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420万创业者,抢滩“养宠盛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420万创业者,抢滩“养宠盛世”

围猎热爱铲屎的年轻人。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表外表里 陈梓洁

编辑 | 曹宾玲 付晓玲

宠物也要吃年夜饭?放在过去,小舟打死不信,养狗之后,298元一顿的套餐她说买就买。

自从成了铲屎官,她就踏上了为毛孩子剁手的“不归路”,268的生日蛋糕、599的洗护SPA,左一刀右一刀,钱包每月都得掉好几层皮。

而她经常光顾的宠物店,则正好相反:两年时间,店面面积扩大了一倍;老板娘背着LV喜提新座驾,朋友圈从小平层晒到山景别墅九宫格。

看着别人发家致富,眼红的她也谋划着下场分一杯羹:“宠物行当这么挣钱,多我一个怎么了?”

不止是小舟,宠物经济正在成为当下“人人向往”的赛道——随着越来越多不结婚、不生娃的年轻人投身养宠大军,宠物行业俨然具备了“下一个母婴赛道”的潜力。

据高盛数据,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首次超过4岁以下婴幼儿数量,且分化愈演愈烈,到2030年前者数量将达到后者近2倍。

瞄准这一新机遇,大量创业者涌了进来,使尽浑身解数撕开各种口子,争抢一块肥肉。

一、当代年轻人,像养娃一样富养宠物

“虽然摔碎了30万的古董,但猫猫这么可爱,怎么舍得教训它呢?”看着朋友圈里一个客户的另类分享,茉莉瞬间对“熊孩子背后都是熊家长”有了实感。

这不是她第一次对家长溺爱毛孩子感到震惊,成为宠物店主之前,她给自家狗狗喂的是40元/斤的天然粮,各种罐头、零食也全安排,月均500+伙食费的配置,称一句“富养”不为过。

然而,跟宠友一对账,她才知道自己“委屈狗狗吃预制菜”了——袋装狗粮的营养哪里比得上生骨肉配有机蔬果,在她盯着成分表货比三家时,养宠人们已进化到每月豪掷6000元购买鲜食的地步了。

与茉莉类似,养猫的子瑜,也在杀去亚宠展做创业调研时,受到“一万点精神震撼”。

“一件宠物婚纱,用料不到人穿的十分之一,标价却要88888元。”看得咂舌的她,本以为这就是炒个噱头,结果逛一圈再回来,发现人家真的卖出去了。

不止是婚纱,在宠物服饰展台,“狗狗爱马仕”“猫猫洛丽塔”等花式风格琳琅满目,防风隔湿的冲锋衣、抗寒保暖的胸背皮草等功能服也一应俱全,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价格,更是差点恍瞎她的眼睛。

子瑜一开始不能理解,这些“一件千金”的宠物服饰到底是谁在买,但后来参加完一场狗狗线下公园派对后,她悟了。

“里面好几位狗主人,都是单身族或丁克族,他们实际上是用宠物替代了孩子,将爱投射在毛孩子身上。”子瑜明白了,宠物服饰卖的不止是衣服,还有铲屎官的情绪价值。

广州萌时刻宠物摄影负责人加灰,在业内摸爬滚打近10年,他对这一点有更深的感触:“以前,499的套餐,每月能拍几份就算不错了;现在,3700的套餐,还要排着队预约。”

他表示,随着猫狗在人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成为朋友圈“社交货币”之后,他的客户们不再吝啬为专业宠物写真买单。

不仅舍得拍,还越拍越多。从毛孩子两个月大开始,每个重要时刻都要拍照留念,记录它们的成长——每年生日来一套,圣诞、元旦、除夕全家福也不能错过。

有时即使是有娃家庭,人类幼崽都得为毛孩子让位,“有客户原本是带着猫和孩子来拍全家福的,但等安抚好猫猫准备拍摄时,孩子突然闹腾了起来,客户当即表示不拍孩子了,只拍她和猫咪。”加灰现在谈起来仍觉哭笑不得。

如今,他光靠宠物写真就能月入五六万,加上拍宠物广告、卖宠物摄影课的收入,每月大概能有10万元落袋。

但加灰这样的成功,也仅仅是在宠物经济的广阔草原上,撬动了一小块地皮。一份调研显示,有85.2%的养宠人愿意为毛孩子的品质生活买单,宠物玩具、零食、周边定制等生意也在迸发商机。

据机构预测,2028年中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万亿元,宠物相关产业的想象空间,空前热切起来。

正是瞅准了这波风口,刚工作了一年的小雪将全部积蓄,all in了宠物蛋糕创业:近万块报班学习蛋糕制作、一次性付清半年店租、重金购置全新的设备,以最快速度开张。

然而,等门店真正支棱起来,她发现情况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理想。

二、精致是“伪需求”,9块9才是真本色?

