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明一
卓越的教育发展成果,可以照亮民生幸福的道路。
2024年初,李沧区在全市率先获评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这标志着李沧教育的发展又迈上了新的台阶,成为提升区域宜居水平的重要支撑。

名师名校,“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则是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坚实基石。对此,李沧人深谙于心。
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期待。在精心打造青岛二中附属李沧学校、青岛实验初中李沧分校的基础上,2024年,李沧区的青岛五十八中附属初中新校区正式启用。
近年来,在青岛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李沧区强校提质工作取得了持续突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在引进岛城名校的基础上,通过集团化办学,李沧区打造了青岛虎山路小学教育集团、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等一批口碑好、名声响、社会认可度高的“品牌校”,提升了区域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优秀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2024年,李沧区有6名校长入选青岛市名校长,为历届入选最多;青岛五十八中附属初中葛乾乾老师、青岛海诺学校张峰老师分别获2024年山东省中学和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优质课现场展示;青岛北山小学傅珊珊老师育人案例入选教育部第二届全国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典型经验……一批又一批的李沧教师代表青岛市在省级以上的教学比赛中获奖。
值得关注的是,李沧区为青年教师实施“菁英计划”跟踪培养,骨干教师开展“领航工程”精细培养,名优教师打造“名师工程”提升培养,为名班主任成立工作室系统培养,打造多层级、梯队式培养体系。
一直以来,李沧区积极走出去,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重庆谢家湾学校等全国百余所知名学校深入学习交流,拓展教师视野。
目前,李沧区拥有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70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650余人,基本实现了校校有名师、科科有骨干。
品质课堂,全面发展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李沧区,教学质量始终被放在首位。加强“多彩教育、品质课堂”建设,全面提升校长领导力,李沧区不断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和特色发展。
在青岛,李沧区率先推行校长上课、听课、评课,要求每位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最多的校长听课达到120节。
与此同时,连续举办七年的李沧区教学节,通过设置各类比赛、展示与分享活动,狠抓常态课教学和课前集备,坚守常规落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自下而上、全方位促进教师教学素养提升,并以此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留在李沧区的课间时光是青春洋溢的,李沧区在全国较早开展“课间15分钟”改革,小学生每天的活动时间累计超过2个小时。
课间时间由十分钟延长至十五分钟,改变的不仅仅是时间的长度,更重要的是,李沧区要向老师和学生们传达重视课间活动、重视身心健康的理念和意识。
这里倡导校校有合唱、班班会跳绳,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展示自我。坚持每月一主题系统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深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除了课间十五分钟改革,李沧区积极探索多项举措,深化体教融合,开展“奔跑吧少年”系列比赛,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多个竞技项目,搭建了学生展示的平台,提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将课堂延伸至校园外,李沧区的各中小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外健步行活动,并与学校课程结合,开发出别具一格的“行走课堂”,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增进了相互交流,又体验了“行走的思政课”“行走的地理课”“行走的科学课”等。
这一系列措施的成效十分明显——近年来,李沧区学生的体质健康优良率和视力健康合格率一直在市内名列前茅。与2023年相比,2024年全区小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近视率降低4个百分点。各项体育比赛佳绩频传,沧口学校女排更是连续两年获得省中小学生排球锦标赛小学组冠军。
如今,李沧区的学生们享受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参与着更加多样化的体育竞赛,学习自主性不断提升,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李沧教育,努力为学生健康美好的人生奠基。
教育,是民生之基、发展之本。从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到多层级、梯队式的教师培养体系;从狠抓教学质量提升到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李沧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李沧区也将用心用情兜牢民生底线、迎难而上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以实际行动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贡献“李沧力量”。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