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亚冬会启示录:从“流量狂欢”到“长红密码”,冰雪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亚冬会启示录:从“流量狂欢”到“长红密码”,冰雪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后亚冬会时代的哈尔滨,如何将短暂的“网红效应”转化为持久的产业动能?这座“奥运冠军之城”正以多维布局书写答案。  

文|聂许

2025年2月14日,第九届哈尔滨亚冬会圆满落幕。这场亚洲冰雪盛会不仅以中国队32金27银26铜的“双榜第一”战绩载入史册,更以超1215万人次春节游客量、20.4%的旅游收入增长,刷新了“冰城”的冰雪经济高度。然而,后亚冬会时代的哈尔滨,如何将短暂的“网红效应”转化为持久的产业动能?这座“奥运冠军之城”正以多维布局书写答案。  

产业升级:从“冰雪+”到“全链条”的硬实力跃迁

亚冬会的举办,加速了哈尔滨冰雪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依托赛事场馆的智能化改造,哈尔滨计划承接国际雪联世界杯、冬季铁人三项等高端赛事,打造“赛事经济”新引擎。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正成为突破口——航空航天材料技术已应用于滑雪头盔等装备研发,轻量化、智能化产品推动国产冰雪装备走向国际市场。  

数据印证升级成效:截至2024年初,黑龙江滑雪场数量增至935个,冰雪运动参与人数突破3.13亿,装备制造、赛事服务等衍生行业新增就业岗位超12万个。  

文旅融合:“冰雪童话”与“四季流量”的双向奔赴

“不是欧洲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这句网络热梗的背后,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索菲亚广场的“冰雪公主旅拍”成为现象级IP,130余家旅拍机构日均服务超千名游客,曼哈顿商厦等传统商业体借旅拍转型,单季营收突破2000万元。  

为破解“一季热”难题,哈尔滨推出“全季化”产品矩阵:夏季依托森林湿地开发避暑旅游,冬季延伸至冰雪艺术展、冰雪电影节等文化场景,辅以“冰雪+温泉”“冰雪+极地”等复合业态,构建“淡季不淡”的消费生态。  

国际赋能:从“区域名片”到“亚洲枢纽”的开放格局

亚冬会期间,哈尔滨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44.7%,国际化服务能力经受考验。下一步,哈尔滨市还将深化“上合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建设,推出雪地足球、冰球等跨国赛事,并联合芬兰、瑞士等冰雪强国共建培训基地,吸引国际冰雪人才。  

“冰雪外交”亦成亮点:亚布力滑雪场凭借96%的森林覆盖率与优质雪质,已成为亚洲滑雪爱好者的“打卡圣地”,其春节期间接待量同比增长41.9%,国际化标识系统、多语种导游服务持续优化。  

生态筑基:绿色发展重塑“冰天雪地”价值 

面对冰雪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命题,哈尔滨探索低碳路径。亚布力滑雪场引入太阳能供电与智能雪道管理系统,减少30%的能源消耗;青山村村民从伐木工转型为生态导游,农家乐收入翻倍,实现“雪场兴”与“青山绿”的双赢。  

政策层面,《黑龙江省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生态红线”,要求新建雪场必须配套雨水回收、环保融雪剂等技术,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  

政策护航:从“单点突破”到“区域协同”的系统工程 

东北振兴战略下,哈尔滨联合长春、沈阳成立“东三省冰雪产业联盟”,共享场馆资源与客源市场。人才培育方面,“冰雪龙匠”计划已定向输送5000名专业教练、雪场运维人员,冰雪产业职称评定通道的打通,进一步稳定了人才供给。  

冰雪经济的“长红逻辑”:“流量依赖”,转向“质量驱动”  