消息刚发出去,对话框跳出刺眼的红色感叹号,宣告着小雪被顾客拉黑的事实。

她叹了口气,回看自己敲下的内容:人用级食材、不添加任何科技狠活、每个宠物蛋糕纯手工制作3小时……字里行间,写满了求生欲。

然而,顾客轻轻一句,“巴掌大的蛋糕卖200块,我过生日都不敢这么奢侈”,就推翻了她所有的努力。

开张一个星期以来,小雪只接到了2个订单,还是她每天不辞辛苦地发帖宣传,甚至自掏腰包免费送试吃换来的。堪称惨淡的生意,不免让她陷入深深的怀疑——当初培训班老师说的每天三四单、节假日爆单,不会是在诓她的学费吧?

另一边,从女装转战宠物服装的白白,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

白白借鉴海外经验,自创了一个萌系品牌,衣服摆到宠物集市上,件件漂亮得像从画报里裁下来一样。反观隔壁档口,卖的是从市场批发的20元小裙子、9块9口水巾,基本都是普通平价货。

但半天过去了,别家挤满了挑挑选选的顾客,白白却打了个哑炮。

好不容易有路人在摊前驻足,要么问完价格就摇着头离开,要么直奔成本线以下狠狠砍一刀,她招呼了几十人,最后掏钱买单的屈指可数。

看着少得可怜的成交,她不知何时才能填补大几万的投入,也意识到成功品牌的经验不一定能直接复制:“宠物服饰的前景是可以期待,但目前追求性价比的养宠人还是占大多数。”

事实上,白白流汗又流泪得到的教训,早已写在了行业报告里:数据显示,虽然国内宠物市场正在爆发,但单只宠物年均消费金额仍落后其他养宠大国一大截,且相当一部分预算焊死在了“大米饭”刚需上。

说白了,那些标榜“毛孩子仪式感”的蛋糕零食和小衣服,包含了太多小红书、朋友圈滤镜里的精致泡沫。

兽医出身的周琥认同这一点,他觉得当前不少热门的喂养概念,本质上是非刚需、低痛点、消费频率不稳定的“伪需求”而已,“就像人吃菜干饭就可以活得很好,可商家为了卖高价,包装出了五花八门的概念。”

因此他在转行时,果断切入了宠物寄养赛道,毕竟大城市年轻人是养宠主力军,他们长假出行会留下一大批“留守毛孩子”,催生出庞大的宠物寄养需求。

创业的第一个国庆,周琥几乎没发力宣传,就接到了27份订单,赚了4万多。

“但临时寄养都是节假日扎堆来,淡旺季明显。”周琥很快发现,许多宠物寄养店因为旺季服务能力受限,最终只能在盈亏线上下挣扎。

认清这一点,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潮汐打法”:不扩张门店,节假日短租民宿,哪怕订单暴增10倍也能轻松应对;营销全域投流,无论预算高低先把人“一网打尽”,再按价服务;自创培训体系,临时工可快速上岗。

到了第二年春节,周琥接待的毛孩子猛增至160多只,赚了近30万元。如今,随着口碑发酵,他每年仍有近15%的新增客户。

但周琥的尝试不止于此,在“毛孩子生意”被更多人盯上后,他发现单一业务模式很快要撑不住了。

三、420万创业者,围猎铲屎官?

数据显示,近几年国内宠物相关企业大爆发,截至今年1月已逼近420万家,其中近8成是最近3年才成立的。

嘎嘎的宠物店开业半年来,周围又陆陆续续开了3家宠物店,附近2公里内,竞争对手足足有8家。

“大家卖着雷同的产品,提供着差不多的服务,从开门第一天就开始卷。”这是嘎嘎的玩笑话,却也是当下宠物经济残酷的一面。

她每天热情迎接客人,但对方往往听完报价,嘀咕一句“这么贵”便头也不回地走了。实际自己收费只比同行高30%,服务质量却近乎2倍——坚持用小众且品质上乘的香波,每一道工序都细致入微,别家洗40分钟、她洗一个半小时。

面对愈发艰难的“抢人大战”,她偶尔也会怀疑,创业的决定是否明智。

然而,周琥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再怎么卷,那也是在朝阳行业里卷,万亿规模的市场,你能分到一小块,说不定就丰衣足食了。”

