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 | 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德州临沂如何做示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 | 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德州临沂如何做示范?

从德州与临沂先行合作的成果来看,一个全新的山东值得期待。

文 | 陈明一

2月1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网发布《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可以看出,《方案》旨在通过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山东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方案明确了6项重点任务和21项具体措施,涵盖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共享等多个领域,为山东省未来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根据《方案》,“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已经打破了单一的地缘限制,山东十六地市大多有提及,并各有不同的责任分工。

但不容忽视的是,山东部分城市凭借地理区位对接京津冀或长三角占尽优势,它们也成为山东较早开启与两大区域合作的城市,比如北有德州市,南有临沂市。

图片来源:摄图网

德州利好再添点睛之笔

时间回到去年10月16日,2024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产业合作(德州)大会在德州市天衢新区召开。这是大会连续三年花落德州。

“能够把这么多国内优质企业和专家聚在一起开展交流合作,证明了这座城市的魄力和前瞻性都非常强。”彼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寿如是说。

近年来,德州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七大先进制造业之一,优选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全市“一号产业链”,由市委主要负责人任产业链“链长”。专班盯靠、专人帮包,通过绘制产业发展全景图、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编制出台相关意见和专项发展规划,设立产业基金,给予重点倾斜,德州加码产业招引和培育力度,不断优化产业服务。

事实上,德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起步并不算早,但特色鲜明、发展势头迅猛,尤其占尽“地利”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山东北大门”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的美誉。以2024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产业合作(德州)大会的举办地天衢新区为例,天衢新区是山东擘画的四大省级新区之一,被赋予“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

值得关注的是,兼具“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职责使命,近年来,天衢新区累计引进中国有研、华创融盛、中机寰宇等118个京津冀项目,总投资402亿元,并携手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联动示范区,对接北京朝阳区商务中心区,打造环京产业外溢优选地。

在山东,天衢新区首个加入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联盟,随着全省首个京津冀创新转化中心的成功揭牌,天衢新区已经探索形成了“研发在京津、智造在新区”的协同发展模式。

以2023年数据为例,天衢新区新开工恒宇动力胶管、节能院等京津冀项目16个,到位资金10.47亿元;新引进北京机科国创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恒力电机、联合石油等6家企业与京津冀大院大所开展深度合作;中机寰宇、山东晶创等企业合作共建9个创新平台。全市中期评估京津冀工作列组内第一。

从2013年落户威讯联合半导体为先导,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加快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十多年来,天衢新区从北京引进培植有研等46家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关键材料、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成功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字产业集群,连续两年获得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北方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基地。

如今,天衢新区正锚定把“一号产业链”做强做优做出特色,以三大行动(稳链强基、强芯提质、集群筑峰),推动“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实现同频共振。

而根据《方案》,德州更是多次被提及。诸如,在“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方面,提出“支持天衢新区建设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设立中关村朝阳园飞地园区”;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提出加快以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为代表的平台建设。

不难看出,通过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德州能够借助京津冀地区的资源优势,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技术企业入驻,为天衢新区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举措,将加快德州创新转化平台的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提升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这些利好政策将为德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图片来源:摄图网

跨区域,临沂早已行动

根据《方案》,山东要“共建共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以临沂(上海)为代表的协同创新中心;山东要“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并“支持有条件的市建设京津冀、长三角地区‘菜篮子’和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事实上,临沂蔬菜早已在长三角家喻户晓。对于临沂市的跨区域交流合作,人们最先熟知的还是“三步走”。

早在2020年,临沂提出了乡村振兴“三步走”路径。这一战略旨在通过与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互惠发展,推动临沂市的乡村振兴,具体步骤涵盖——‌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休闲旅游“后花园”,以及‌建设产业转移“大后方”。

从地理区位上看,临沂确实距离长三角更近一步——临沂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有“北接南融”的枢纽平台。

10万临沂人在上海卖菜,“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更是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全国9成的牛蒡、6成的金银花、4成的银杏产自这里,蜜桃、黄瓜等7个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长三角每3个桃就有1个产自临沂……

