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两会之声 | 青岛市人大代表吴爱华:完善补贴制度,助力助残托幼行业发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两会之声 | 青岛市人大代表吴爱华:完善补贴制度,助力助残托幼行业发展

助残、托幼服务机构的发展,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 | 徐雅琳

青岛一直以来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生保障方面持续发力,致力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其中,养老、助残、托幼行业作为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民生领域的发展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即墨区祥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主任吴爱华,聚焦助残、托幼服务机构发展困境,提出落实相关从业人员补贴制度的建议。

助残和托幼服务机构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用人成本占据运营成本的绝大部分。近年来,随着运营成本的不断攀升,这些机构的压力与日俱增。同时,与养老服务机构类似,助残和托幼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招人困难、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

吴爱华指出,其背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残疾人服务工作在整个人才体系中占比相对较小,相关从业人员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且这些从业人员普遍学历较低、年龄偏大,多数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尽管高校每年招生情况正常,但毕业后投身残疾人服务行业的学生并不多,人才缺口较大。

二是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强。由于助残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这要求服务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的心理素质。目前从事残疾人行业的人员中,大专以下学历占比较高,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残疾人工作教育,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人才断档现象较为普遍,整体年龄偏大,难以适应工作的特殊要求。

三是待遇不尽如人意。助残服务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处于社会中下游,却要面对繁杂的工作和较大的情绪压力,上升空间也有限,因此人才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这使得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感到不如意,缺乏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进而导致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以即墨区祥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为例,自2010年成立以来,目前拥有医护人员、教师、社工等专业技术人员6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职工已在中心工作满5年,部分职工工作年限长达14年。2020年,青岛市民政局和财政局出台了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补贴政策,而助残和托幼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却至今没有类似的补贴政策,这无疑加剧了这些机构的人才困境。

为了有效缓解助残、托幼等服务机构的用工难题,减轻其人力资源成本压力,吴爱华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建立从业人员补贴体系,稳定人才队伍。参照《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财政局关于健全完善各类养老服务补贴的通知》(青民字〔2020〕14号),比照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补贴的内容和标准,为助残、托幼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提供补贴。具体可设置入职奖励、岗位津贴、职业技能等级奖励等,以此吸引高学历专业人才投身这些行业,并鼓励现有人员提升专业技能,稳定人才队伍。

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促进机构发展。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助残、托幼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除了补贴政策外,还可以在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机构改善软硬件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出台相关产业引导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助残、托幼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提升专业水平。加强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为从业人员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课程,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同时,建立行业人才交流机制,促进不同机构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合作,共同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强化监督与评估,保障政策落实。建立健全补贴政策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补贴资金合理使用,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监管,规范其运营管理,保障服务质量,让补贴政策切实惠及机构和从业人员,推动助残、托幼服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助残、托幼服务机构的发展,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落实从业人员补贴制度,是解决当前行业困境的关键举措之一。”吴爱华强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两会之声 | 青岛市人大代表吴爱华:完善补贴制度,助力助残托幼行业发展

助残、托幼服务机构的发展,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 | 徐雅琳

青岛一直以来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生保障方面持续发力,致力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其中,养老、助残、托幼行业作为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民生领域的发展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即墨区祥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主任吴爱华,聚焦助残、托幼服务机构发展困境,提出落实相关从业人员补贴制度的建议。

助残和托幼服务机构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用人成本占据运营成本的绝大部分。近年来,随着运营成本的不断攀升,这些机构的压力与日俱增。同时,与养老服务机构类似,助残和托幼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招人困难、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

吴爱华指出,其背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残疾人服务工作在整个人才体系中占比相对较小,相关从业人员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且这些从业人员普遍学历较低、年龄偏大,多数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尽管高校每年招生情况正常,但毕业后投身残疾人服务行业的学生并不多,人才缺口较大。

二是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强。由于助残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这要求服务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的心理素质。目前从事残疾人行业的人员中,大专以下学历占比较高,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残疾人工作教育,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人才断档现象较为普遍,整体年龄偏大,难以适应工作的特殊要求。

三是待遇不尽如人意。助残服务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处于社会中下游,却要面对繁杂的工作和较大的情绪压力,上升空间也有限,因此人才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这使得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感到不如意,缺乏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进而导致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以即墨区祥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为例,自2010年成立以来,目前拥有医护人员、教师、社工等专业技术人员6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职工已在中心工作满5年,部分职工工作年限长达14年。2020年,青岛市民政局和财政局出台了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补贴政策,而助残和托幼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却至今没有类似的补贴政策,这无疑加剧了这些机构的人才困境。

为了有效缓解助残、托幼等服务机构的用工难题,减轻其人力资源成本压力,吴爱华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建立从业人员补贴体系,稳定人才队伍。参照《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财政局关于健全完善各类养老服务补贴的通知》(青民字〔2020〕14号),比照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补贴的内容和标准,为助残、托幼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提供补贴。具体可设置入职奖励、岗位津贴、职业技能等级奖励等,以此吸引高学历专业人才投身这些行业,并鼓励现有人员提升专业技能,稳定人才队伍。

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促进机构发展。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助残、托幼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除了补贴政策外,还可以在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机构改善软硬件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出台相关产业引导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助残、托幼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提升专业水平。加强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为从业人员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课程,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同时,建立行业人才交流机制,促进不同机构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合作,共同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强化监督与评估,保障政策落实。建立健全补贴政策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补贴资金合理使用,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监管,规范其运营管理,保障服务质量,让补贴政策切实惠及机构和从业人员,推动助残、托幼服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助残、托幼服务机构的发展,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落实从业人员补贴制度,是解决当前行业困境的关键举措之一。”吴爱华强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