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左手“发钱”右手发债,中华联合财险的平衡之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左手“发钱”右手发债,中华联合财险的平衡之术

背负股东诉求、兄弟公司增资及自身偿付能力挑战等多重压力的中华联合财险,肩头上扛着“全家人”的希望。

文|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2月14日,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资产”)发布公告,财政部持有的其全部股权,将被划归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而在此之前的不到一个月内,作为中华联合保险集团的核心经营主体,中华联合财险刚刚宣布向股东完成分红11.7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这次的分红安排与AMC股权划转的安排有关。东方资产的股权划给汇金后,将通过净资产和分红,按照要求调整账面价值。

对于股东而言,11.71亿元的分红相当可观。而中华联合财险为此几乎“竭尽全力”。

2024年全年,中华联合财险的净利润仅9.44亿元,11.72亿元的分红,则相当于既上交了全年的收益,又将之前攒下的“余粮”也一并分给了股东。

并且,在房地产投资频频踩雷、尚未完成资产处置的情况下,中华联合财险依然为股东送上如此巨额的分红。

背负股东诉求、兄弟公司增资及自身偿付能力挑战等多重压力的中华联合财险,肩头上扛着“全家人”的希望。

相对东方资产超万亿的资产规模,仅有千亿规模的中华联合保险集团,在东方资产体系内,并不是很显眼。

2012年,东方资产参与中华控股的风险处置,斥资78.10亿元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过中华联合保险的控股权,成为中华控股的控股股东。自此,中华联合保险正式纳入东方资产的保险业务版图。

东方资产本身的经营状况不佳成为现实后,营收相对稳定的中华联合保险却日益变成东方资产财务报表上重要的“利润来源”。

2024年前三季度,东方资产实现营业收入787.13亿元,净利润仅18.70亿元。而同期,中华联合财险的净利润就达到了5.75亿元,占到东方资产整体净利润的30%还多。

和其他各家AMC(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相比,中华联合财险所代表的东方资产保险业务板块,业绩也是遥遥领先。

刚刚过去的2024年,其车险板块收入突破300亿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农险业务已稳居市场前三位。

总之,在东方资产控股的10年间,中华联合财险的总资产和利润稳步增长,累计为股东分红达51.04亿元,为东方资产提供了稳健的投资回报。

相比之下,其他AMC则没有那么幸运。如信达资产持有的幸福人寿早已经易主诚泰财险、退出保险业务;而长城资产持有的长生人寿由于持续亏损,股权挂牌转让三年后仍无人问津。

给“小弟”输血

巨额分红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中华联合财险对其兄弟公司——中华联合人寿的资金需求支持。

在中华联合保险集团并入东方资产后的第三年,中华联合人寿(才正式组建成立,其规模和中华联合财险相差悬殊。时至今日,人寿公司总资产不足中华联合财险的一半,营收不足后者十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小弟”,且一直面临亏损困境。

尤其是在2021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出台后,中华联合人寿的偿付能力问题愈加严峻。

连年亏损引发的净资产缩水,进一步导致公司实际资本的减少,最终带来偿付能力下降。

2022年,中华联合人寿的综合偿付充足率更是跌至123.31%。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低于120%的保险公司将被列为监管重点核查对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华联合人寿此前获得了股东的8亿元增资。此后,不仅其偿付能力问题未缓解,业务亏损也有进一步加剧的势头。

近三年,中华联合人寿的亏损总额达到了13.68亿元,净资产也缩水了70多亿元。

去年,中华联合人寿再次获得股东增资3亿元。由于集团层面其他业务占比较小,几乎可以认为,中华联合人寿近三年两次增资的11亿元,穿透后基本都直接来自于集团“老大哥”中华联合财险的“输血”。

大哥给小弟常年“输血”,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中华联合人寿的经营困境,仍然是个大问号。

