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发展绿色生产力,黑龙江的出路在何方?|解读区域绿色生产力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发展绿色生产力,黑龙江的出路在何方?|解读区域绿色生产力⑤

黑龙江的绿色生产力水平尚待提高,特别是在绿色创新和绿色政策领域存在明显不足。

界面新闻记者 | 贾璐 张蕊

2024年10月,界面智库正式发布了《中国省级行政区绿色生产力评价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报告中,界面智库构建了中国省级行政区绿色生产力评价体系,旨在评估省级行政区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发现省级行政区绿色生产力的优势和短板、促进各省级行政区协调化和差异化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报告构建了绿色发展、绿色创新、绿色生态、绿色生活以及绿色政策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17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来综合评价各省级行政区的绿色生产力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黑龙江的绿色生产力评价指数位于第29位,与上年相比下降2位。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背景下,黑龙江如何突破绿色生产力的瓶颈,已成为一个亟需解答的关键问题。

相关阅读:

界面智库发布《中国省级行政区绿色生产力评价指数报告》:北京、广东、浙江位列三甲,云南跻身前十

绿色生产力引领全国的北京,还有哪些进步空间?|解读区域绿色生产力①

绿色生产力排名跻身前十,安徽的优势在哪里?|解读区域绿色生产力②

资源大省山东的绿色生产力突围之路 |解读区域绿色生产力③

内蒙古发展绿色生产力面临哪些挑战?|解读区域绿色生产力④

黑龙江作为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一直以石油、煤炭、化工以及重型装备制造等传统重工业作为其主导产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在能源矿产指数方面连续两年位列第四。尽管资源丰富,黑龙江的绿色生产力评价指数排名却相对靠后。过度依赖资源型经济的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较大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黑龙江绿色生产力的提高。

在五个一级指标中,黑龙江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尤其在绿色创新和绿色政策方面,仅绿色发展排名较上年上升2位。黑龙江拥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优势,然而相较上年排名下滑10位,这表明生态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在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面,黑龙江也未能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

一、黑龙江绿色发展步伐缓慢,传统产业深陷“高能耗泥沼”

界面智库构建的一级指标“绿色发展”中涵盖了4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方面,涵盖的范围包括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资源利用,黑龙江在绿色能源方面表现尚可,但在绿色产业、绿色交通和资源利用上明显滞后,传统产业转型困难、高能耗问题依旧突出,导致整体绿色发展步伐缓慢。

黑龙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但其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限制了绿色转型。对比2021年和2022年的数据,黑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GDP比例均无明显提升。但是,随着“尔滨”战略的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初见成效,黑龙江绿色产业的数据将有望逐步改善。

在绿色能源领域,黑龙江致力于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在2021年和2022年期间,清洁能源发电的占比实现了大幅提升,从20.97%提升至27.80%,排名也上升3位至第17。尽管黑龙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吸引和扶持新能源企业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持续的政策扶持,黑龙江在资金和政策配套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口和不足,导致上市新能源企业的市值占比偏低。

作为我国关键的能源重地之一,黑龙江不仅煤炭资源充裕,还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陆上油田——大庆油田。此外,以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这四大煤城为核心的煤炭生产基地也坐落于此。然而,该省的传统产业发展长期依赖于高能耗的生产方式。数据显示,黑龙江的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用电量和单位GDP用水量一直居高不下。即便在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之后,这一问题依旧显著。同时,这些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所产出的固体废物种类繁多、处理难度极高,进而导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较低。与2021年相比,2022年的排名下滑2位,降至第28位

二、黑龙江绿色创新面临多重挑战,绿色专利成为“致命短板”

黑龙江在绿色创新领域面临多重挑战,无论是在研发投入还是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足。

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方面,黑龙江2022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38%,在全国排名第21位,尽管相较年的1.31%略有提升,但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黑龙江2022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为1%,在全国排名第14位,较上一年有所下滑,这表明绿色创新的步伐较为缓慢。

同时,黑龙江在绿色专利申请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22年绿色发明占该地区年度获得发明专利的比重为6.91%,不仅较上年有所下滑,而且在全国排名垫底。与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相比,黑龙江在吸引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亟需增强竞争力。尽管省内拥有多所高等教育机构,但科技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向经济更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明显。

三、黑龙江绿色生态“滑坡” 严重,绿色空间重塑刻不容缓

黑龙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带,其耕地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但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从2021年的1.72万公顷减少到2022年的1.71万公顷,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挑战。同时,黑龙江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连续两年排在全国第29位,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发展的潜力。

