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钧
2025年2月17日,山东省正式启动“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瞄准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十大重点行业,发布45个细分领域榜单,计划年内新建省级“产业大脑”50个。
这一举措不仅是山东深化“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落子,更是其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性布局。

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山东作为工业大省,传统产业占比高,亟需借助数智化手段突破效率瓶颈。而“产业大脑”正是能够破解传统产业转型痛点那一把关键的“数智钥匙”。
当前,产业集群普遍面临数据孤岛、要素配置低效、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产业大脑”以“产业大数据+行业大模型”为核心,整合海量异构数据,构建智能决策中枢,精准识别产业链痛点,推动生产组织与商业模式重构。
近日,山东省工信厅发布首批省级18个智算云服务中心试点名单,推动构建“1+N”工业智算云服务体系。以宁阳县煤基精细化工产业大脑为代表,该平台已汇聚7.1亿条数据,通过灵犀行业大模型实现安全风险降低25%,展现了数智赋能的直接效益。
换个角度来看,“产业大脑”正不断夯实山东数字经济发展根基。
日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2025年全省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明确提出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94%的目标,而“产业大脑”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枢纽。
通过“一行业一大脑”模式,其不仅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还推动算力、算法、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18个省级智算云服务中心试点(算力规模均超100P)的布局,为大模型训练和迭代提供了“加速器”,降低企业技术门槛与成本。

重塑产业生态的深层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大脑”所带来的是产业生态的重塑。
一方面,可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活创新动能。通过数据汇聚与治理,“产业大脑”打通企业、政府、第三方数据壁垒,形成“产业发展作战舱”。
例如,山东联通精细化工“产业大脑”服务平台整合全国工商数据与政府资源,提升招商精准度与产业透明度,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将推动产业链从经验主导转向智能分析主导,催生新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可以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提升产业韧性。
揭榜挂帅机制鼓励“政产学研用”协同,国有平台、头部企业与数字化服务商联合攻关,形成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商业化落地的闭环。
与此同时,“产业大脑”正引领山东“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赋能全局发展。
以“产业大脑”为载体,山东不断推动大模型技术向工业场景渗透。今年1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首批优秀工业领域大模型(MaaS)服务平台,首批30个优秀大模型服务平台(如百度智能云千帆平台)的入选,标志着人工智能从通用技术向垂直领域深化。
通过“链式转型”与“区域样板”的打造,山东正形成“点上突破、线上协同、面上推广”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为全国工业智能化升级提供示范。
从“试点”到“范式”的跃迁
山东“产业大脑”揭榜挂帅的推进,既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求变,也是国家“数实融合”战略的实践缩影。未来,随着50个新建“产业大脑”落地,山东有望在以下领域实现突破:
一是技术迭代:依托智算云服务中心,推动大模型轻量化部署与安全可信交互,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
二是产业协同:通过“晨星工厂”等标杆项目,带动5000家企业迈出数字化转型第一步;
三是政策创新:动态更新试点名单、优化算力调度机制,为全国数据治理与人工智能安全标准提供参考。
山东“产业大脑”的全面铺开,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是一场产业治理模式的革命。
通过数据驱动、生态共建与政策护航,山东正以“数智化”为钥,开启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齐鲁样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