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氨基观察
2024年9月13日,乘着PD-L1/VEGF东风,BioNTech股价飙升17.52%,来到每股123.4美元,市值达到293亿美元。
这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转折点,正式超越市值262亿美元的老对手Moderna。而就几个月前,Moderna的市值几乎还是BioNTech的3倍。
截至2月14日,BioNTech为287亿美元,Moderna只剩127亿美元,两者差距还在拉大。
这场逆转充满戏剧性。疫情期间,Moderna以“mRNA第一股”的绝对姿态碾压BioNTech:2021年巅峰时期,市值高达1955亿美元。马斯克更是公开表示mRNA技术无所不能,鼓吹Moderna市值超万亿美元。BioNTech也享尽了新冠红利,却远远被甩在身后。
而当疫情红利消散,两者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Moderna因过度押注mRNA疫苗而深陷困境,BioNTech却凭借肿瘤布局和中国管线,止住了股价下跌的颓势。
2024年以来,BioNTech上涨了13%,Moderna则跌去了67%。前者的实际涨幅并不高,但在老对手的衬托下,涨幅也足够,更是由此成功上位。
华尔街对mNRA巨头的分歧背后,无疑是一场关于战略定力与时代机遇的博弈。当然,这远非终局。
生物科技的魅力正在于其不确定性,当Moderna的mRNA肿瘤疫苗与CRISPR技术结合,当BioNTech的双抗管线遭遇临床挫折,胜负的天平可能再次倾斜。
01 千年老二上位
BioNTech和Moderna,可以说是宿命般的对手。
这两大mRNA玩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创立,用10多年的积累在疫情期间,先后脚推出新冠疫苗,又以同一营收体量(189.77亿美元、184.71亿美元)分列2021年全球药企第18、19位的,在向市场证明mRNA技术无限可能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机会真的是留给有准备并坚持下来的人。
然而,它们在华尔街的待遇相差甚远。自疫情以来,BioNTech几乎一直都是千年老二。
最初,BioNTech在纳斯达克上市之际,其与Moderna的起点相差并不大,二者市值分别为32亿美元、47亿美元。
自新冠疫苗问世后,Moderna一路高歌猛进,市值一度冲上1955亿美元,甚至超越百年药企默沙东。而BioNTech则被合作伙伴辉瑞光环掩盖了锋芒,市值始终徘徊在千亿美元。
转折发生在2024年。后疫情时代,Moderna决定继续all in mRNA疫苗,中短期内过分依赖新冠疫苗和RSV疫苗的营收,让其业绩表现屡屡不及市场预期,股价不断创下新低。
华尔街对Moderna的耐心在2024年耗尽。在海外分析师眼中,尽管Moderna预计将在2028年前减少高达40亿美元的研发支出,为产品上市做准备,但预计公司仍会出现亏损。该报告指出,Moderna是2024年11月标普500指数中被做空最多的医疗保健股票。
目前,Moderna的市值只剩127亿美元,不仅远远低于其2021年的历史高点1995亿美元,也低于2024年5月的638亿美元。
而BioNTech在继续mRNA疫苗研发的同时,大力拓展肿瘤业务,最重要的是来中国扫货,这让投资者看到“后新冠时代”的确定性。即便其新冠疫苗收入同样暴跌,但这种预期,止住了2022年以来的股价跌势。
尽管BioNTech全年10%的涨幅并不高,但在老对手暴跌58%的衬托下,涨幅也足够,更是由此成功上位。
当资本褪去狂热,市场只想知道,谁在裸泳,谁又穿上了救生衣?
