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滴血提前15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何时可以实现?| 上海加速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滴血提前15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何时可以实现?| 上海加速跑

“如果真正想攻克AD,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接种疫苗就能预防和改善。”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实现外周血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准确率提高到90%以上。现在有多家诊断公司来联系我们,开展成果转化。”近日,阿尔茨海默病(以下简称AD)专家郁金泰向界面新闻透露。

郁金泰是复旦大学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此前,他和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团队,联合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程炜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一项研究,找到了新的AD外周血蛋白靶点,抽血就可以提前15年预测痴呆风险,精度在全球范围首次超90%。

2024年初,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衰老》期刊上。

“更早期、更精准”是目前AD诊断的发展趋势。

据郁金泰介绍,传统的临床询问和量表诊断不够准确,也无法在早期提供判断。随着AD相关的特定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取得突破,目前医生可以通过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来诊断早中期AD,其缺点是价格高昂,目前只在国内部分顶尖三甲医院可以实现。

此外,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方式是通过脑脊液来诊断,但抽取脑脊液要通过腰穿来实现,有创且需要住院,一般没有症状的患者不会做此类检查。

而最新的外周血诊断,完善了AD现有的诊断方式。在此基础上,该联合团队将研究目标拓展至所有健康相关疾病,进一步全面绘制出人类蛋白质组表型组图谱,开创了全新的疾病研究范式。

“这得益于大数据驱动的研究。”郁金泰说。他们依托复旦大学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由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提供强大的算法支持和算力支撑,在短时间内高效地筛选到了蛋白质组指标。“我们之前可能采用候选策略,需要查看哪个指标可能有用再进行尝试,分析周期很漫长,现在我们直接使用组学,蛋白质组、代谢组和基因组,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实现更大规模的筛选。”

联合团队分析了5万多人的血浆蛋白质组数据,将2920种血浆蛋白与720种疾病和986种健康相关表型建立了关联,绘制出目前最全面的人类健康与疾病血浆蛋白质组图谱。与此同时,他们建立了一个可开放访问的“蛋白质组-表型组”资源数据库,与全球共享最新研究成果。

这意味着,未来通过外周血检测,就能预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数百种疾病。

该研究成果登上了国际医学顶刊《细胞》(Cell)杂志2025年开年封面。这也是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之一。

郁金泰在2025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上发表演讲。图片来源:复旦管院

郁金泰深耕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多年。据其介绍,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俗称老年痴呆症。随着年龄的增长,AD发病率越高。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约为5%,但在70岁以上可能升至近20%,90岁以上患病率可能达到30%至40%。

从全球范围来看,AD呈现出每二十年翻一番的增长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势。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类疾病患病人数近1700万例,占全球患者总数近30%,其中女性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男性;上海患病率高居全国第二。

郁金泰指出,AD发病率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AD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诊断技术越来越先进和普及;另一方面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均呈现早发趋势,同时这些慢性病也是AD的危险因素;此外还涉及环境、饮食、社会压力等各方面因素。

2023年,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公布新版AD诊断标准,为AD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根据新标准,AD诊断分为0-6期7个阶段。其中,1期患者没有症状但存在生物标志物异常,2期至6期患者分别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损伤。

郁金泰说,AD患者脑内出现病理改变但没有症状的周期,大概为15-20年,之后进一步发展到有症状但症状并不严重的时间约为3-5年,接下来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痴呆期,症状较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独立性,这一周期约为5-8年。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前来就诊时往往已到疾病晚期,因此,早期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AD发病隐匿,患者规模大,疾病负担重,失能残障增多等问题凸显,引起国家和世卫组织高度重视。

世卫组织发布《公共卫生领域应对痴呆全球行动计划(2017-2025年)》,要求世界各国政府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应对痴呆的战略、计划、政策、方案等文件。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设为结果性指标之一。

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立老年期痴呆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照护综合连续防控体系,有效控制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

上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65岁及以上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危险因素管理和认知训练等早期干预;增加痴呆老年人照护服务供给;力争在探究老年期痴呆发病机制、研发预防和诊疗康复新技术、创制新型治疗药物、开发中医药防治方案等方面取得突破。

除了诊断,AD药物治疗方面也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早前,AD的药物多为神经递质领域药物,用于改善临床症状。去年,针对早期AD治疗的两款进口创新药在我国获批上市,可延缓早期AD的发展进程。

据中新网报道,在2月16日举行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创新高级专家论坛”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兼科主任肖世富表示,未来治疗将更加注重“从根本上改变疾病进程”,即通过纳米递送、免疫调节等新技术,来提升药物的治疗效果,让患者的症状得到更长期、更稳定的改善。

郁金泰表示,AD疾病机制非常复杂,药物研究将是一个漫长过程,未来比较看好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最近大热的脑机接口也是一个全新工具,但要达到解码记忆的水平,仍较为遥远。“如果真正想攻克AD,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接种疫苗就能预防和改善。”

当前,预防仍然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2023年,郁金泰团队筛选出痴呆的62个可调控风险因素,绘制了首个痴呆可调控危险因素图谱,研究发现通过积极干预可预防47.0%-72.6%的痴呆。他建议,晚上十点睡觉、保持7个小时睡眠,多运动,少久坐,这样便能降低40%的可能性。同时,多动脑,保持良好的情绪,改变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控制血压和血糖,就能在更大范围内降低发病可能性。他透露,今年团队还将发布预防AD的最佳饮食模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滴血提前15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何时可以实现?| 上海加速跑