一手“发钱”一手发债

慷慨分红并不能说明,中华联合财险自身的经营压力已得到缓解。

相反,近年来中华联合财险的资产端背负着巨大的不良资产包袱。特别是在房地产投资上,多个项目频频踩雷。

融创、世茂、阳光城和泰禾等房地产企业的违约,使得中华联合财险在资产质量方面遭遇严重考验。截至去年,其投资的不良房地产项目仍在暴雷。

目前,中华联合财险已宣告发生违约的房地产投资本金规模仍有46.82亿元之巨,相较其486.12亿的可投资资产,违约规模相当可观。

2023年,中华联合财险综合偿付充足率跌至200%以下,在85家财产险公司中排名倒数。这一数字虽然满足监管要求,但对于一家央企背景的财险公司来说,显得相当尴尬。

为了弥补这一资本缺口,中华联合财险于2024年12月发行了60亿元规模的资本补充债券。这一债务融资虽然为公司带来了所需的资本注入,并且2.47%的票面利率的资金成本也较为低廉,但它也进一步加剧了公司对债务融资的依赖。

一边用自己的现金向股东和“小弟”分红输血,另一边则不得不发债筹钱给自身的业务发展补充资本。

这种背景下的一手“发钱”、一手发债,实属是无奈之举。金妹妹觉得,每一个“家庭顶梁柱”中年男人,想必都能体会。

新股东之变

随着东方资产的股权将被划归中央汇金,看似仅是上上层股东结构的变化,却可能会对中华联合财险的公司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股东的更替,不仅意味着资本的调整,还可能引发公司战略方向的变化。

具体而言,在AMC公司聚焦主业的大监管背景下,东方资产整体并入中央汇金后的进一步安排,也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

从保险板块来讲,中央汇金旗下已经有三家保险公司,分别是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01336.SH)和中汇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而中再旗下的大地保险,同样是以经营车险和农险为主的财产险公司,其资产和营收规模与中华联合财险相当。

未来两家财险公司如何进行差异化定位,势必会受到新股东的深远影响。

此外,中华联合人寿的首任总裁孙玉淳,以及现任总裁肖灿军、副总裁杨亿以及总裁助理张雪芹,均有在新华保险的工作经历。

作为国内总资产规模前十的保险公司,新华保险须补充一张财险牌照,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保险集团。这层关系,也引发了业内更多猜测。

在中央汇金的股东层面,旗下的保险业务是否会进行再重组,或给予中华联合财险怎样的资源支持,业界都在关注之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左手“发钱”右手发债,中华联合财险的平衡之术

背负股东诉求、兄弟公司增资及自身偿付能力挑战等多重压力的中华联合财险,肩头上扛着“全家人”的希望。

文|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2月14日,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资产”)发布公告,财政部持有的其全部股权,将被划归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而在此之前的不到一个月内,作为中华联合保险集团的核心经营主体,中华联合财险刚刚宣布向股东完成分红11.7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这次的分红安排与AMC股权划转的安排有关。东方资产的股权划给汇金后,将通过净资产和分红,按照要求调整账面价值。

对于股东而言,11.71亿元的分红相当可观。而中华联合财险为此几乎“竭尽全力”。

2024年全年,中华联合财险的净利润仅9.44亿元,11.72亿元的分红,则相当于既上交了全年的收益,又将之前攒下的“余粮”也一并分给了股东。

并且,在房地产投资频频踩雷、尚未完成资产处置的情况下,中华联合财险依然为股东送上如此巨额的分红。

背负股东诉求、兄弟公司增资及自身偿付能力挑战等多重压力的中华联合财险,肩头上扛着“全家人”的希望。

相对东方资产超万亿的资产规模,仅有千亿规模的中华联合保险集团,在东方资产体系内,并不是很显眼。

2012年,东方资产参与中华控股的风险处置,斥资78.10亿元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过中华联合保险的控股权,成为中华控股的控股股东。自此,中华联合保险正式纳入东方资产的保险业务版图。

东方资产本身的经营状况不佳成为现实后,营收相对稳定的中华联合保险却日益变成东方资产财务报表上重要的“利润来源”。

2024年前三季度,东方资产实现营业收入787.13亿元,净利润仅18.70亿元。而同期,中华联合财险的净利润就达到了5.75亿元,占到东方资产整体净利润的30%还多。

和其他各家AMC(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相比,中华联合财险所代表的东方资产保险业务板块,业绩也是遥遥领先。

刚刚过去的2024年,其车险板块收入突破300亿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农险业务已稳居市场前三位。