分歧也由此而来。
02 暴富与分化
Moderna的困境,源于对mRNA技术的过度信仰与暴富带来的野心膨胀。
新冠mRNA疫苗验证了mRNA技术的独特性,更为Moderna带来巨额财富。因此,其下一步一直备受关注。
在Moderna首席医疗官Paul Burton看来,mRNA技术将会成为无所不能的存在,为全球患者治疗各种不同的疾病。Moderna也沿着这一轨迹发展,构建了预防疫苗、肿瘤治疗疫苗等兼具丰度和广度的管线。
为此,其研发费用逐年走高,从2019年的4.96亿美元,增至2023年48.45亿美元,4年时间翻了接近10倍,堪称烧钱大户。
作为先驱者,Moderna确实令人尊敬,然而,从商业及投资者角度,却是另一回事。
2023年,其mRNA流感疫苗mRNA-1010临床效果不佳,相比灭活疫苗,针对甲型流感病毒领先优势有限;针对乙型流感病毒,效果可能不如灭活疫苗。mRNA-1010的遭遇无疑告诉大家,mRNA技术并不是万能的。
当然,这只是其5种候选流感疫苗之一。
更大的打击在于RSV疫苗遭遇的黑天鹅。先是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整接种人群的建议,范围大幅缩小,且建议仅作为单次终生接种。这导致,RSV疫苗市场大幅缩水,消失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30亿美金。
而后由于安全问题,Moderna两款儿童RSV疫苗临床被FDA叫停。这再次让市场质疑mRNA疫苗路线的获益与成本。
除了大手笔研发,Moderna暴富之后,还在全球大扩产能。2021年,Moderna宣布投资5亿美元,进军非洲市场。
2024年,Moderna决定止损,停止非洲工厂的开拓。因为,过去2年,其在非洲没有收到任何一个订单,合计损失10亿美元。
为了提振市场信心,Moderna在9月份的研发活动中宣布了新目标:2027年前推出10款产品,并从年度预算中削减11亿美元。公司表示,这一举措将支持其研发活动,并允许将原定于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推迟至2028年。
然而,投资者对这一计划反应冷淡,其股价下跌约12%。
反观BioNTech,在暴富后开始加速BD,在抗肿瘤的路上越走越远。更是在2023年,果断停止非洲市场投入,转而加入淘金中国的队列。
新冠疫苗跻身暴富之后,BioNTech变得激进起来,当然,其BD眼光和运作也值得称赞,押注的ADC、PD(L)1/VEGF双抗等都是时下的大热门。
而BioNTech在JPM大会公布的2025年公司优先事项清单中,除了新冠疫苗计划,3大重要事项有2个与中国管线相关,分别是快速推进源自普米斯的PDL1/VEGF双抗BNT327的三期临床、推动引进自映恩生物的BCT323提交BLA以进入商业化。
正是这些管线的潜力和临床预期,支撑了市场对其估值的核心预期。
果然,暴富之后,如何留住财富或是将财富发挥最大价值是一门学问。
03 没有终局的竞赛
2019年之前的Moderna与BioNTech,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契机,证明mRNA平台技术的契机。
暴富、完成阶级跃迁之后,它们更需要的是补足大药企经营之道。不仅是烧钱搞研发,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手中的巨额资本,提高自己的确定性,满足市场的预期。
显然,BioNTech相比Moderna更早领悟了这一点。
Moderna并非没有远见。其RSV疫苗与流感疫苗管线一度被寄予厚望,但技术理想主义败给现实。
尽管遭遇重重困境,但是mRNA依然充满机遇。只不过,这无法改变,市场仍在担心Moderna的现金消耗和盈利能力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生物技术是一个投机性极强的市场。而mRNA作为一项全新技术,其潜在的副作用、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未知之数。Moderna的风险就在于,成败均系于mRNA之手。
相比Moderna在mRNA赛道的激进,BioNTech的“保守”,恰恰暗合产业周期规律。通过将新冠红利转化为肿瘤管线的研发资本,通过与中国药企的深度绑定,它迅速完成了转型。但这种模式亦有隐忧,当ADC和双抗赛道内卷加剧,其优势能维持多久仍是未知数。
围绕mRNA的竞赛还在进行之中。被BioNTech列为2025年优先事项之一还包括癌症疫苗的推进。
Biontech的FixVac技术平台利用mRNA表达共享的肿瘤相关抗原,它们可以靶向抗原呈递细胞,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BNT111是FixVac技术平台中进度最快的产品。
目前,BNT111最新二期已宣告达到主要终点,初步结果显示:与历史对照组相比,BNT111与再生元Libtayo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ORR,并且这种提高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而次要终点(缓解持续时间、疾病控制率等)尚未成熟,需要进一步跟踪。
这也是对其技术平台路线的一次肯定,无疑让市场给予公司后续肿瘤疫苗管线更多信心。
而Moderna与默沙东共同开发的mRNA癌症疫苗mRNA-4157,则是更具想象空间的管线,市场还在等待其在黑色素瘤等治疗的关键临床结果。
比起肿瘤疫苗,Moderna的下一个关键催化剂或许是,即将发布的巨细胞病毒(CMV)疫苗的III期数据。在Piper Sandler医疗保健会议上,公司CEO Stephane Bancel再次强调CMV疫苗具有未满足的需求,潜在市场规模为20亿至50亿美元。仅此疫苗的销售就可能使当前销售额翻倍。
这意味着,眼下BioNTech的暂时领先,远非终局。
在生物科技行业,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今天的赢家,可能是明天的囚徒。当mRNA技术驶入深水区,它们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