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古爷商业分析
小鹏的翻身仗,从去年底一直打到今年都还没结束。
1月,小鹏汽车单约交付30350辆,登顶「造车新势力」销量No.1。排在它身后的,是已经连续24个月蝉联单月交付冠军的理想,29927辆的表现同样不俗,但是相比从2024年11月开始,已经连续三个月交付过3万辆的小鹏,将去年底的强势表现一路延续到了现在,打破了人们对其「年底大促销已榨干潜客」的质疑。
而如果联想到2024年1季度的萎靡不振、甚至2月仅交付4545辆的险象环生,同比爆增268.88%而强势登顶、重回千亿市值的小鹏汽车,用实力证明自己2024年已经爬坑成功。
小鹏,活过来了。
所有人都知道,将强势表现延续跨年的小鹏,必须要感谢,「那个女人」。
王凤英,这员中国汽车界的女大将,此役,又将自己的行业历史地位又生生拔高了一大截。若不是她2年磨一剑、更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带领小鹏早比亚迪一步抢戏「智驾平权」成功,小鹏恐怕早已遭重。想必她的2025,要比满是质疑与压力的2024,应该轻松不少。
遥想小鹏上次登顶销量榜首,还是2021年,那一年的小鹏是连续三个月月销冠军,并最终成为了年终总销量的王,大家都觉得这家新势力属于未来可期。
结果,故事仿佛也是着了魔一般,从那个最高点开始,小鹏陷入了长达三年的苦难行军,股价一路跌没了85%,甚至被认为积重难返。
2025首月,再度登顶的小鹏,接下来准备了哪些戏码?过去三年,小鹏是否吸取了足够的教训?
轻舟已出烂泥潭的小鹏,王凤英还带得动吗?
01 MONA、P7+的火,还没烧完
2024年8月27日,小鹏「MONA M03」上市,起售价11.98万元起,新车上市52分钟,大定破1万辆,随后48小时,订单3万辆。
2024年11月7日,小鹏「P7+」上市,3小时订单31527辆,刷新销售记录,也正是从11月起,小鹏汽车连续三个月、每个月都交付超3万辆车,11月是30895辆,12月是36695辆,今年1月是30350辆。
在12月卖出3.6万辆时,「MONA M03」占1.5万辆,「P7+」1万辆,外界都认为小鹏这属于是一把把潜在客户给榨干了,结果没想到,2025年开年第一周,小鹏又以0.7万辆的周销量直接登顶了新势力销量榜首,直接终结了理想汽车连续36周的销冠记录,并在整个1月总销量中保持了领先,3万冒头虽然相比3.6环比降了17%,但是月销冠头衔到手,很明显,对手在年终被榨干得更狠。
理想汽车1月交付29927辆,同比降3.97%,环比降48.85%;
零跑汽车1月交付25170辆;
只有「SU7」1款车的小米汽车,1月交付超20000辆。
赛力斯1月销量17906辆,「问界M9」1月交付12483辆。
良好的销售表现,直接带动了市场的再度看好,2月4日,小鹏港股股价大涨12.4%,总市值1248.6亿港元,在「蔚小理」初代新势力中,超过蔚来的728.99亿,次于理想的1998.94亿港元。
在「MONA M03」发布会上,何小鹏曾预言,目前中国40余家整车企业,在未来十年的竞争与淘汰后,最终能正式成为主流的,将会只有7家,想成为这7家之一,就必须在未来10年里,至少年销10万AI汽车。小鹏希望能是这七分之一。「这是决赛的入场券」何小鹏说。
现在来看,当初这个牛何小鹏还是吹保守了。
照眼下的情形,小鹏最终进入决赛圈问题不会太大,起码年销10万这个目标,小鹏应该不会太吃力。
可是,从2022年「小鹏G9」遭遇滑铁卢以来,小鹏在过去几年过得十分压抑,2022年12万辆、2023年14.16万辆,2024年初原本定下的目标是28万辆,结果上半年眼瞅着完不成,又把年目标悄悄降成了20万辆,因为前8个月结束、在「MONA M03」发布前,小鹏累计年销量7.7万辆,照年初28万辆的目标完标率仅27.6%,同时间,理想蔚来零跑已经分别卖了28.8万、12.8万、13.9万辆。
如果不是「MONA M03」以及随后的「P7+」。
它俩合伙,让压力山大的小鹏汽车,让自言「心力交瘁」的何小鹏,以四季度单季交付9.15万辆、全年交付19万辆(其实照年销20万仍未完标)、毛利率累计提成20%的成绩收官,并把强势表现一路延续进2025年。
这其中,「MONA M03」作为头炮的成功尤其关键。
02 若非王凤英
