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爅爅有闻 赵小爅
1
蛇年春节落下帷幕,「年糖大王」却上了热搜。
我看到这个热搜一点都不意外。
因为过年这几天,我家小区的电梯里天天循环播放徐福记新年糖的广告,一直奔于办各种年货的我和我妈,天天进出家门都要看三遍广告。
最后年过完了也没买过一颗糖。(顺便问真的有人被这个广告激发了购买欲吗?)
除了电梯间这样的毛细血管,徐福记今年也没少搞声势浩大的营销。
今年春节前,徐福记轰轰烈烈地搞了一场6城17天的花车撒糖中国行,从北京三里屯发车,经过郑州、武汉、上海、福州最后回到东莞总部,一路发了上亿颗糖果。
如此抓大又抓小的密集营销,最后换来了一个「时代的眼泪」热搜。可以想象,徐福记的公关市场部,半夜会如何看着手机哭晕在被窝。
要知道,春节期间的销售收入,常年占据徐福记全年销售额的40%以上。
但在这个覆盖春节的热搜讨论下,晒出春节买了徐福记新年糖的人寥寥无几,满屏都是关于「小时候爱吃徐福记的XXX」的回忆杀。
今年刚33岁的徐福记,这就迎来中年危机了?
2
事实上,对于徐福记来说,在春节这样的头等重要节点,有声量,总比没有的好。无论舆论走向如何,如今卖糖果的还能刷点存在感已经很不容易了。
先看清一个现实——
徐福记还是赚钱的糖果大王,但中国糖果行业整体已颓势尽显。
论市场,中国糖果市场规模在2017年达到900亿元顶峰后就开始一路下滑,2023年已降至850亿元,相当于降至七年前的水平。
论人均,1990年中国人均糖果消费量为1.2公斤,到了2019年已降至0.8公斤,比三十年前还下降了33%。
行业这么差,为什么徐福记还在增长?
因为当一个行业面临整体下滑时,行业集中度也会进一步提升,仅存的需求和产出也都会向头部品牌聚集。
具体理解一下就是,当你家一年也买不了几次糖时,偶尔买一次糖,自然也愿意挑好的、知名的、大品牌的买。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5年以来,中国糖果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糖果总产量呈现出震荡下行的发展态势,到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糖果总产量为280万吨,已同比下降8%。
而常年稳居市场第一的徐福记,自2021年以来糖果业务屡屡实现高位数增长,近三年来产值年均增长率达8%。徐福记集团总裁刘兴罡还表示,2024-2027年,将投资6亿元扩充产能。
卖糖果的日子都不好过,徐福记就算被嘲「时代的眼泪」,也已经是全场最支棱的那个了。
3
徐福记的舆论窘境,也是当前整个糖果行业面临的尴尬处境。
一方面,糖果消费场景在萎缩。
首先是年节场景。
中国糖果TOP5消费场景中,节日送礼的占比达41%。但自2013年起,糖果的节日消费占比逐渐从50%下降至2023年的30%。
本质上是糖果不再匹配人们变化的年节生活方式了。
以春节为例。团年饭场景更多地从家里转移到了饭店里,在家用糖果招待客人并闲聊几个小时的需求大大削弱。
拜年场景则更侧重礼品属性,常见的礼品是硬通货的烟酒茶、健康的水果坚果、包装精美的地方特产,而不是随处可买包装简朴、老人不敢吃小孩不让吃的糖果。
以前买新年糖,是老人买来给家里小孩解馋的,是主人买来和瓜子砂糖橘一起招待客人的。
现在买新年糖,是给主人吃还是给客人吃?是给大人吃还是给小孩吃?春节串门拜年有几个人会送一桶糖当礼品?