“如果真正想攻克AD,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接种疫苗就能预防和改善。”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实现外周血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准确率提高到90%以上。现在有多家诊断公司来联系我们,开展成果转化。”近日,阿尔茨海默病(以下简称AD)专家郁金泰向界面新闻透露。

郁金泰是复旦大学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此前,他和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团队,联合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程炜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一项研究,找到了新的AD外周血蛋白靶点,抽血就可以提前15年预测痴呆风险,精度在全球范围首次超90%。

2024年初,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衰老》期刊上。

“更早期、更精准”是目前AD诊断的发展趋势。

据郁金泰介绍,传统的临床询问和量表诊断不够准确,也无法在早期提供判断。随着AD相关的特定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取得突破,目前医生可以通过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来诊断早中期AD,其缺点是价格高昂,目前只在国内部分顶尖三甲医院可以实现。

此外,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方式是通过脑脊液来诊断,但抽取脑脊液要通过腰穿来实现,有创且需要住院,一般没有症状的患者不会做此类检查。

而最新的外周血诊断,完善了AD现有的诊断方式。在此基础上,该联合团队将研究目标拓展至所有健康相关疾病,进一步全面绘制出人类蛋白质组表型组图谱,开创了全新的疾病研究范式。

“这得益于大数据驱动的研究。”郁金泰说。他们依托复旦大学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由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提供强大的算法支持和算力支撑,在短时间内高效地筛选到了蛋白质组指标。“我们之前可能采用候选策略,需要查看哪个指标可能有用再进行尝试,分析周期很漫长,现在我们直接使用组学,蛋白质组、代谢组和基因组,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实现更大规模的筛选。”

联合团队分析了5万多人的血浆蛋白质组数据,将2920种血浆蛋白与720种疾病和986种健康相关表型建立了关联,绘制出目前最全面的人类健康与疾病血浆蛋白质组图谱。与此同时,他们建立了一个可开放访问的“蛋白质组-表型组”资源数据库,与全球共享最新研究成果。

这意味着,未来通过外周血检测,就能预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数百种疾病。

该研究成果登上了国际医学顶刊《细胞》(Cell)杂志2025年开年封面。这也是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之一。

郁金泰在2025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上发表演讲。图片来源:复旦管院

郁金泰深耕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多年。据其介绍,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俗称老年痴呆症。随着年龄的增长,AD发病率越高。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约为5%,但在70岁以上可能升至近20%,90岁以上患病率可能达到30%至40%。

从全球范围来看,AD呈现出每二十年翻一番的增长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势。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类疾病患病人数近1700万例,占全球患者总数近30%,其中女性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男性;上海患病率高居全国第二。

郁金泰指出,AD发病率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AD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诊断技术越来越先进和普及;另一方面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均呈现早发趋势,同时这些慢性病也是AD的危险因素;此外还涉及环境、饮食、社会压力等各方面因素。

2023年,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公布新版AD诊断标准,为AD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根据新标准,AD诊断分为0-6期7个阶段。其中,1期患者没有症状但存在生物标志物异常,2期至6期患者分别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损伤。

郁金泰说,AD患者脑内出现病理改变但没有症状的周期,大概为15-20年,之后进一步发展到有症状但症状并不严重的时间约为3-5年,接下来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痴呆期,症状较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独立性,这一周期约为5-8年。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前来就诊时往往已到疾病晚期,因此,早期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AD发病隐匿,患者规模大,疾病负担重,失能残障增多等问题凸显,引起国家和世卫组织高度重视。

世卫组织发布《公共卫生领域应对痴呆全球行动计划(2017-2025年)》,要求世界各国政府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应对痴呆的战略、计划、政策、方案等文件。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设为结果性指标之一。

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立老年期痴呆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照护综合连续防控体系,有效控制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

上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65岁及以上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危险因素管理和认知训练等早期干预;增加痴呆老年人照护服务供给;力争在探究老年期痴呆发病机制、研发预防和诊疗康复新技术、创制新型治疗药物、开发中医药防治方案等方面取得突破。

除了诊断,AD药物治疗方面也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早前,AD的药物多为神经递质领域药物,用于改善临床症状。去年,针对早期AD治疗的两款进口创新药在我国获批上市,可延缓早期AD的发展进程。

据中新网报道,在2月16日举行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创新高级专家论坛”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兼科主任肖世富表示,未来治疗将更加注重“从根本上改变疾病进程”,即通过纳米递送、免疫调节等新技术,来提升药物的治疗效果,让患者的症状得到更长期、更稳定的改善。

郁金泰表示,AD疾病机制非常复杂,药物研究将是一个漫长过程,未来比较看好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最近大热的脑机接口也是一个全新工具,但要达到解码记忆的水平,仍较为遥远。“如果真正想攻克AD,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接种疫苗就能预防和改善。”

当前,预防仍然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2023年,郁金泰团队筛选出痴呆的62个可调控风险因素,绘制了首个痴呆可调控危险因素图谱,研究发现通过积极干预可预防47.0%-72.6%的痴呆。他建议,晚上十点睡觉、保持7个小时睡眠,多运动,少久坐,这样便能降低40%的可能性。同时,多动脑,保持良好的情绪,改变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控制血压和血糖,就能在更大范围内降低发病可能性。他透露,今年团队还将发布预防AD的最佳饮食模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