黑龙江对于绿色环境的治理重视程度仍需提升。从2021年和2022年的数据来看,黑龙江PM2.5年均值区域环境噪声均值均出现小幅度下降,持续改善,且优于全国中位数。但交通道路噪声均值以及城市污水处理率的指标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如此,政府已开始采取多项措施,比如增加环保投入、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并推进绿色发展项目。未来,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环境质量有望逐步改善。

2024年6月,黑龙江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龙江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龙江建设成效显著。

四、新能源车销量显著攀升,黑龙江绿色消费仍需进一步激活

黑龙江在推动绿色消费方面做出了显著努力。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发了企业和居民对绿色消费的热情;另一方面,该省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同时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2022年,黑龙江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度增长率从2021年的全国第17位跃升至第5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也从1.82%增长至5.11%,但是该省的每百万人拥有公共充电桩的数量仅有290.90台,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公共交通领域,黑龙江每百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1573.31公里,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便捷的出行选项。此外,黑龙江还加大了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积极发展绿色寒地新能源。例如,2022年初,大兴安岭地区交通局对原呼玛至黑河的客运线路进行了升级,淘汰了老旧的燃油客车,引入了新能源纯电客运车辆,这不仅促进了大兴安岭地区客运服务的转型升级,还填补了该地区新能源城际客运的空白。

五、黑龙江需化绿色政策体系,提升财税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黑龙江的绿色政策排名相对靠后。虽然黑龙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但在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政策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对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引导不够有力,传统产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较为明显,如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转型升级困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绿色政策的整体成效,也限制了黑龙江绿色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绿色财税和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声量有所减弱,2022年分别下降了3个和4个次。黑龙江在推进绿色转型过程中,还需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加强政策间的协同效应,提升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助力传统产业突破转型瓶颈,从而加速绿色经济的全面崛起。

总体来看,黑龙江的绿色生产力水平尚待提高,特别是在绿色创新和绿色政策领域存在明显不足。具体来说,绿色发明占地区年度获得的发明专利比重、新能源车渗透率、绿色消费相关政策声量、绿色住宅相关政策声量等具体指标表现欠佳。因此,黑龙江需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完善绿色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绿色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确保绿色生产力稳步提升,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特别是,必须优化人才引进政策,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关于界面智库

界面智库是界面新闻旗下的财经和商业智库,聚焦宏观政策、区域经济、产业趋势和资本市场等。我们的宗旨是扎根事实、演绎趋势、探索新知,助力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关于专题策划、研究报告、指数产品和论坛培训等合作,请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jiemianzhiku@jiemian.com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发展绿色生产力,黑龙江的出路在何方?|解读区域绿色生产力⑤

黑龙江的绿色生产力水平尚待提高,特别是在绿色创新和绿色政策领域存在明显不足。

界面新闻记者 | 贾璐 张蕊

2024年10月,界面智库正式发布了《中国省级行政区绿色生产力评价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报告中,界面智库构建了中国省级行政区绿色生产力评价体系,旨在评估省级行政区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发现省级行政区绿色生产力的优势和短板、促进各省级行政区协调化和差异化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报告构建了绿色发展、绿色创新、绿色生态、绿色生活以及绿色政策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17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来综合评价各省级行政区的绿色生产力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黑龙江的绿色生产力评价指数位于第29位,与上年相比下降2位。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背景下,黑龙江如何突破绿色生产力的瓶颈,已成为一个亟需解答的关键问题。

相关阅读:

界面智库发布《中国省级行政区绿色生产力评价指数报告》:北京、广东、浙江位列三甲,云南跻身前十

绿色生产力引领全国的北京,还有哪些进步空间?|解读区域绿色生产力①

绿色生产力排名跻身前十,安徽的优势在哪里?|解读区域绿色生产力②

资源大省山东的绿色生产力突围之路 |解读区域绿色生产力③

内蒙古发展绿色生产力面临哪些挑战?|解读区域绿色生产力④

黑龙江作为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一直以石油、煤炭、化工以及重型装备制造等传统重工业作为其主导产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在能源矿产指数方面连续两年位列第四。尽管资源丰富,黑龙江的绿色生产力评价指数排名却相对靠后。过度依赖资源型经济的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较大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黑龙江绿色生产力的提高。

在五个一级指标中,黑龙江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尤其在绿色创新和绿色政策方面,仅绿色发展排名较上年上升2位。黑龙江拥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优势,然而相较上年排名下滑10位,这表明生态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在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面,黑龙江也未能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

一、黑龙江绿色发展步伐缓慢,传统产业深陷“高能耗泥沼”