2022年3月,当上海遭遇疫情的困扰,临沂市各区县迅速驰援,送去了成吨的蔬菜,鲁沪情深,可见一斑。

有着多年与长三角成熟的合作经验,去年,临沂跨区域朋友圈有了新的进展。

去年12月30日,临沂·深圳合作对接项目签约大会在深圳举行,46个项目集中签约。一个是革命老区,一个是经济特区,这次相隔千里的交流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近年来,特别是2024年,临沂与深圳达成了深化两地合作的意愿,临沂市选派干部赴深圳国有企业、商协会、高校院所等开展交流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进一步密切了联系、加深了合作、增进了感情。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临沂是资源大市、农业大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投资空间和基础支撑;临沂又是中国市场名城、物流之都,有“货行天下”的物流优势。

最重要的是,临沂工业基础扎实,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丰富应用场景。

临沂正在实施工业经济“量质齐升、两年万亿”,培植高端装备、绿色木业等八大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商用车等三个战新产业,加快布局氢能、低空经济两个未来产业。

近年来,临沂市高度重视工业发展,聚力实施“先进工业强市”战略,强化“万亿工业”目标引领,有力汇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146.6亿元,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6%,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达到52%,同样位居全省前列。

可以说,如今的临沂发展态势稳健向好,是一座极具活力潜力、充满创业机会的成长型城市,需要继续拓展区域合作,探寻更多的机遇。

从签约的46个项目来看,其包括16个招商引资类项目、20个合作服务类项目和10个人才科创类项目,标志着临沂与深圳合作向着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

事实上,与深圳互动合作,临沂的“朋友圈”已经扩大到整个大湾区,将能够吸引投资和技术聚集,推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快速发展。

随着大湾区的快速发展,临沂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加速自身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作为山东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有助于提升临沂在整个“鲁南经济圈”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到2027年,山东期望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初步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便捷交通物流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纵深推进,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持续完善,一批标志性工程落地实施,跨区域合作取得显著成效。而从德州与临沂先行合作的成果来看,一个全新的山东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 | 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德州临沂如何做示范?

从德州与临沂先行合作的成果来看,一个全新的山东值得期待。

文 | 陈明一

2月1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网发布《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可以看出,《方案》旨在通过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山东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方案明确了6项重点任务和21项具体措施,涵盖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共享等多个领域,为山东省未来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根据《方案》,“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已经打破了单一的地缘限制,山东十六地市大多有提及,并各有不同的责任分工。

但不容忽视的是,山东部分城市凭借地理区位对接京津冀或长三角占尽优势,它们也成为山东较早开启与两大区域合作的城市,比如北有德州市,南有临沂市。

图片来源:摄图网

德州利好再添点睛之笔

时间回到去年10月16日,2024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产业合作(德州)大会在德州市天衢新区召开。这是大会连续三年花落德州。

“能够把这么多国内优质企业和专家聚在一起开展交流合作,证明了这座城市的魄力和前瞻性都非常强。”彼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寿如是说。

近年来,德州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七大先进制造业之一,优选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全市“一号产业链”,由市委主要负责人任产业链“链长”。专班盯靠、专人帮包,通过绘制产业发展全景图、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编制出台相关意见和专项发展规划,设立产业基金,给予重点倾斜,德州加码产业招引和培育力度,不断优化产业服务。

事实上,德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起步并不算早,但特色鲜明、发展势头迅猛,尤其占尽“地利”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山东北大门”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的美誉。以2024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产业合作(德州)大会的举办地天衢新区为例,天衢新区是山东擘画的四大省级新区之一,被赋予“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

值得关注的是,兼具“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职责使命,近年来,天衢新区累计引进中国有研、华创融盛、中机寰宇等118个京津冀项目,总投资402亿元,并携手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联动示范区,对接北京朝阳区商务中心区,打造环京产业外溢优选地。

在山东,天衢新区首个加入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联盟,随着全省首个京津冀创新转化中心的成功揭牌,天衢新区已经探索形成了“研发在京津、智造在新区”的协同发展模式。

