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标杭州宇树科技,昆山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标杭州宇树科技,昆山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

不少分析机构认为,2025年或是人形机器人商用化量产元年,这一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范易成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在今年的春晚现场,来自宇树科技的机器人H1大放异彩,在舞台上表演了扭秧歌和转手绢。节目的爆火也让人形机器人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它可以不受场景、地域限制自由出入各类场合并拥有会思考的“大脑”。

2025年或成为人形机器人商用化量产元年。中国信通院研报称,人形机器人未来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新终端,形成新的万亿元级别市场。在国内外科技巨头共同加码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2.7%;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至3000亿元。

这一处于爆发前夜的产业,正吸引全国多地加码布局。上个月,昆山印发《昆山市人形机器人产业2025年工作方案》,提出到“十五五”期末,全市人形机器人产业迈上百亿元级台阶。

根据《方案》,昆山将依托制造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建立人形机器人“1335”产业体系。即立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基地”1个总定位,攻关“大脑”“小脑”与“肢体”3项关键技术,探索建设软件开发、测试验证、数据服务3大共性服务平台,打造工业、物流、医疗、旅游、教育5大示范场景,每个场景引育10家细分领域技术领先企业。

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力争重点企业、场景方案、技术攻关项目超30个。

在《方案》印发之前,北特科技(603009)位于昆山的人形机器人重大项目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从接洽到落地,显示出昆山对于这一产业的重视程度。

不久前,北特科技发布关于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项目进展的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北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北特机器人”)在昆山市参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竞拍,最终以1792万元竞得该地块。

北特科技去年年底与昆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协议》,拟在昆山开发区投资18.5亿元,建设行星滚柱丝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项目规划用地约140亩。

行星滚柱丝杠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传动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机器人的运动精度、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随着人形机器人赛道热度的持续上升,这一核心部件的市场需求也持续扩大,全球市场规模已达10亿美元级别。

东吴证券研究员周尔双、钱尧天日前发布的研报《人形机器人量产渐进,建议关注多链条各环节投资机遇》指出,特斯拉Opitimus人形机器人共有28个运动关节,包括旋转执行器和线性执行器,其中线性执行器采用力矩电机+行星滚柱丝杠方案,其中行星滚柱丝杠成本占比可达56%。未来看好行星滚柱丝杠需求放量。

丝杠加工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为纯磨制路线,螺纹磨床为核心生产设备。目前众多磨床厂正着力突破技术难点,致力于螺纹磨床国产替代。研报认为,围绕丝杠设备及相关耗材,丝杠量产需求还将倒逼相关生产技术的迭代与成熟。

行星滚柱丝杠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EWELLIX行星滚柱丝杠3D动画

面对这一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不少制造业企业大举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北特科技就是代表之一。

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配套各类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其中,底盘零部件业务在细分的转向器齿条、减振器活塞杆行业内处于市场龙头地位。其于2014年7月在A股市场上市。

2月13日,群益证券研究员赵旭东发布了对北特科技的研报,研报称北特科技深耕汽车零部件行业,目前已经形成底盘零部件业务、铝合金轻量化业务、空调压缩机业务三大板块。公司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位于昆山的行星滚柱丝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有望成为其第二成长曲线,进而实现从单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向“汽车+机器人”双轮驱动转型。

赵旭东指出,当前行星滚柱丝杠单件价格超万元,据估算在人形机器人成本中占比约2成,高价值量使其成为市场关注重点。

从市场份额看,我国行星滚柱丝杠国产化程度低,2022年市场的8成份额由外资占据,主要是因为其具备设备、工艺、材料等多种门槛。能够加工行星滚柱丝杠螺纹的高端螺纹磨床仍旧依赖进口,单台设备超百万美元,且订货周期长达1-2年左右。

赵旭东认为,北特科技布局丝杠具有一定优势,一方面因为公司和钢厂的产学研合作经验也将为丝杠材料研发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公司在齿条等产品积累的生产工艺与丝杠具有一定同源性,并且公司已经在加工、探伤、啮齿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流程,有利于公司加工丝杠。

