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于试水“送礼物”新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每个节日都是它们的战场——从2024年圣诞节到新年、春节,随后则是2月14日情人节,接下来大概是3月8日妇女节。 情人节之前,淘宝就专门开辟了“情人节礼物选购指南”,其中包括“送女友礼物榜”“送男友礼物榜”等销量榜单,以供用户参考;微信小店的部分商家也在商品名称中加入“情人节礼物”等前缀,从而提升进店流量。
从去年圣诞前夕微信就“送礼物”功能进行灰度测试,到多家平台在蛇年春节之前相继“跟风”,社交与电商属性的叠加,让“送礼物”被外界寄托了诸多期待。对希望“以系统的方式建立电商生态系统”的微信而言,它能够相对丝滑地将微信小店及其商品带入社交场景,帮助其实现推广;对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而言,这既是一次在“人有我有”之外的体验增强,也不失为一种“旧瓶装新酒”式的营销玩法。
不过,参与其中的商家与用户,或许抱有不同的观点。一位多平台经营的食品商家告诉电厂,送礼并不是日常、高频的需求,“还是要看节日”。1月下旬至今,他认识的同行,店铺多数都接到了“送礼物”订单,但对整体销量的提升作用有限,即使是商品礼品属性较强的商家,“订单数量也不多”。
无论是淘宝还是微信,由收礼方填写地址的规则,都注定了这份送出的惊喜已经提前打了折扣。更何况,售后才是更大的潜在绊脚石——如果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只有收礼方才可以申请退款。一位88VIP用户就正在为此感到烦恼,让朋友操作退货已经足够尴尬,更要命的是“退货运费竟然还要他承担”。而另一位通过微信小店“送礼物”功能下单的用户发现,她购买的商品由拼多多商家发货,发货提示短信所显示的实际价格是她付款价格的四分之一。
“送礼物”围着节日转
眼下这波“送礼物”风潮,开始于2024年12月中旬。当时,微信小店运营团队发布公告,就“送礼物”功能进行灰度测试,被灰度到的用户可以在微信小店的商品页面看到“送给朋友”的标识,点击即可体验。
这是一个稍显微妙的节点,圣诞节、公历新年、春节等节日将至,部分用户确实存在送礼需求,加上对应的蓝色消息卡片与微信红包异曲同工,这个被调侃为“微信蓝包”的功能,由此成为一种兼具新鲜感与实用性的社交表达方式。随后,淘宝、京东等多家平台均上线了各自的“送礼物”功能,借节日之力进行营销。
小范围验证之后是大面积推广。蛇年春节前夕,微信将“送礼物”入口提升至聊天页面的工具栏内,位于“红包”和“转账”之间,并增设“群发礼物”和“礼物抽奖”功能——群聊场景下的使用很有必要,大年初一,马化腾、张小龙等高管更是亲自为之站台,以“礼物抽奖”的方式为员工送出水乳礼盒、咖啡糖、拖鞋等,聊表心意。
微信发布的春节数据显示,休闲零食、糖果/巧克力、毛绒/布艺类商品是用户送礼的热门选择。腾讯营销洞察在《春节送礼全景报告》中披露了部分品牌的相关数据:三只松鼠春节期间的送礼总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特仑苏除夕当日微信小店总GMV环比增长20倍;瑞幸咖啡春节期间礼品套装日均销量达8万件。此外,多个书籍品类的送礼订单量环比增长超10000%,涉及经典著作、文化理论、育儿百科、报考指南等。
白茶品牌品品香入驻微信小店不久,店铺打着“新店开张”的标签。品品香方面告诉电厂,通过接入微信小店的“送礼物”功能以及自身在年货节期间的系列运营举措,取得了一定的销量增长。至于接下来的效果,随着后台的逐步更新和完善,“还需要在后续的节点进一步测试与摸索”。
品品香的淘宝店铺也开通了“送礼物”功能,并接到了一些送礼订单。与微信小店不同,作为电商平台的前辈,淘宝的货盘供给更充足,“送礼物”与电商属性的结合也更紧密。蛇年央视春晚,淘宝以1分钱抢礼物的形式送出了价值1000万元的商品;元宵节前后,“猜灯谜”活动又吸引了众多用户参与。
某种程度上说,游戏互动是加深用户对“送礼物”功能认知的手段之一,商品由商家提供,为用户省略了“送礼物”的“送”,只需要做到“收”,流程得到简化的同时,商家依然实现了借助平台进行推广的目的。淘宝同样在《“送礼物”功能使用说明书》中写道:“送礼物功能能够提供一个新的销售途径,商家可以通过这个功能来推广产品,吸引用户进行购买,帮助您提升商品转化率。”