自打2023年1月底,原来长城的二把手王凤英宣布担任小鹏汽车总裁后,小鹏的营销、供应链、产品规划,就都由这个空降高管全盘负责了。
其实人们能感受到小鹏汽车上下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内部猛抓硕鼠降成本、抹平山头整合渠道,在对外营销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奏,上任后首战的「小鹏G6」推出就成了小爆款,并在9月主导完成了「小鹏G9」的换代,甚至2024年初的「小鹏X9」是彼时产品线中毛利最高的产品。
但,在外界眼里,这些小亮点,并不能改变小鹏整体的大颓势。最重要的业绩与销量表现,小鹏依然难以遏制下滑趋势。2023年折腾一年,又是103.76亿元的亏损,2024年上半年,小鹏累计仅交付新车5.2万辆,王凤英内部外部遭遇的质疑与压力,并不难想象。——2024要再拉跨一年,王凤英还会被信任多久?没人说的好。
又或者,换个更积极的说法,所有人都在期待王凤英的神奇表现。
然后,就这么等来了「MONA M03」。
「MONA M03」能成功,凭的是什么?凭它是「20万元内唯一具备高阶智驾」的车型。城市道路智驾、循迹倒车、L2级辅助驾驶、自动泊车,不到16万的「MONA M03」具备的智能化程度在这个价位根本没有出现过。
在「MONA M03」之前,别说高阶智驾,20万以内能有比较好智驾体验的车型也算不上多。
为什么别家不砸?成本问题绕不开。何小鹏曾说,2024年2季度,小鹏汽车400亿的现金储备直接用掉76.6亿元,主要砸向智驾,「仅2024年,小鹏汽车智驾投入35亿元,并且还招了4000人,研发预算同比增长超40%。」
要知道,2021-2023年,小鹏汽车研发支出分别为41.14亿元、52.15亿元、52.77亿元,这么一对比,小鹏在智驾上花的钱是一点也不少,尤其是,智驾能力本来还就应该要算是小鹏汽车的优势能力和主要卖点,还要花这么多钱,可见,小鹏汽车在相当努力地、强化外界对其智驾水平的良好印象。
如果熟悉长城汽车,这个动作会让人想起一个更贴切的词,「聚焦」。
长城汽车的成功与其定下的「聚焦SUV战略」密不可分,亲眼在内部见证这一切的王凤英当然知道「聚焦」的力量。
所以,不计成本继续大力搞智驾尖锥,这个聚焦战略不用想也一定有长城汽车出身的王凤英的影响在里面。
搞出了更好的智驾,目的还是为了让接下来的新车「MONA M03」能卖出去。代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试想,打着更高级智驾名头的「MONA M03」,按照行规以及小鹏一直所自我标榜的「中高端路线」卖你个21万、22万,你对这辆车的感觉会如何?别的不敢说,反正肯定不会有仅11.98万元这么大的吸引力。
根据作者朱晓宇在《2025,小鹏汽车能复制爆款吗?》中援引在一位接近小鹏高层的人士的说法,王凤英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都在说服何小鹏支持低价策略,但11.98万元的起售价严重低出何小鹏的预期,这在小鹏内部遭遇了巨大的阻力,何小鹏更想参考小米的定价策略,甚至内部都开始流传出王凤英离职的风言。
但是王凤英仍然坚持,甚至向何小鹏立下了军令状。
带着团队、花着老板的钱把产品打磨好只是自己的本职,能力排众议坚持正确的策略,才要数王凤英的真正含金量。
这个含金量甚至在近期又上升了一大截。
因为就在2月,龙头老大、年销400万的比亚迪,直接喊出了一句「智驾平权」的口号,它这一喊不得了,他们家就连只卖9.98、7.98万元的秦L和秦PLUS甚至6.98万的海鸥也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了。虽说想必不及用在百万豪车「仰望」上的版本,可好歹也是同一套技术、同一个名字,比亚迪则直接把战线继续烧到10万以下,这是又一个掀桌子的动作。
而,倘若小鹏没有更早一步下放高阶智驾到20万以下、坚定地高配卖低价,而是坚持自己死也放不下的中高端架子,那么等到4个月后比亚迪率先打响「智驾平权」,比亚迪会比现在更火爆多少不知道,起码这一轮智驾价格战以及单季卖十万辆的爆火铁定不会有小鹏什么事了,哪怕「MONA M03」回过头想再卖11.98都不行。
小鹏过去4个月,赢得其实相当惊险。
王凤英慧眼如炬,力排众议、在一个稍纵即逝的战略空当里成功「抢戏」比亚迪。
03 2025怎么过?
