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2月18日,原国家药审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向界面新闻记者证实,他已加入扬子江药业,出任首席医学官(CMO)一职。此前,2月6日,荣昌生物则公告称何如意离职。
实际上,荣昌生物是何如意投身国内生物医药工业界后加入的首家公司。而其职业去向之所以每每引得业界关注,是因为此前,他兼具医生背景和中美两国药监部门的工作经历,是药物临床审评审批方面的知名专家。
在荣昌生物任职期间,何如意曾帮助公司推进创新药出海。而与荣昌生物作为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聚焦创新生物药不同的是,在人印象中,扬子江药业则是一家传统的big pharma(大型制药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从biotech出走、进入老牌大厂的也不止何如意一人。此前,曾任外资药企职位最高的华人科学家刘勇军从信达生物离职,加入石药集团。不过3个月后,刘勇军又从石药离职。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见biotech和大药企之间的差异,以及明星成员与公司体系间存在磨合的风险。当然正面的例子也有江宁军从基石药业离职后,于2023年1月加入恒瑞医药,并与孙飘扬、张连山共同组成战略决策小组,全面负责恒瑞的战略和研发决策至今。
公开资料显示,扬子江药业创立于1971年,早期以板蓝根、胃苏颗粒等中成药起家,当下产品涵盖化药、中药、大健康产品三类。
由于未上市,其业绩、财务表现细节难为外人所知,但营收规模堪称医药界“巨无霸”。2019年,扬子江药业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首,并已连续六年排名第一。
不过,其发展的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当年4月,公司因实施垄断协议被处罚7.64亿元。7月,创办人、一代掌门人徐镜人突发心梗离世,同期,其子“药二代”徐浩宇接班。
据公司官网,扬子江药业将1993年至2021年定位为二次创业、跨越发展阶段,2021年往后则是转型升级、迈向国际化阶段。
2022年,公司一下提出学习、改革、合规“三个元年”的说法,并实行“三药(中药、化药、生物药)并举”的研发战略。
与徐镜人的“三不原则”——不上市、不兼并联合、不搞不熟悉的产业相比,徐浩宇更拥抱资本市场,且希望扬子江药业向健康产业集团方向发展。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
2021年3月,徐浩宇接受江苏省苏商发展促进会采访时也提到,近年来公司正从产品、销售额,往健康的内涵、食品保健品、保健类器械等方向发展。
同年10月、2022年3月,扬子江药业还分别战投滨会生物、瑞科生物,后两者分别主要研发溶瘤病毒药物、创新型疫苗。
2022年7月,数字化慢病管理服务商智云健康在港股上市,扬子江药业是前者的四名基石投资者之一。2024年11月,公司更是迈出并购一步,成为瑞科生物的第一大股东。
扩张业务版图的背后,是扬子江药业的仿制药大盘难逃带量集采等行业政策压力。据米内网,截至2024年3月,公司共有51个品种在国家集采中中标。
这期间,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数据,扬子江药业2023年营收739.31亿元。这一数字虽远超同期创立的恒瑞医药的228亿元,但不及自身2020年超千亿元的营收水平。
由此,公司也必然走向创新转型。据官网,扬子江药业现设有小分子、大分子、仿制药与NDDS(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临床研究、中药研发五个研发中心,有超8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硕博占比超50%。
不过从当下看,其创新研发动作相较恒瑞、翰森、石药等同类老牌药企慢不少,且大多在化药和中成药领域,生物药方面布局不多。
例如,2021年,公司抗感染新药注射用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鼻炎新药益气通窍丸获批。另有男科ED新药盐酸妥诺达非片、胃酸治疗新药盐酸非苏拉生片等正在上市申请中。
此时,何如意的加入能给扬子江药业带来多大助力,还未可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