总之,在东方资产控股的10年间,中华联合财险的总资产和利润稳步增长,累计为股东分红达51.04亿元,为东方资产提供了稳健的投资回报。

相比之下,其他AMC则没有那么幸运。如信达资产持有的幸福人寿早已经易主诚泰财险、退出保险业务;而长城资产持有的长生人寿由于持续亏损,股权挂牌转让三年后仍无人问津。

给“小弟”输血

巨额分红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中华联合财险对其兄弟公司——中华联合人寿的资金需求支持。

在中华联合保险集团并入东方资产后的第三年,中华联合人寿(才正式组建成立,其规模和中华联合财险相差悬殊。时至今日,人寿公司总资产不足中华联合财险的一半,营收不足后者十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小弟”,且一直面临亏损困境。

尤其是在2021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出台后,中华联合人寿的偿付能力问题愈加严峻。

连年亏损引发的净资产缩水,进一步导致公司实际资本的减少,最终带来偿付能力下降。

2022年,中华联合人寿的综合偿付充足率更是跌至123.31%。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低于120%的保险公司将被列为监管重点核查对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华联合人寿此前获得了股东的8亿元增资。此后,不仅其偿付能力问题未缓解,业务亏损也有进一步加剧的势头。

近三年,中华联合人寿的亏损总额达到了13.68亿元,净资产也缩水了70多亿元。

去年,中华联合人寿再次获得股东增资3亿元。由于集团层面其他业务占比较小,几乎可以认为,中华联合人寿近三年两次增资的11亿元,穿透后基本都直接来自于集团“老大哥”中华联合财险的“输血”。

大哥给小弟常年“输血”,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中华联合人寿的经营困境,仍然是个大问号。

一手“发钱”一手发债

慷慨分红并不能说明,中华联合财险自身的经营压力已得到缓解。

相反,近年来中华联合财险的资产端背负着巨大的不良资产包袱。特别是在房地产投资上,多个项目频频踩雷。

融创、世茂、阳光城和泰禾等房地产企业的违约,使得中华联合财险在资产质量方面遭遇严重考验。截至去年,其投资的不良房地产项目仍在暴雷。

目前,中华联合财险已宣告发生违约的房地产投资本金规模仍有46.82亿元之巨,相较其486.12亿的可投资资产,违约规模相当可观。

2023年,中华联合财险综合偿付充足率跌至200%以下,在85家财产险公司中排名倒数。这一数字虽然满足监管要求,但对于一家央企背景的财险公司来说,显得相当尴尬。

为了弥补这一资本缺口,中华联合财险于2024年12月发行了60亿元规模的资本补充债券。这一债务融资虽然为公司带来了所需的资本注入,并且2.47%的票面利率的资金成本也较为低廉,但它也进一步加剧了公司对债务融资的依赖。

一边用自己的现金向股东和“小弟”分红输血,另一边则不得不发债筹钱给自身的业务发展补充资本。

这种背景下的一手“发钱”、一手发债,实属是无奈之举。金妹妹觉得,每一个“家庭顶梁柱”中年男人,想必都能体会。

新股东之变

随着东方资产的股权将被划归中央汇金,看似仅是上上层股东结构的变化,却可能会对中华联合财险的公司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股东的更替,不仅意味着资本的调整,还可能引发公司战略方向的变化。

具体而言,在AMC公司聚焦主业的大监管背景下,东方资产整体并入中央汇金后的进一步安排,也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

从保险板块来讲,中央汇金旗下已经有三家保险公司,分别是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01336.SH)和中汇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而中再旗下的大地保险,同样是以经营车险和农险为主的财产险公司,其资产和营收规模与中华联合财险相当。

未来两家财险公司如何进行差异化定位,势必会受到新股东的深远影响。

此外,中华联合人寿的首任总裁孙玉淳,以及现任总裁肖灿军、副总裁杨亿以及总裁助理张雪芹,均有在新华保险的工作经历。

作为国内总资产规模前十的保险公司,新华保险须补充一张财险牌照,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保险集团。这层关系,也引发了业内更多猜测。

在中央汇金的股东层面,旗下的保险业务是否会进行再重组,或给予中华联合财险怎样的资源支持,业界都在关注之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