比如新加坡樟宜机场皇冠假日,被称为全球最佳皇冠假日,酒店在不同空间内设计了4个占地40平方公尺的“秘密花园”,以供住客可以在自然之中休息、阅读,又或是享受自己的静谧时光。酒店设计师希望入住的客人在离开了机舱之后,能够拥抱最自然的风景,这也与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美誉,不谋而合。

从“低配”的机场住宿空间,到标配的高星酒店,再到如今百花齐放的机场酒店——既有传递城市在地风貌的设计酒店,也有落子机场周边的空港片区,价格更为亲民的经济型酒店、中端酒店……作为一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机场酒店正与城市共生共荣,飞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酒店集团,为何加注机场?

机场酒店,前景几何?

文|增长会 林沁

这段时间,“机场酒店”似乎成了香饽饽。去年12月,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希尔顿酒店正式开门迎客,成为推动虹桥机场东片区“脱胎换骨”改造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1月,凯悦酒店集团则与中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桃园国际机场凯悦酒店开幕,完成了凯悦品牌在台湾地区的首秀。

同时,上海虹桥机场香格里拉及盛贸酒店、上海浦东机场的洲际酒店及假日酒店也将在今年开业,带来全新的转机豪华住宿选择。

不难发现,国内正出现越来越多便捷且高品质的机场酒店,比如北京大兴机场的木棉花酒店、深圳宝安机场的凯悦酒店、上海虹桥机场的中航泊悦等。酒店集团纷纷加注机场背后,原因为何?

机场酒店小史

事实上,机场酒店这一细分产物的历史,并不算长。其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并随着航空事业发展而产生、繁荣,致力于为机场过境旅客提供短暂住宿、用餐的空间。

在20世纪初至1940年代,此时仍处于航空业的起步阶段,飞行时间长、航程短,飞机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也有限,旅客在飞行前后一般会选择市区的酒店,机场酒店尚无需求。

而到了1950年代,随着民航业的飞速发展和航班网络的拓展,长途航班增多,旅客在机场的等待时间大幅增加,一些大型机场周边开始出现了机场酒店,以满足旅客的候机休憩需求。

1957年,35岁的杰伊 普利兹克在候机时,在洛杉矶机场附近的Fat Eddie's咖啡馆喝咖啡,这家咖啡馆属于一家酒店,名叫Hyatt House,当天且未来几天都已满房。

杰伊 普利兹克意识到了机场酒店的旺盛需求,当天下午,他就将Hyatt House收入囊中,第一家凯悦酒店就此诞生。而在机场的“结缘”,也使得凯悦成为最懂机场旅客的酒店品牌之一。

1959年,希尔顿酒店集团也盯上了机场酒店,在美国打造了旧金山机场酒店,这家酒店如同一个巨大的广告牌,进一步打响了希尔顿酒店的知名度,此后,希尔顿集团在欧洲、亚洲等地也纷纷增设机场酒店。同时,希尔顿酒店集团还通过提供24小时接送服务、商务设施以及与航班时间密切对接的服务,成为彼时机场酒店的典范。

除了希尔顿与凯悦,在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不少如今的国际酒店集团也都在机场有所布局,万豪、洲际、雅高等集团旗下的酒店品牌,都有在机场酒店占据一席之地。如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假日酒店,作为最早在机场周边开设酒店的品牌之一,通过亲民的定价,吸引大量旅客;来自法国的雅高酒店集团,则通过诺富特、美居等酒店品牌,活跃于欧洲的机场酒店市场。

时至今日,机场酒店已不再是简单的旅客“落脚点”。随着全球航空业的网络化,机场酒店不再局限于国内或区域性航班的需求,而是更趋向于高端化、个性化、人性化,并成为全球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星罗棋布的灯塔,点缀着每座国际机场的周边,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

国内机场酒店发展几何

同样与航空业发展息息相关,国内机场酒店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兴起的。在初期,机场酒店并不受机场和酒店行业的重视,只要满足基本需求即可。

但很快,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外商旅客群的出现,“低配版”的机场酒店已难堪大任,设施服务更完备的机场酒店陆续诞生。

1979年,首都机场宾馆正式对外营业,并与当时的北京饭店、新侨饭店齐名,位列北京八大宾馆之一;1988年,位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1航站楼附近的上海国际机场宾馆开业,其背后的重要投资方,则是东方航空。

此后,国内机场酒店开启了大踏步的时代,在中国民航的黄金年代里,迎来了更多玩家,比如2009年开业的广州白云机场铂尔曼大酒店,2010年开业的国内第一家五星级机场酒店——北京首都机场希尔顿酒店,2013年开业,结束了成都没有高星机场酒店历史的成都双流机场空港大酒店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机场商圈中档及以上酒店客房量已趋近16万间 。在机场酒店市场中,国际连锁酒店集团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约有53家,以具体数量来看,按数量排序,依次是洲际、希尔顿、温德姆、雅高、凯悦、万豪、朗廷。

