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极洞察
2025年2月19日,京东的一纸公告在外卖行业投下深水炸弹——自3月1日起,逐步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兼职骑手则覆盖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这不仅是京东继快递员之后再次“加码”劳动者权益保障,更让这家以供应链见长的企业,在外卖领域首次戴上“行业破冰者”的桂冠。
当天下午,美团紧随其后,宣布将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而饿了么的沉默,则让外界嗅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这场围绕骑手权益的“军备竞赛”,看似是平台间的福利比拼,实则暗藏更深层的行业逻辑:当外卖市场从野蛮生长步入存量竞争,谁能用“善意”黏住骑手、留住消费者,谁便能在这场万亿市场的博弈中抢占先机。
01 京东打“明牌”:用五险一金撬动行业规则
京东打“明牌”,并非一时兴起。回溯其外卖业务布局,2024年整合即时零售品牌“京东小时达”与“京东到家”推出“京东秒送”,2025年2月正式上线外卖业务并启动“品质堂食商家”招募计划,对5月前入驻的商家全年免佣金。这一套“商家免佣+骑手保障”组合拳,直指美团、饿了么的腹地。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但光鲜数字背后是骑手权益的长期真空。据第三方统计,超七成骑手为“众包”模式,社保覆盖率不足15%。京东的破局,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差异化竞争:通过将骑手纳入传统雇佣关系框架,既回应了公众对劳动者权益的呼声,又为自身外卖业务贴上“责任担当”的标签。
然而,成本压力不容小觑。以京东现有骑手规模估算,五险一金支出或达数亿元。但京东的底气或许在于其“品质外卖”的定位——瞄准中高端消费人群,通过严选商家、免佣政策吸引品牌连锁餐厅入驻,形成“高客单价-高骑手待遇-高品质服务”的正向循环。这种“用服务溢价消化人力成本”的策略,能否在外卖红海中杀出血路,仍是未知数。
02 美团“防御战”:稳定兼职的取舍之道
面对京东的挑战,美团在短短几小时内抛出“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的回应,看似迅速,实则暗藏玄机。根据美团2024年数据,745万有接单收入的骑手中,全年接单超过260天的仅占11%,约81.95万人。这意味着,美团选择优先保障核心运力,而对占多数的“流动骑手”暂不覆盖。
这一策略折射出外卖行业的根本矛盾:骑手的高流动性与社保的刚性成本难以调和。若为所有骑手缴纳社保,以美团2024年295亿元净利润计算,社保支出或吞噬其近半数利润。但若完全跟随京东的“全员保障”模式,美团的规模优势反而可能成为负担。因此,“稳定兼职”的折中方案,既是妥协,也是现实选择——既能稳住核心骑手,又不至于让财报过于难看。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美团的回应暴露了平台经济的“原罪”:过去十年,外卖平台通过“众包模式”将劳动关系模糊化,以轻资产模式实现高速扩张。而今,当“合规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如何重构商业模式、平衡成本与效益,将成为所有玩家必须面对的课题。
03 饿了么的沉默与悬念:跟还是不跟?
截至发文,饿了么还没有回应。在这场博弈中,饿了么的缄默显得尤为微妙。尽管其客服对外表示“要求合作商规范骑士权益”,并推出“蓝骑士关爱计划”提供意外险和抚恤金,但五险一金的缺席仍让骑手心存疑虑。
一位业内人士的坦言颇具代表性:“京东的单量未必够,但美团的单子更稳定。如果饿了么不跟上,可能连现在的兄弟都留不住。”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外卖行业的运力本质上是“零和游戏”——当竞对以社保为筹码争夺骑手,运力流失将直接导致订单履约率下降、用户体验滑坡,最终引发消费者用脚投票。
然而,饿了么的困境或许比美团更甚。背靠阿里的本地生活板块,其战略重心正从外卖向“到店+到家”全场景延伸,资源分配本就捉襟见肘。若仓促跟进社保政策,可能进一步拖累盈利能力。但若不跟,则可能在外卖战场上彻底掉队。这种“两难”背后,实则是平台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的阵痛。
04 行业的“反选时刻”:善意能否重塑商业逻辑?
京东与美团的举动,被更多人视为是外卖骑手的“反选时刻”。但更深层的拷问是:当五险一金从“企业施舍”变为“劳动者权利”,平台经济的商业逻辑是否会被彻底改写?
从短期看,社保成本的压力可能传导至消费者端。有分析师测算,若全行业推行骑手五险一金,外卖客单价或将上涨5%-8%。但长期而言,这一变革可能催生更健康的生态:骑手职业认同感的提升将降低流动性,服务质量的优化则能增强用户黏性,最终形成“劳动者-平台-消费者”的利益共生体。
不过,理想照进现实的路途注定坎坷。一位从业十年的骑手道出心声:“送外卖能送到退休吗?”这句话背后,是数百万劳动者对职业安全感的渴求,也是平台经济必须回答的命题:当资本狂欢落幕,那些曾被算法驱策的“隐形人”,能否真正获得尊严与未来?
写在最后:“品牌向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2025年的初春,外卖行业的这场变革,像极了早春的冰面破裂——既有新生希望的萌动,也有暗流涌动的风险。京东的“破冰”、美团的“防御”、饿了么的“观望”,共同勾勒出一幅平台经济转型的浮世绘。
或许,真正的启示不在于谁率先缴纳社保,而在于这场竞赛揭开了更深刻的时代命题:在效率与公平的天平上,平台经济该如何摆放砝码?当“品牌向善”从口号变为行动,企业能否找到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平衡点?
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位雨中疾驰的骑手身上。他的头盔反光中,映照着一个行业的过去与未来。而这场关于劳动者尊严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