在 2023 年的年报中,北特科技就提出了 “汽车零部件业务为基石,人形机器人业务为未来” 的双引擎战略,显示出对人形机器人业务的重视,并将其视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去年4月,北特科技在上海嘉定区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北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

本次在昆山投资建设行星滚柱丝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更进一步深度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不久的将来就有望实现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商业化及规模化生产。

公司总裁靳晓堂在项目的签约仪式上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加快推进行星滚柱丝杠研发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早日实现相关技术和产品在昆山的规模化生产。

项目签约仪式  图片来源:昆山发布

在北特科技项目之前,去年昆山还吸引博实股份在花桥设立华东区总部,专注于工业机器人、通用人形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博实股份依托其母公司研发实力和昆山的区位优势,计划加快人形机器人新赛道的布局,并推动“机器人+”的示范和推广应用。

其实,早在2016年,昆山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各类所有制企业给予支持。

成立于2008年的昆山机器人产业园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机器人领域的高端企业入驻,形成了国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但此前的机器人产业主要是指工业机器人,面对人形机器人浪潮,昆山已着眼布局从核心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的多个环节,未来继续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入驻,推动昆山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

当前,昆山正深化“2+6+X”产业布局,系统构建“4-1050”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人形机器人、新智造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今年年初,新剑传动年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产业化项目在杭州举行了奠基仪式,同样瞄准了这一关键部件。长三角地区,在人形机器人这条新“赛道”上,激烈的竞争已经打响。

截至2024年年底,国内人形机器人整机公司已超过80家,而全球范围内这一数字接近150家。可以预见,加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在2025年,各地对于头部公司的争夺会愈发激烈,因为更多的企业落地能率先形成产业集群,意味着掌握产业发展新增长极的“钥匙”。

江苏是中国制造业大省,一直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去年发布的《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了多个重点任务,包括培育建设省级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作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支持“链主”企业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

此外,江苏省还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用于支持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前沿技术项目。去年11月,该基金首个直投项目落地,来自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南京埃斯顿酷卓,通过三千万撬动了一个亿的资金。该公司主要从事协作机器人的研发,而协作机器人正是人形智能机器人的基础。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和集成应用高地;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发展,典型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争创国家级产业发展集聚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标杭州宇树科技,昆山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

不少分析机构认为,2025年或是人形机器人商用化量产元年,这一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范易成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在今年的春晚现场,来自宇树科技的机器人H1大放异彩,在舞台上表演了扭秧歌和转手绢。节目的爆火也让人形机器人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它可以不受场景、地域限制自由出入各类场合并拥有会思考的“大脑”。

2025年或成为人形机器人商用化量产元年。中国信通院研报称,人形机器人未来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新终端,形成新的万亿元级别市场。在国内外科技巨头共同加码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2.7%;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至3000亿元。

这一处于爆发前夜的产业,正吸引全国多地加码布局。上个月,昆山印发《昆山市人形机器人产业2025年工作方案》,提出到“十五五”期末,全市人形机器人产业迈上百亿元级台阶。

根据《方案》,昆山将依托制造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建立人形机器人“1335”产业体系。即立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基地”1个总定位,攻关“大脑”“小脑”与“肢体”3项关键技术,探索建设软件开发、测试验证、数据服务3大共性服务平台,打造工业、物流、医疗、旅游、教育5大示范场景,每个场景引育10家细分领域技术领先企业。

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力争重点企业、场景方案、技术攻关项目超30个。

在《方案》印发之前,北特科技(603009)位于昆山的人形机器人重大项目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从接洽到落地,显示出昆山对于这一产业的重视程度。

不久前,北特科技发布关于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项目进展的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北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北特机器人”)在昆山市参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竞拍,最终以1792万元竞得该地块。

北特科技去年年底与昆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协议》,拟在昆山开发区投资18.5亿元,建设行星滚柱丝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项目规划用地约140亩。

行星滚柱丝杠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传动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机器人的运动精度、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随着人形机器人赛道热度的持续上升,这一核心部件的市场需求也持续扩大,全球市场规模已达10亿美元级别。

东吴证券研究员周尔双、钱尧天日前发布的研报《人形机器人量产渐进,建议关注多链条各环节投资机遇》指出,特斯拉Opitimus人形机器人共有28个运动关节,包括旋转执行器和线性执行器,其中线性执行器采用力矩电机+行星滚柱丝杠方案,其中行星滚柱丝杠成本占比可达56%。未来看好行星滚柱丝杠需求放量。