更何况,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尤其在经历了至少两轮创业潮的宠物行业,主粮等刚需品类的大头基本已被瓜分殆尽,留给个体创业者的是“小而美”的生存之道。

在周琥看来,嘎嘎把宠物洗护玩成“轻奢赛道”,看似失去了一大批路人顾客,实则精准锁定了「月薪三万给毛孩子花一万」的氪金家长团,而这些人就是“行走的金矿”。

“靠洗护、寄养挣大钱是不太可能的,但可以用来引流,再通过鲜食、服饰等高利润品类去变现。”他以自己的盈利模型算了一笔账:假设私域群有1000位家长,那么其中50%的人会复购,每人贡献1000元年收入,利润率按最低35%算,年入17.5万。

同样开宠物店的超超,就是这样实现盈利的:疫情初期,店里就他一个员工,每天狂洗十几只狗,感觉身体被掏空,好在货架的商品也因为快递停运而被扫荡一空,当月直接从亏1万翻身到赚2万。

凭着那时积淀下来的顾客,以及海底捞式的周到服务,超超在宠物店厮杀异常激烈的首都圈住了一块自留地,每月利润稳定在3万上下,“在北京算很不错了。”

他以为自己能长久干下去,直到那天,自己好不容易抽出一个晚上,跟朋友聚一起吃顿火锅,菜都点好了,愣是一口没吃,又火急火燎往宠物医院跑。

只因一只狗,在店里洗完澡后发现脸上有伤口,家长认定是店员操作不当。可全程录像证明,狗狗离店时还平安无事。家长却不认账,撒泼、打滚要求赔偿。

若是平时,超超会选择吃下哑巴亏,“家长一个差评,就能让你很多的努力功亏一篑。”他为了保口碑,从不过分追求人效、店效,事事以客户体验为先。

也正是如此,当老板成了一种“活受罪”:每天两眼一睁,就是想着怎么搞钱;好不容易入账了,又被家长讹回去……一年365天无休,挣到的钱还不够弥补日渐憔悴的身体、敏感脆弱的神经。

因此那一天,他突然不愿再忍了,回怼家长:“你去闹吧,反正这个店我也不想开了。”

第二天,超超就开始筹划门店转让的事情,除了脱手心切,也在于他知道,“虽然我干不下去了,外面还有大把人抢着干。”

说来好笑,他开了整整5年的店,赚得最大的一笔竟然是卖店的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420万创业者,抢滩“养宠盛世”

围猎热爱铲屎的年轻人。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表外表里 陈梓洁

编辑 | 曹宾玲 付晓玲

宠物也要吃年夜饭?放在过去,小舟打死不信,养狗之后,298元一顿的套餐她说买就买。

自从成了铲屎官,她就踏上了为毛孩子剁手的“不归路”,268的生日蛋糕、599的洗护SPA,左一刀右一刀,钱包每月都得掉好几层皮。

而她经常光顾的宠物店,则正好相反:两年时间,店面面积扩大了一倍;老板娘背着LV喜提新座驾,朋友圈从小平层晒到山景别墅九宫格。

看着别人发家致富,眼红的她也谋划着下场分一杯羹:“宠物行当这么挣钱,多我一个怎么了?”

不止是小舟,宠物经济正在成为当下“人人向往”的赛道——随着越来越多不结婚、不生娃的年轻人投身养宠大军,宠物行业俨然具备了“下一个母婴赛道”的潜力。

据高盛数据,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首次超过4岁以下婴幼儿数量,且分化愈演愈烈,到2030年前者数量将达到后者近2倍。

瞄准这一新机遇,大量创业者涌了进来,使尽浑身解数撕开各种口子,争抢一块肥肉。

一、当代年轻人,像养娃一样富养宠物

“虽然摔碎了30万的古董,但猫猫这么可爱,怎么舍得教训它呢?”看着朋友圈里一个客户的另类分享,茉莉瞬间对“熊孩子背后都是熊家长”有了实感。

这不是她第一次对家长溺爱毛孩子感到震惊,成为宠物店主之前,她给自家狗狗喂的是40元/斤的天然粮,各种罐头、零食也全安排,月均500+伙食费的配置,称一句“富养”不为过。

然而,跟宠友一对账,她才知道自己“委屈狗狗吃预制菜”了——袋装狗粮的营养哪里比得上生骨肉配有机蔬果,在她盯着成分表货比三家时,养宠人们已进化到每月豪掷6000元购买鲜食的地步了。