徐福记新年糖包装
成也新年败也新年,多年前靠新年糖站稳脚跟的徐福记,如今也是因为和新年糖的强绑定,很难唤起人们在新年以外场景的消费意愿。
其次是喜糖场景。
2014年到2024年10年间,中国结婚人数从1300万对到跌破700万对大关。以一对新人婚礼喜糖消费最保守2000元计算,每减少100万对新婚人数,整个喜糖产业就损失20亿消费额。
《中国青年报》曾有一个关于三代人结婚用糖的报道:
早年的喜糖,28颗装一盒,数量多就有面子。
现在的喜糖,8颗装一盒,品质高才有面子。
因为在老一代人眼里,糖是贫困生活时代幸福的象征。而在年轻人眼里,糖是肥胖、不健康的诱因。
即使是在仅剩的喜糖消费中,更洋气且有面子的喜糖选择也变了。
喜糖种类从传统的硬糖软糖酥糖,变成了巧克力果冻饼干等甜食。热门品牌也从浓浓古早风格的徐福记,变成了费列罗歌帝梵明治等进口糖巧品牌。
另一方面,糖果消费人群也被分流了。
观念上,年轻一代健康意识提升后,对高糖油食品的需求在减弱。从逢年过节到送礼来往,水果坚果已经替代了糖果,承担了「仪式感」和「社交属性」的功能。
原本买糖果礼盒的人,如今正在被其他礼盒拐走。
《2024年中国新春礼盒消费者行为洞察报告》显示,坚果礼盒以高达46.3%的占比,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其次是茶叶、白酒、奶制品、糖果、水果、糕点,占比均超过三成。
原本在其他赛道的品牌,如今也正在抢走糖果的生意。
尼尔森数据显示,2019-2023 年间传统年糖品类销售额年均下滑 11.6%,徐福记虽仍稳坐品类冠军,但最具竞争力的对手不再是糖果品牌,而是每日黑巧、轩妈蛋黄酥和网红手工牛轧糖等新零食品牌。
与其说徐福记成了时代的眼泪,不如说卖传统糖果这门生意本身已经成了时代的眼泪。
4
在这个0糖时代,卖糖还有出路吗?
事实上,年轻人对糖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在转移。
比如巧克力。在中国糖果市场占比高达35%的巧克力,近年来依然在增长中。2024年中国巧克力市场规模达到了150亿美元,同比增长8%,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在巧克力新客消费群体中,95后年轻人占比近三成。
比如「功能性」糖果。添加了维生素、矿物质、益生元等功能性成分的糖果,近年来也增长迅猛。2019年至2022年间,中国功能性糖果市场规模从35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近6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主要消费群体也正是18-35岁的年轻人,占比达60%以上。
大方向摆在这里,徐福记也不是没尝试过转型。
可是徐福记近年来陆续推出的0蔗糖巧克力、减糖凤梨酥、减糖沙琪玛、0糖棒棒糖等多款新品,似乎反响平平,没啥水花。
我去看了一下,徐福记食品旗舰店在卖的新品——
0蔗糖巧克力,被吐槽是代可可脂。
减糖沙琪玛,被吐槽减糖80%还是很甜。
店里的销量TOP3,依然是最经典非减糖版的沙琪玛、凤梨酥、酥心糖,销量4万+到10万+。而近两年推出的新品生椰果冻、叶黄素功能软糖、低糖曲奇,显示销量均为几百,没有一个过千。
转型了,但好像还没转到点上。
相比当下众多依靠小而精路线的垂直品牌,做惯了大而全的徐福记很难在某个专精品类上获得消费者的注意。
这就像你要买巧克力或维生素软糖时,第一个想起来的品牌肯定不是徐福记。
面对现在众多立足于「健康」成长起来的新零食品牌,徐福记的健康化转变也很难重建消费者对其产品老化甜腻的印象。
这就像你要买0糖和低糖健康零食时,第一个想起来的、排在搜索页面前列的,也不会是徐福记。
在推陈出新方面做得好的国民老字号品牌,并不是没有。「旺旺」品牌在2024上半财年报告中就表示,过去5年内推出的新品营收占比,仍然继续高达两位数。
而徐福记,时至今日撑起业绩数据大半边天的,还是新年糖。社交平台上提起徐福记的产品,大众印象里还是那老三样。
曾经将徐福记捧上老大位置的春节场景,让徐福记成为几代人童年回忆的老三样,如今也成了徐福记转型的最大障碍。
从「为什么被00后抛弃了」到「时代的眼泪」,至今还没抓住年轻人阵地的徐福记,大概真的需要一些痛下决心的改变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