从定价来看,11.98万的「MONA M03」都标配高阶智驾了,18.68万的「P7+」当然要继续延续这一成功打法,继续量大管饱,所以「P7+」也如期爆火,这证明了「高配低价」这一策略的正确性。
汇总小鹏对外透露的信息,2025年,小鹏年销量目标35万,这就意味着,月销三万的表现不能仅仅在过去的这三个月,而是得全年都保持这样的销量才行。
「MONA M03」和「P7+」想必还要当一段时间的支柱,毕竟是成功出圈了,同时,小鹏的其他产品,也必须得站出来才行。
在这个月的春节后开工第一天,小鹏汽车再次放出大招,率先推出小鹏「X9」「5年0息0首付」、「G9」、「P7i」、「G6」「3年0息0首付」政策——这是准备借着爆火的「MONA M03」和「P7+」把过去2年失去的也给一把夺回来。
产品发布节奏上,结合公开信息,2025小鹏至少会推出「X9」、「G9」、「P7i」、「G6」4个改款车型,还会推出「G7」、「G01」两款新车型,以及「小鹏汇天陆地航母」这个大玩具。
改款的几辆,迎来了再度证明自己的机会。
新款的「G7」,定位纯电B级SUV、准备和特斯拉「Model Y」、小米「YU7」去过过招,预计2025年2季度上市。
除此之外,多年立足纯电的小鹏,也准备试水增程了,在2024年小鹏AI科技日上,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发布,2025年准备推出首车「G01」,定位C+级,预计2025年10月上市。
除此之外,花高价让智驾更加聚焦的小鹏,还会继续拉高智驾这一长板,何小鹏表示,2025年下半年,小鹏将实现L3级别产场景自动驾驶,「可以实现每百公里接管小于1次」。「我相信,L3级别自动驾驶会驱动AI汽车进入“iPhone4时代”」何小鹏说。
全球化市场上,在2024年成为「首家在欧洲交付万台」、进入30个海外市场的新势力,2025年小鹏将拓展到全球超60个国家和地区。
小鹏与大众的合作也将继续深入,双方预期合作的首款车型也将在2025年推出,比预期还要早,未来的这一合作框架中,不仅包含了面向中国整车平台的CMP,还会包含大众全球电动车平台EMB。
而大众其实已经在给小鹏稳定输血了。2024年三季度财报,小鹏汽车的服务及其他收入为13.1亿元,同比增长90.7%,主要由于与大众汽车集团进行合作的技术研发服务的收入增加所致。——这比技术服务费的利润率,则是60.1%,这为小鹏汽车毛利率拉升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这仍然不是这个故事的完整版。
新势力尤为值得关注的指标,是毛利率。
新品牌,就要想办法尽快让毛利率由负转正;老品牌,就要想办法让毛利率尽可能做高。
单做不到毛利率为正且持续向好,如今根本不可回避的价格战你没法打,即便打也是无法长久的瞎打。
抛开销量产量交付量,能决定一家车企未来的,还要是成本控制能力。
小鹏这次之所以能拿出11.98的高配低价「MONA M03」、之所以在其基础版就能配备20+智能感知硬件,包括2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3个辅助驾驶摄像头、4个高清环视摄像头和1个DMS摄像头,是因为王凤英接手2年半以来,一直在外界看不到的地方做功。
根据何小鹏的表述,2024年,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物料清单成本同比下降了50%,整车动力和硬件系统成本下降25%,2024年推出的「扶摇」架构,将零件通用化率提高到80%。
内部从生产到营销的大力整顿,让小鹏褪去了新势力的稚嫩,走上了更专业的道路,如此才能在供应链极致压缩成本的前提下,稳定地月交付3万台,每72秒下线一台「MONA M03」——造车,成本控制是要比低价策略本身难得多的事情。
反应到最终数据上,2024年三季度,小鹏单车销售均价被爆火的「MONA M03」拉低到了18.9万元,环比下跌了3.7万元,但是毛利率却来到了15.3%,同比提升了18%,何小鹏更在内部信中称,过去一年超额完成了20%的毛利变化。2024年前三季度,小鹏汽车净亏损为44.6亿元。
何小鹏说,「2025-2027将是中国汽车行业最卷的三年」,价格战,会让整个新能源市场变得更惨烈,但貌似小鹏已经为自己寻觅到好几个支点。
这样的小鹏,的确值得期待。
参考
[1]朱晓宇.2025,小鹏汽车能复制爆款吗?.豹变.2025
[2]韩永昌.小鹏汽车的明年,比今年更值得期待 | 焦点分析.36氪.2024
[3]侃见财经.暴增268%,小鹏汽车,狂飙.36氪.2025
[4]李安琪.何小鹏开工信谈DeepSeek:未来十年,AI会驱动汽车产生巨变|36氪独家.36氪.2025
[5]任娅斐.半年亏损26.5亿元,小鹏汽车的“救兵”在哪里.中国企业家杂志.2024
[6]小鹏机车交付数据.小鹏汽车官网.20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