与茉莉类似,养猫的子瑜,也在杀去亚宠展做创业调研时,受到“一万点精神震撼”。

“一件宠物婚纱,用料不到人穿的十分之一,标价却要88888元。”看得咂舌的她,本以为这就是炒个噱头,结果逛一圈再回来,发现人家真的卖出去了。

不止是婚纱,在宠物服饰展台,“狗狗爱马仕”“猫猫洛丽塔”等花式风格琳琅满目,防风隔湿的冲锋衣、抗寒保暖的胸背皮草等功能服也一应俱全,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价格,更是差点恍瞎她的眼睛。

子瑜一开始不能理解,这些“一件千金”的宠物服饰到底是谁在买,但后来参加完一场狗狗线下公园派对后,她悟了。

“里面好几位狗主人,都是单身族或丁克族,他们实际上是用宠物替代了孩子,将爱投射在毛孩子身上。”子瑜明白了,宠物服饰卖的不止是衣服,还有铲屎官的情绪价值。

广州萌时刻宠物摄影负责人加灰,在业内摸爬滚打近10年,他对这一点有更深的感触:“以前,499的套餐,每月能拍几份就算不错了;现在,3700的套餐,还要排着队预约。”

他表示,随着猫狗在人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成为朋友圈“社交货币”之后,他的客户们不再吝啬为专业宠物写真买单。

不仅舍得拍,还越拍越多。从毛孩子两个月大开始,每个重要时刻都要拍照留念,记录它们的成长——每年生日来一套,圣诞、元旦、除夕全家福也不能错过。

有时即使是有娃家庭,人类幼崽都得为毛孩子让位,“有客户原本是带着猫和孩子来拍全家福的,但等安抚好猫猫准备拍摄时,孩子突然闹腾了起来,客户当即表示不拍孩子了,只拍她和猫咪。”加灰现在谈起来仍觉哭笑不得。

如今,他光靠宠物写真就能月入五六万,加上拍宠物广告、卖宠物摄影课的收入,每月大概能有10万元落袋。

但加灰这样的成功,也仅仅是在宠物经济的广阔草原上,撬动了一小块地皮。一份调研显示,有85.2%的养宠人愿意为毛孩子的品质生活买单,宠物玩具、零食、周边定制等生意也在迸发商机。

据机构预测,2028年中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万亿元,宠物相关产业的想象空间,空前热切起来。

正是瞅准了这波风口,刚工作了一年的小雪将全部积蓄,all in了宠物蛋糕创业:近万块报班学习蛋糕制作、一次性付清半年店租、重金购置全新的设备,以最快速度开张。

然而,等门店真正支棱起来,她发现情况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理想。

二、精致是“伪需求”,9块9才是真本色?

消息刚发出去,对话框跳出刺眼的红色感叹号,宣告着小雪被顾客拉黑的事实。

她叹了口气,回看自己敲下的内容:人用级食材、不添加任何科技狠活、每个宠物蛋糕纯手工制作3小时……字里行间,写满了求生欲。

然而,顾客轻轻一句,“巴掌大的蛋糕卖200块,我过生日都不敢这么奢侈”,就推翻了她所有的努力。

开张一个星期以来,小雪只接到了2个订单,还是她每天不辞辛苦地发帖宣传,甚至自掏腰包免费送试吃换来的。堪称惨淡的生意,不免让她陷入深深的怀疑——当初培训班老师说的每天三四单、节假日爆单,不会是在诓她的学费吧?

另一边,从女装转战宠物服装的白白,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

白白借鉴海外经验,自创了一个萌系品牌,衣服摆到宠物集市上,件件漂亮得像从画报里裁下来一样。反观隔壁档口,卖的是从市场批发的20元小裙子、9块9口水巾,基本都是普通平价货。

但半天过去了,别家挤满了挑挑选选的顾客,白白却打了个哑炮。

好不容易有路人在摊前驻足,要么问完价格就摇着头离开,要么直奔成本线以下狠狠砍一刀,她招呼了几十人,最后掏钱买单的屈指可数。

看着少得可怜的成交,她不知何时才能填补大几万的投入,也意识到成功品牌的经验不一定能直接复制:“宠物服饰的前景是可以期待,但目前追求性价比的养宠人还是占大多数。”

事实上,白白流汗又流泪得到的教训,早已写在了行业报告里:数据显示,虽然国内宠物市场正在爆发,但单只宠物年均消费金额仍落后其他养宠大国一大截,且相当一部分预算焊死在了“大米饭”刚需上。