这些酒店,能够让旅客实现与航站楼无缝对接、随时可办理入住、拥有一个足够舒适的下榻地等需求。

而随着国内机场酒店数量的不断增加,其也逐渐衍生出了两种主流的投资开发模式,即机场方为主体自行投资,或引入投资方组合投资。

机场方主体进行投资中,也可分为两种类型。最为常见的,是机场在进行酒店项目开发后,聘请专业的国际品牌运营管理,如洲际、凯悦、雅高等,为机场引入一批国际高端酒店,这一方式,无疑最为稳妥保险。

另一类则是一些机场尝试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投资和运营一体化。如厦门机场打造的自有管理品牌佰翔酒店,既在自家机场有项目,还能对外输出特有的“机场酒店品牌”,比如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南京佰翔花园酒店,就是其扩张的案例之一。

也有一些机场选择吸引社会资本,以合作投资的模式建设机场酒店,以带入更灵活先进的经营模式,比如华润参与大兴机场航站楼酒店的投资,使用华润旗下的自有品牌木棉花,机场只需出场地,就解决了机场的住宿问题,酒店品牌方则通过机场流量提升品牌知名度,可谓双赢。

未来,随着航空业的持续繁荣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玩家加注机场,而机场酒店的意义,也在逐步昭显。

加注机场意义何在

“过去是城市的机场,如今是机场的城市。”如今的机场,已不仅仅是机场,对城市而言,它不只是空中运输通道的停驻之地,更是承托城市远景和想象力的梦想之地。对于机场酒店而言,其要做的,就是成为“梦想”的一部分,并借力“梦想”走得更远。

◎枢纽价值

对于机场酒店而言,机场的枢纽价值,有着最大的吸引力。作为城市交通枢纽,其天然有着人流的集聚效应,相比起其他的城市地段来说,一定程度上,无需为入住率烦恼。

此外,过去的机场,作为交通枢纽,或许只有“出行”这一单一功能,但到了如今,机场生活已延伸为城市生活,落地的旅客可以经由航站楼与城市建立连接,而城市居民也可走进机场,参与机场生活。

机场不再是匆忙途经的中转地,而是商业中心、产业新城和住宅区,是休闲消费、工作、生活的目的地。比如新加坡樟宜机场的3座航站楼内,就集中了350家购物商店、120家餐饮店以及4家酒店,成为新加坡现代商业新地标。

机场作为一个拥有复合功能、极具活力的城市新中心,无疑能够为酒店带来更多增长的可能。

◎名片效应

在人流密集的机场中,品牌的“名片效应”,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展示,大大省略了品牌认知所需消耗的推介成本,实现品牌的快速触达,为后续的扩张也埋好了伏笔。

即使旅客没有入住,酒店在机场中具有设计感的引导、装置,也能够在旅客心中打下记忆锚点,留下一个不错的初印象。比如萧山机场的凯悦酒店,其在延伸到机场的公区空间中,呈现了商务的严谨与居家的温馨兼具的设计,让人印象颇为深刻。

而对于入住的旅客而言,机场酒店更可以通过优越的品质与服务、步行可达值机柜台的优势,让旅客出行无忧。

◎城市门面

机场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的重要枢纽,机场的成长与城市格局、体量、能级密不可分。机场酒店作为如今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起了“城市门面”的重要功能。与城市的共进,也在孕育着酒店深耕的能力。

旅客在机场酒店的入住,就是此行与这座城市的第一次或最后一次亲密接触。酒店所呈现的模样,将加深旅客对于城市风貌的理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机场酒店虽然越发高端,但却区别寥寥,动辄拥有几百间客房,双层隔音玻璃,两家餐厅以及标准宴会厅,但随着同质化的竞争加剧,机场酒店业在城市的灵感汲取中,寻得新的表达。

比如新加坡樟宜机场皇冠假日,被称为全球最佳皇冠假日,酒店在不同空间内设计了4个占地40平方公尺的“秘密花园”,以供住客可以在自然之中休息、阅读,又或是享受自己的静谧时光。酒店设计师希望入住的客人在离开了机舱之后,能够拥抱最自然的风景,这也与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美誉,不谋而合。

从“低配”的机场住宿空间,到标配的高星酒店,再到如今百花齐放的机场酒店——既有传递城市在地风貌的设计酒店,也有落子机场周边的空港片区,价格更为亲民的经济型酒店、中端酒店……作为一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机场酒店正与城市共生共荣,飞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