以2023年数据为例,天衢新区新开工恒宇动力胶管、节能院等京津冀项目16个,到位资金10.47亿元;新引进北京机科国创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恒力电机、联合石油等6家企业与京津冀大院大所开展深度合作;中机寰宇、山东晶创等企业合作共建9个创新平台。全市中期评估京津冀工作列组内第一。

从2013年落户威讯联合半导体为先导,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加快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十多年来,天衢新区从北京引进培植有研等46家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关键材料、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成功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字产业集群,连续两年获得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北方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基地。

如今,天衢新区正锚定把“一号产业链”做强做优做出特色,以三大行动(稳链强基、强芯提质、集群筑峰),推动“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实现同频共振。

而根据《方案》,德州更是多次被提及。诸如,在“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方面,提出“支持天衢新区建设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设立中关村朝阳园飞地园区”;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提出加快以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为代表的平台建设。

不难看出,通过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德州能够借助京津冀地区的资源优势,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技术企业入驻,为天衢新区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举措,将加快德州创新转化平台的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提升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这些利好政策将为德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图片来源:摄图网

跨区域,临沂早已行动

根据《方案》,山东要“共建共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以临沂(上海)为代表的协同创新中心;山东要“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并“支持有条件的市建设京津冀、长三角地区‘菜篮子’和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事实上,临沂蔬菜早已在长三角家喻户晓。对于临沂市的跨区域交流合作,人们最先熟知的还是“三步走”。

早在2020年,临沂提出了乡村振兴“三步走”路径。这一战略旨在通过与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互惠发展,推动临沂市的乡村振兴,具体步骤涵盖——‌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休闲旅游“后花园”,以及‌建设产业转移“大后方”。

从地理区位上看,临沂确实距离长三角更近一步——临沂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有“北接南融”的枢纽平台。

10万临沂人在上海卖菜,“一天不见鲁Q,吃菜就犯愁”,更是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全国9成的牛蒡、6成的金银花、4成的银杏产自这里,蜜桃、黄瓜等7个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长三角每3个桃就有1个产自临沂……

2022年3月,当上海遭遇疫情的困扰,临沂市各区县迅速驰援,送去了成吨的蔬菜,鲁沪情深,可见一斑。

有着多年与长三角成熟的合作经验,去年,临沂跨区域朋友圈有了新的进展。

去年12月30日,临沂·深圳合作对接项目签约大会在深圳举行,46个项目集中签约。一个是革命老区,一个是经济特区,这次相隔千里的交流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近年来,特别是2024年,临沂与深圳达成了深化两地合作的意愿,临沂市选派干部赴深圳国有企业、商协会、高校院所等开展交流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进一步密切了联系、加深了合作、增进了感情。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临沂是资源大市、农业大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投资空间和基础支撑;临沂又是中国市场名城、物流之都,有“货行天下”的物流优势。

最重要的是,临沂工业基础扎实,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丰富应用场景。

临沂正在实施工业经济“量质齐升、两年万亿”,培植高端装备、绿色木业等八大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商用车等三个战新产业,加快布局氢能、低空经济两个未来产业。

近年来,临沂市高度重视工业发展,聚力实施“先进工业强市”战略,强化“万亿工业”目标引领,有力汇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146.6亿元,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6%,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达到52%,同样位居全省前列。

可以说,如今的临沂发展态势稳健向好,是一座极具活力潜力、充满创业机会的成长型城市,需要继续拓展区域合作,探寻更多的机遇。

从签约的46个项目来看,其包括16个招商引资类项目、20个合作服务类项目和10个人才科创类项目,标志着临沂与深圳合作向着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

事实上,与深圳互动合作,临沂的“朋友圈”已经扩大到整个大湾区,将能够吸引投资和技术聚集,推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快速发展。

随着大湾区的快速发展,临沂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加速自身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作为山东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有助于提升临沂在整个“鲁南经济圈”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到2027年,山东期望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初步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便捷交通物流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纵深推进,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持续完善,一批标志性工程落地实施,跨区域合作取得显著成效。而从德州与临沂先行合作的成果来看,一个全新的山东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