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两会观察 | 肥城:以新型工业化驱动高质量发展跃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两会观察 | 肥城:以新型工业化驱动高质量发展跃升

2025年,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强力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壮大、层次提升、速度争先,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文 | 牛星钧

近日,泰安肥城市两会圆满落幕。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组亮眼数据与一项项改革举措,勾勒出这座县域经济强市在新型工业化与深化改革中的“硬核答卷”: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141个省市县重点项目超计划完成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全社会研发投入23.3亿元,同比增长19.2%,9项重点经济指标总量占比均达到泰安的1/4以上,14项指标总量位列泰安首位。

这背后,是肥城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以营商环境优化为抓手,实现经济总量与质量双突破。2025年,这座“泰山锂谷”核心区正以更开放的姿态,锚定新型工业化与全域改革,向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标杆迈进。

创新驱动:工业经济跃升新台阶

工业既是肥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制胜未来的有力支撑。

当下,新兴技术加速迭代、密集涌现,产业变革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正像一阵撼动大地的春风,重塑着肥城的竞争新优势。

一方面,产业集群得以“强筋健骨”。

近年来,肥城坚持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不动摇,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带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力、齐头并进,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格局加速形成。

其中,石横特钢等传统龙头企业持续领跑,建筑业连续6年稳居全省十强县榜首;以“泰山锂谷”为核心的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前十,世界首个10GWh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生产线、世界首个万吨级单壁碳纳米管导电浆料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肥城在全球新型储能领域占据技术高地。

而盐穴储能产业更是异军突起,铺开实施中储国能660MW、中能建350MW、中电建2×300MW等总投资340亿元的22个重大项目,建成后装机规模达3480MW,成为全国最大盐穴储能示范基地,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肥城方案”。

可见,肥城正以“链式思维”培育产业集群:从单一企业到全产业链,从传统制造到未来产业,肥城通过“强链聚群”实现产业能级跃升。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实现“破壁突围”。

深谙“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的肥城,2024年,新增泰普锂业院士工作站,石横特钢、德源环氧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人才平台达到8家;培育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专家3名,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122人,形成“技术策源地+成果转化地”双轮驱动。

与此同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正愈发凸显: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超30亿元,20个项目获省级、泰安市级科技创新立项,5项成果获省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彰显肥城科创“硬实力”。

加速隆起的人才高地、不断壮大的创新主体、持续迸发的创新活力……未来产业的蓝海正在肥城大地上迅速成长起来。

改革攻坚:营商环境释放新活力

“营商环境优化是县域经济破局的关键。”

2024年,肥城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持续深入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在政务服务方面,肥城“项目开工一件事”集成审批模式成为全国标杆:蔚蓝科技产业园施工许可阶段相关手续仅用1个工作日,项目申报材料缩减5份、审批时限压缩30天,跑出“肥城速度”。电子印章应用率先突破,企业在线签署覆盖50个高频场景,政务服务免申即享、区域评估、多图联审等举措,为企业节省成本6000万元。

从“用户视角”优化营商环境,以企业需求倒逼服务改革,以电子印章、极简审批等创新直击痛点,塑造出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竞争优势。

在要素保障方面,肥城做到“精准滴灌”。通过创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肥城全年投放信贷资金超150亿元,设备更新补贴惠及5个省级技改项目,土地、资金、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

得益于优越的营商环境,2024年新登记市场主体7563户,141个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116.2%、稳居泰安县市区首位。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肥城看来,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他们就能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心无旁骛谋发展。

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起跳

当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在“新”字上创造增量、撬动存量,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的融合显得尤为关键。

这就要求在创新过程中融入产业思维,以产业导向为指引。从短期来看,应精准聚焦当前实际需求,开展 “靶向” 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的 “卡脖子” 困境,提升产业竞争力;从长远角度而言,还须具备战略眼光,使创新紧密贴合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肥城便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5年,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强力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壮大、层次提升、速度争先,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具体来看,肥城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稳定在69%以上;深耕锂电池、钠电池材料细分领域,更大程度实现循环贯通、协同发展,加速盐穴储气、熔盐储能等未来产业落地,全力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底座,推广“产业大脑+智能工厂”模式,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步伐,实施技改项目100个以上,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

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肥城在新型工业化领域将“再攀高峰”,进一步推动其经济“新新”向荣。

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肥城毅然决定在改革深水区“破冰前行”,以体制机制新优势增创发展新活力。

首先,肥城的营商环境正迎来一次“全面革新”:推深做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让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设立企业综合服务专区,深化审管联动、帮办代办服务,丰富“一窗联办”“跨域通办”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全域“无证明城市”;用好产业协同“随手查”平台,定期开展产品推介和设备更新需求交流活动,有效提升本地配套率,促进供需高效匹配、产销精准对接……

与此同时,人才强市战略也将再度升级,肥城将依托灵活的“一事一议”政策,精准吸引“高精尖缺”人才,探索校地人才双聘、青年科技人才联培共育机制,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的“最强大脑”动力,助力肥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承前启后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肥城能否在新型工业化与改革深水区中持续领跑,不仅关乎一域发展,更将为全国县域经济转型提供鲜活样本。