哈尔滨的实践表明:冰雪经济的长久生命力,在于跳出“流量依赖”,转向“质量驱动”。通过产业链升级、文化赋能、国际协作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冰城”正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式。正如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贵海所说:“当每一片雪花都承载着产业价值与文化温度,冰雪经济的春天必将常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亚冬会启示录:从“流量狂欢”到“长红密码”,冰雪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后亚冬会时代的哈尔滨,如何将短暂的“网红效应”转化为持久的产业动能?这座“奥运冠军之城”正以多维布局书写答案。  

文|聂许

2025年2月14日,第九届哈尔滨亚冬会圆满落幕。这场亚洲冰雪盛会不仅以中国队32金27银26铜的“双榜第一”战绩载入史册,更以超1215万人次春节游客量、20.4%的旅游收入增长,刷新了“冰城”的冰雪经济高度。然而,后亚冬会时代的哈尔滨,如何将短暂的“网红效应”转化为持久的产业动能?这座“奥运冠军之城”正以多维布局书写答案。  

产业升级:从“冰雪+”到“全链条”的硬实力跃迁

亚冬会的举办,加速了哈尔滨冰雪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依托赛事场馆的智能化改造,哈尔滨计划承接国际雪联世界杯、冬季铁人三项等高端赛事,打造“赛事经济”新引擎。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正成为突破口——航空航天材料技术已应用于滑雪头盔等装备研发,轻量化、智能化产品推动国产冰雪装备走向国际市场。  

数据印证升级成效:截至2024年初,黑龙江滑雪场数量增至935个,冰雪运动参与人数突破3.13亿,装备制造、赛事服务等衍生行业新增就业岗位超12万个。  

文旅融合:“冰雪童话”与“四季流量”的双向奔赴

“不是欧洲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这句网络热梗的背后,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索菲亚广场的“冰雪公主旅拍”成为现象级IP,130余家旅拍机构日均服务超千名游客,曼哈顿商厦等传统商业体借旅拍转型,单季营收突破2000万元。  

为破解“一季热”难题,哈尔滨推出“全季化”产品矩阵:夏季依托森林湿地开发避暑旅游,冬季延伸至冰雪艺术展、冰雪电影节等文化场景,辅以“冰雪+温泉”“冰雪+极地”等复合业态,构建“淡季不淡”的消费生态。  

国际赋能:从“区域名片”到“亚洲枢纽”的开放格局

亚冬会期间,哈尔滨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44.7%,国际化服务能力经受考验。下一步,哈尔滨市还将深化“上合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建设,推出雪地足球、冰球等跨国赛事,并联合芬兰、瑞士等冰雪强国共建培训基地,吸引国际冰雪人才。  

“冰雪外交”亦成亮点:亚布力滑雪场凭借96%的森林覆盖率与优质雪质,已成为亚洲滑雪爱好者的“打卡圣地”,其春节期间接待量同比增长41.9%,国际化标识系统、多语种导游服务持续优化。  

生态筑基:绿色发展重塑“冰天雪地”价值 

面对冰雪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命题,哈尔滨探索低碳路径。亚布力滑雪场引入太阳能供电与智能雪道管理系统,减少30%的能源消耗;青山村村民从伐木工转型为生态导游,农家乐收入翻倍,实现“雪场兴”与“青山绿”的双赢。  

政策层面,《黑龙江省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生态红线”,要求新建雪场必须配套雨水回收、环保融雪剂等技术,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  

政策护航:从“单点突破”到“区域协同”的系统工程 

东北振兴战略下,哈尔滨联合长春、沈阳成立“东三省冰雪产业联盟”,共享场馆资源与客源市场。人才培育方面,“冰雪龙匠”计划已定向输送5000名专业教练、雪场运维人员,冰雪产业职称评定通道的打通,进一步稳定了人才供给。  

冰雪经济的“长红逻辑”:“流量依赖”,转向“质量驱动”  

哈尔滨的实践表明:冰雪经济的长久生命力,在于跳出“流量依赖”,转向“质量驱动”。通过产业链升级、文化赋能、国际协作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冰城”正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式。正如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贵海所说:“当每一片雪花都承载着产业价值与文化温度,冰雪经济的春天必将常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