界面智库构建的一级指标“绿色发展”中涵盖了4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方面,涵盖的范围包括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资源利用,黑龙江在绿色能源方面表现尚可,但在绿色产业、绿色交通和资源利用上明显滞后,传统产业转型困难、高能耗问题依旧突出,导致整体绿色发展步伐缓慢。

黑龙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但其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限制了绿色转型。对比2021年和2022年的数据,黑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GDP比例均无明显提升。但是,随着“尔滨”战略的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初见成效,黑龙江绿色产业的数据将有望逐步改善。

在绿色能源领域,黑龙江致力于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在2021年和2022年期间,清洁能源发电的占比实现了大幅提升,从20.97%提升至27.80%,排名也上升3位至第17。尽管黑龙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吸引和扶持新能源企业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持续的政策扶持,黑龙江在资金和政策配套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口和不足,导致上市新能源企业的市值占比偏低。

作为我国关键的能源重地之一,黑龙江不仅煤炭资源充裕,还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陆上油田——大庆油田。此外,以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这四大煤城为核心的煤炭生产基地也坐落于此。然而,该省的传统产业发展长期依赖于高能耗的生产方式。数据显示,黑龙江的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用电量和单位GDP用水量一直居高不下。即便在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之后,这一问题依旧显著。同时,这些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所产出的固体废物种类繁多、处理难度极高,进而导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较低。与2021年相比,2022年的排名下滑2位,降至第28位

二、黑龙江绿色创新面临多重挑战,绿色专利成为“致命短板”

黑龙江在绿色创新领域面临多重挑战,无论是在研发投入还是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足。

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方面,黑龙江2022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38%,在全国排名第21位,尽管相较年的1.31%略有提升,但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黑龙江2022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为1%,在全国排名第14位,较上一年有所下滑,这表明绿色创新的步伐较为缓慢。

同时,黑龙江在绿色专利申请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22年绿色发明占该地区年度获得发明专利的比重为6.91%,不仅较上年有所下滑,而且在全国排名垫底。与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相比,黑龙江在吸引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亟需增强竞争力。尽管省内拥有多所高等教育机构,但科技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向经济更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明显。

三、黑龙江绿色生态“滑坡” 严重,绿色空间重塑刻不容缓

黑龙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带,其耕地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但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从2021年的1.72万公顷减少到2022年的1.71万公顷,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挑战。同时,黑龙江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连续两年排在全国第29位,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发展的潜力。

黑龙江对于绿色环境的治理重视程度仍需提升。从2021年和2022年的数据来看,黑龙江PM2.5年均值区域环境噪声均值均出现小幅度下降,持续改善,且优于全国中位数。但交通道路噪声均值以及城市污水处理率的指标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如此,政府已开始采取多项措施,比如增加环保投入、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并推进绿色发展项目。未来,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环境质量有望逐步改善。

2024年6月,黑龙江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龙江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龙江建设成效显著。

四、新能源车销量显著攀升,黑龙江绿色消费仍需进一步激活

黑龙江在推动绿色消费方面做出了显著努力。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发了企业和居民对绿色消费的热情;另一方面,该省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同时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2022年,黑龙江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度增长率从2021年的全国第17位跃升至第5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也从1.82%增长至5.11%,但是该省的每百万人拥有公共充电桩的数量仅有290.90台,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公共交通领域,黑龙江每百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1573.31公里,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便捷的出行选项。此外,黑龙江还加大了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积极发展绿色寒地新能源。例如,2022年初,大兴安岭地区交通局对原呼玛至黑河的客运线路进行了升级,淘汰了老旧的燃油客车,引入了新能源纯电客运车辆,这不仅促进了大兴安岭地区客运服务的转型升级,还填补了该地区新能源城际客运的空白。

五、黑龙江需化绿色政策体系,提升财税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黑龙江的绿色政策排名相对靠后。虽然黑龙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但在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政策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对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引导不够有力,传统产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较为明显,如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转型升级困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绿色政策的整体成效,也限制了黑龙江绿色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绿色财税和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声量有所减弱,2022年分别下降了3个和4个次。黑龙江在推进绿色转型过程中,还需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加强政策间的协同效应,提升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助力传统产业突破转型瓶颈,从而加速绿色经济的全面崛起。

总体来看,黑龙江的绿色生产力水平尚待提高,特别是在绿色创新和绿色政策领域存在明显不足。具体来说,绿色发明占地区年度获得的发明专利比重、新能源车渗透率、绿色消费相关政策声量、绿色住宅相关政策声量等具体指标表现欠佳。因此,黑龙江需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完善绿色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绿色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确保绿色生产力稳步提升,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特别是,必须优化人才引进政策,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