丝杠加工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为纯磨制路线,螺纹磨床为核心生产设备。目前众多磨床厂正着力突破技术难点,致力于螺纹磨床国产替代。研报认为,围绕丝杠设备及相关耗材,丝杠量产需求还将倒逼相关生产技术的迭代与成熟。

行星滚柱丝杠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EWELLIX行星滚柱丝杠3D动画

面对这一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不少制造业企业大举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北特科技就是代表之一。

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配套各类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其中,底盘零部件业务在细分的转向器齿条、减振器活塞杆行业内处于市场龙头地位。其于2014年7月在A股市场上市。

2月13日,群益证券研究员赵旭东发布了对北特科技的研报,研报称北特科技深耕汽车零部件行业,目前已经形成底盘零部件业务、铝合金轻量化业务、空调压缩机业务三大板块。公司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位于昆山的行星滚柱丝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有望成为其第二成长曲线,进而实现从单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向“汽车+机器人”双轮驱动转型。

赵旭东指出,当前行星滚柱丝杠单件价格超万元,据估算在人形机器人成本中占比约2成,高价值量使其成为市场关注重点。

从市场份额看,我国行星滚柱丝杠国产化程度低,2022年市场的8成份额由外资占据,主要是因为其具备设备、工艺、材料等多种门槛。能够加工行星滚柱丝杠螺纹的高端螺纹磨床仍旧依赖进口,单台设备超百万美元,且订货周期长达1-2年左右。

赵旭东认为,北特科技布局丝杠具有一定优势,一方面因为公司和钢厂的产学研合作经验也将为丝杠材料研发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公司在齿条等产品积累的生产工艺与丝杠具有一定同源性,并且公司已经在加工、探伤、啮齿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流程,有利于公司加工丝杠。

在 2023 年的年报中,北特科技就提出了 “汽车零部件业务为基石,人形机器人业务为未来” 的双引擎战略,显示出对人形机器人业务的重视,并将其视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去年4月,北特科技在上海嘉定区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北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

本次在昆山投资建设行星滚柱丝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更进一步深度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不久的将来就有望实现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商业化及规模化生产。

公司总裁靳晓堂在项目的签约仪式上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加快推进行星滚柱丝杠研发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早日实现相关技术和产品在昆山的规模化生产。

项目签约仪式  图片来源:昆山发布

在北特科技项目之前,去年昆山还吸引博实股份在花桥设立华东区总部,专注于工业机器人、通用人形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博实股份依托其母公司研发实力和昆山的区位优势,计划加快人形机器人新赛道的布局,并推动“机器人+”的示范和推广应用。

其实,早在2016年,昆山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各类所有制企业给予支持。

成立于2008年的昆山机器人产业园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机器人领域的高端企业入驻,形成了国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但此前的机器人产业主要是指工业机器人,面对人形机器人浪潮,昆山已着眼布局从核心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的多个环节,未来继续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入驻,推动昆山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

当前,昆山正深化“2+6+X”产业布局,系统构建“4-1050”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人形机器人、新智造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今年年初,新剑传动年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产业化项目在杭州举行了奠基仪式,同样瞄准了这一关键部件。长三角地区,在人形机器人这条新“赛道”上,激烈的竞争已经打响。

截至2024年年底,国内人形机器人整机公司已超过80家,而全球范围内这一数字接近150家。可以预见,加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在2025年,各地对于头部公司的争夺会愈发激烈,因为更多的企业落地能率先形成产业集群,意味着掌握产业发展新增长极的“钥匙”。

江苏是中国制造业大省,一直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去年发布的《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了多个重点任务,包括培育建设省级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作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支持“链主”企业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

此外,江苏省还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用于支持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前沿技术项目。去年11月,该基金首个直投项目落地,来自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南京埃斯顿酷卓,通过三千万撬动了一个亿的资金。该公司主要从事协作机器人的研发,而协作机器人正是人形智能机器人的基础。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和集成应用高地;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发展,典型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争创国家级产业发展集聚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