只是,如果不考虑节日这样的特殊节点,“送礼物”的日常需求又有多少?一位图书商家透露,2025年1月,其淘宝店铺的送礼订单在订单总量中的占比极小,整体增量有限。“送礼物”关键词的微信指数趋势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最近30天内的峰值出现在1月26日,陡降后趋于平稳。
一位多平台经营的食品商家认为,“送礼物”功能更适合专门做礼品市场的商家,其他品类的增长“不会很大”,因为“日常送礼量不多”。与此同时,针对性备货的难度较高,利润不够稳定,投入精力反而难以聚焦。
该商家提到,其今年对各个平台的“送礼物”功能处于观望阶段,打算在明年春节期间尝试一下,提前准备对应的商品,至于春节之外的其他节日,“不做规划”。当然,前提是明年这项功能仍然存在,而不是一时兴起之后归于平淡。
售后成为“大问题”
尽管被平台披上了“送礼物”的皮,从商家和用户角度来看,这始终还是一个商品销售与购买的过程,重要的是业绩表现、商品质量、购物体验。
一位餐具商家称,其淘宝店铺并未主动开通“送礼物”功能,但接到了来自用户的送礼订单。其中一个订单始终没有显示地址和发货入口,“最后退款了”。不过,该商家表示,只要能够出单且不对店铺造成额外损失,不会关闭类似功能。
电厂了解到,目前微信小店的优惠券为商家让利。除了新商家享有的0保证金试运营、技术服务费率减免、流量券等权益外,一位数码商家介绍,微信小店对商家“没有任何补贴和扶持”,运营层面谈不上重视,而是任其自然发展。“可能‘送礼物’这个功能也只是一个内部的小创新,不是那么具有战略性。”
淘宝“送礼物”功能的折扣同样来自商家投入。在店铺参与平台满减活动的情况下,商品页面显示的折扣跟随满减规则变化,淘宝在情人节促销期间的满减规则为“满300减40”,换算为折扣约为8.7折。此前的“满200减30”和“满200减20”则分别对应8.5折和9折。
“年货节期间,配合平台统一的促销活动,我们淘宝店铺‘送礼物’的商品价格相当于立减15%。”品品香方面对电厂称,目前已经取消了“送礼物”的折扣。“我们品牌主要是考虑全国价格统一的问题,如果排除这个因素,折扣力度还是可以接受的。”
也就是说,用户是否通过微信、淘宝推出的“送礼物”功能下单,并不存在额外的价格优惠。那么,购物体验对于后续使用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可以看到多位用户对于“送礼物”功能的吐槽。微信小店的商家不发货“跑路”现象,以及淘宝送礼订单的退换货问题,占据了大量篇幅。
一位通过微信小店“送礼物”功能下单的用户说,超出商品页面的最晚发货时间后,她为朋友购买的商品依然没有发货,询问商家客服“连一句回复都没有”,最后她不得不让朋友申请了退款。后来她才知道,还有其他用户收到了货不对板的商品,甚至出现了下单迟迟未发货之后遭遇店铺关店、只好联系微信小店客服介入的情况。“真的服了,在哪个电商平台受过这种气啊?”
这个问题,一位被淘宝送礼订单售后折磨的88VIP用户或许可以回答。由于送礼订单不支持88VIP退货包运费权益,当该用户送给朋友的商品需要退货时,除了申请退货,该用户的朋友还必须支付退货运费。无论对收礼方还是送礼方来说,这样的结果都与赠送、收获惊喜的初衷大相径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杜绝潜在的售后隐患,适合通过“送礼物”功能下单的商品,大概只剩下来自品牌店铺的、绝对不会发生退换货的标品。
在前述餐具商家看来,“送礼物”功能与节日场景强绑定,如果无法给用户创造更大的实惠,达成的效果有限,只能看接下来的优化动作。至于微信、淘宝等平台,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想清楚这项功能的长期受众究竟是谁,以及当它作为一种轻量化营销手段存在时,还应当具备哪些必要的服务保障。毕竟,帮助商家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扩充流量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淘宝要“回归用户”,微信想“建立一个更大、更有意义、上限更高的电商生态系统”,留下糟糕的印象很容易,扭转过来却很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