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柳
近年来,演唱会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城市消费、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引擎。然而,演唱会带来的价值不应仅限于短期的“粉丝经济”,更应着眼于打造城市IP,赋能城市文旅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赛演活动具有巨大的聚集效应,能够带来直接收入的同时,高效助力项目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辐射周边区域消费提升,更好地宣传地方文化特色,有效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以2024年坐落于高新区的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为例,全年举办演唱会15场次,数据显示,来自青岛区域外观众占比68%,间接拉动其他消费约为门票收入的5倍。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歌迷选择了“唱游伴行”的模式,即半看演唱会半旅游——这也就导致歌迷们在选择观看演唱会时,会比较各个举办地旅游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对于作为旅游城市的青岛,演唱会无疑成为青岛旅游的重要加分项。
2019年在高新区投入运营的青岛市民健身中心,运营以来完成五百余场高水平赛事及文化活动。以2024年为例,据统计,全年共举办各类赛事活动百余场,其中明星演唱会举办15场,吸引了来自全国近40万人次观演,从规模及数量上均创青岛之最,成为岛城文化演艺根据地。
今年青岛“两会”期间,青岛市人大代表,中建青岛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繁显建议,以演唱会赋能城市文旅品牌。
![](https://img2.jiemian.com/jiemian/original/20250210/17391556173289800_a700xH.png)
关注服务细节提升城市形象
“演出+旅游”是促进文旅消费、提升城市形象的最为有效途径之一。余繁显在建议中提倡在演唱会期间关注服务细节提升城市形象,助力青岛火爆全国,成为更具竞争力的演唱会热门城市、旅游热点城市。
加强部门协同优化审批流程
余繁显建议对于青岛市有重大影响的大型赛演项目的落地,所在地政府及各相关主管部门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的基础上,提高站位,从大局出发,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了解项目方需求,力所能及解决项目的困难,给予项目更多支持与帮助,让所有落地项目能够感受到青岛的热情,营造良好营商氛围,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青岛。
具体来看,余繁显认为,针对2025年演出市场可能持续走热以及文旅消费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相关部门可探索为文化活动开放“绿色通道”,优化巡演审批材料、审批环节、审批要件,压缩审批时间,形成规范化的方案。
制定奖励措施助力优质项目落地
余繁显在建议中提到,青岛市可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在现阶段对演出商的奖励政策基础上提高奖励力度,给更多徘徊在亏损边缘上的项目增加重要的砝码,促使更多优质项目留在青岛。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也可适当增加对场馆奖补力度,提升场馆各项软、硬件设施及配套水准,提高演出公司将项目落在青岛的意愿和观演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借势宣传地域特色,焕发文旅活力
2025年,诸多大型演出活动即将落户青岛市民健身中心,余繁显建议将活动的自然流量转变成青岛不可复制的时尚密码,结合活动特点,尽快完善演出场馆特别是青岛市民健身中心周边配套,相关主管单位策划打造青岛元素满满的观演体验,从活动期间场馆周边道路的特色景观打造到特色美食餐饮、青岛特色城市纪念品等的销售,再到贴心温暖的交通、旅游、酒店等的温馨服务,有针对性的旅游路线产品设计等,统筹规划,将青岛打造成年度爆款旅游目的地。
他表示,要实现从“粉丝经济”向“城市IP”转变,从“流量”向“留量”转变,从“事件”向“品牌”转变,从“单点”向“联动”转变,从“短期”向“长期”转变,最终方能实现城市文旅品牌价值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