可以预见的是,肥城正以攀登者的姿态,向高质量发展新高峰进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两会观察 | 肥城:以新型工业化驱动高质量发展跃升

2025年,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强力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壮大、层次提升、速度争先,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文 | 牛星钧

近日,泰安肥城市两会圆满落幕。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组亮眼数据与一项项改革举措,勾勒出这座县域经济强市在新型工业化与深化改革中的“硬核答卷”: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141个省市县重点项目超计划完成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全社会研发投入23.3亿元,同比增长19.2%,9项重点经济指标总量占比均达到泰安的1/4以上,14项指标总量位列泰安首位。

这背后,是肥城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以营商环境优化为抓手,实现经济总量与质量双突破。2025年,这座“泰山锂谷”核心区正以更开放的姿态,锚定新型工业化与全域改革,向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标杆迈进。

创新驱动:工业经济跃升新台阶

工业既是肥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制胜未来的有力支撑。

当下,新兴技术加速迭代、密集涌现,产业变革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正像一阵撼动大地的春风,重塑着肥城的竞争新优势。

一方面,产业集群得以“强筋健骨”。

近年来,肥城坚持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不动摇,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带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力、齐头并进,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格局加速形成。

其中,石横特钢等传统龙头企业持续领跑,建筑业连续6年稳居全省十强县榜首;以“泰山锂谷”为核心的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前十,世界首个10GWh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生产线、世界首个万吨级单壁碳纳米管导电浆料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肥城在全球新型储能领域占据技术高地。

而盐穴储能产业更是异军突起,铺开实施中储国能660MW、中能建350MW、中电建2×300MW等总投资340亿元的22个重大项目,建成后装机规模达3480MW,成为全国最大盐穴储能示范基地,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肥城方案”。

可见,肥城正以“链式思维”培育产业集群:从单一企业到全产业链,从传统制造到未来产业,肥城通过“强链聚群”实现产业能级跃升。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实现“破壁突围”。

深谙“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的肥城,2024年,新增泰普锂业院士工作站,石横特钢、德源环氧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人才平台达到8家;培育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专家3名,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122人,形成“技术策源地+成果转化地”双轮驱动。

与此同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正愈发凸显: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超30亿元,20个项目获省级、泰安市级科技创新立项,5项成果获省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彰显肥城科创“硬实力”。

加速隆起的人才高地、不断壮大的创新主体、持续迸发的创新活力……未来产业的蓝海正在肥城大地上迅速成长起来。

改革攻坚:营商环境释放新活力

“营商环境优化是县域经济破局的关键。”

2024年,肥城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持续深入探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在政务服务方面,肥城“项目开工一件事”集成审批模式成为全国标杆:蔚蓝科技产业园施工许可阶段相关手续仅用1个工作日,项目申报材料缩减5份、审批时限压缩30天,跑出“肥城速度”。电子印章应用率先突破,企业在线签署覆盖50个高频场景,政务服务免申即享、区域评估、多图联审等举措,为企业节省成本6000万元。

从“用户视角”优化营商环境,以企业需求倒逼服务改革,以电子印章、极简审批等创新直击痛点,塑造出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竞争优势。

在要素保障方面,肥城做到“精准滴灌”。通过创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肥城全年投放信贷资金超150亿元,设备更新补贴惠及5个省级技改项目,土地、资金、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

得益于优越的营商环境,2024年新登记市场主体7563户,141个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116.2%、稳居泰安县市区首位。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肥城看来,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他们就能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心无旁骛谋发展。

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起跳

当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在“新”字上创造增量、撬动存量,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的融合显得尤为关键。

这就要求在创新过程中融入产业思维,以产业导向为指引。从短期来看,应精准聚焦当前实际需求,开展 “靶向” 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的 “卡脖子” 困境,提升产业竞争力;从长远角度而言,还须具备战略眼光,使创新紧密贴合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肥城便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5年,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强力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壮大、层次提升、速度争先,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具体来看,肥城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稳定在69%以上;深耕锂电池、钠电池材料细分领域,更大程度实现循环贯通、协同发展,加速盐穴储气、熔盐储能等未来产业落地,全力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底座,推广“产业大脑+智能工厂”模式,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步伐,实施技改项目100个以上,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

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肥城在新型工业化领域将“再攀高峰”,进一步推动其经济“新新”向荣。

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肥城毅然决定在改革深水区“破冰前行”,以体制机制新优势增创发展新活力。

首先,肥城的营商环境正迎来一次“全面革新”:推深做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让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设立企业综合服务专区,深化审管联动、帮办代办服务,丰富“一窗联办”“跨域通办”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全域“无证明城市”;用好产业协同“随手查”平台,定期开展产品推介和设备更新需求交流活动,有效提升本地配套率,促进供需高效匹配、产销精准对接……

与此同时,人才强市战略也将再度升级,肥城将依托灵活的“一事一议”政策,精准吸引“高精尖缺”人才,探索校地人才双聘、青年科技人才联培共育机制,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的“最强大脑”动力,助力肥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承前启后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肥城能否在新型工业化与改革深水区中持续领跑,不仅关乎一域发展,更将为全国县域经济转型提供鲜活样本。

可以预见的是,肥城正以攀登者的姿态,向高质量发展新高峰进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