说白了,那些标榜“毛孩子仪式感”的蛋糕零食和小衣服,包含了太多小红书、朋友圈滤镜里的精致泡沫。

兽医出身的周琥认同这一点,他觉得当前不少热门的喂养概念,本质上是非刚需、低痛点、消费频率不稳定的“伪需求”而已,“就像人吃菜干饭就可以活得很好,可商家为了卖高价,包装出了五花八门的概念。”

因此他在转行时,果断切入了宠物寄养赛道,毕竟大城市年轻人是养宠主力军,他们长假出行会留下一大批“留守毛孩子”,催生出庞大的宠物寄养需求。

创业的第一个国庆,周琥几乎没发力宣传,就接到了27份订单,赚了4万多。

“但临时寄养都是节假日扎堆来,淡旺季明显。”周琥很快发现,许多宠物寄养店因为旺季服务能力受限,最终只能在盈亏线上下挣扎。

认清这一点,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潮汐打法”:不扩张门店,节假日短租民宿,哪怕订单暴增10倍也能轻松应对;营销全域投流,无论预算高低先把人“一网打尽”,再按价服务;自创培训体系,临时工可快速上岗。

到了第二年春节,周琥接待的毛孩子猛增至160多只,赚了近30万元。如今,随着口碑发酵,他每年仍有近15%的新增客户。

但周琥的尝试不止于此,在“毛孩子生意”被更多人盯上后,他发现单一业务模式很快要撑不住了。

三、420万创业者,围猎铲屎官?

数据显示,近几年国内宠物相关企业大爆发,截至今年1月已逼近420万家,其中近8成是最近3年才成立的。

嘎嘎的宠物店开业半年来,周围又陆陆续续开了3家宠物店,附近2公里内,竞争对手足足有8家。

“大家卖着雷同的产品,提供着差不多的服务,从开门第一天就开始卷。”这是嘎嘎的玩笑话,却也是当下宠物经济残酷的一面。

她每天热情迎接客人,但对方往往听完报价,嘀咕一句“这么贵”便头也不回地走了。实际自己收费只比同行高30%,服务质量却近乎2倍——坚持用小众且品质上乘的香波,每一道工序都细致入微,别家洗40分钟、她洗一个半小时。

面对愈发艰难的“抢人大战”,她偶尔也会怀疑,创业的决定是否明智。

然而,周琥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再怎么卷,那也是在朝阳行业里卷,万亿规模的市场,你能分到一小块,说不定就丰衣足食了。”

更何况,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尤其在经历了至少两轮创业潮的宠物行业,主粮等刚需品类的大头基本已被瓜分殆尽,留给个体创业者的是“小而美”的生存之道。

在周琥看来,嘎嘎把宠物洗护玩成“轻奢赛道”,看似失去了一大批路人顾客,实则精准锁定了「月薪三万给毛孩子花一万」的氪金家长团,而这些人就是“行走的金矿”。

“靠洗护、寄养挣大钱是不太可能的,但可以用来引流,再通过鲜食、服饰等高利润品类去变现。”他以自己的盈利模型算了一笔账:假设私域群有1000位家长,那么其中50%的人会复购,每人贡献1000元年收入,利润率按最低35%算,年入17.5万。

同样开宠物店的超超,就是这样实现盈利的:疫情初期,店里就他一个员工,每天狂洗十几只狗,感觉身体被掏空,好在货架的商品也因为快递停运而被扫荡一空,当月直接从亏1万翻身到赚2万。

凭着那时积淀下来的顾客,以及海底捞式的周到服务,超超在宠物店厮杀异常激烈的首都圈住了一块自留地,每月利润稳定在3万上下,“在北京算很不错了。”

他以为自己能长久干下去,直到那天,自己好不容易抽出一个晚上,跟朋友聚一起吃顿火锅,菜都点好了,愣是一口没吃,又火急火燎往宠物医院跑。

只因一只狗,在店里洗完澡后发现脸上有伤口,家长认定是店员操作不当。可全程录像证明,狗狗离店时还平安无事。家长却不认账,撒泼、打滚要求赔偿。

若是平时,超超会选择吃下哑巴亏,“家长一个差评,就能让你很多的努力功亏一篑。”他为了保口碑,从不过分追求人效、店效,事事以客户体验为先。

也正是如此,当老板成了一种“活受罪”:每天两眼一睁,就是想着怎么搞钱;好不容易入账了,又被家长讹回去……一年365天无休,挣到的钱还不够弥补日渐憔悴的身体、敏感脆弱的神经。

因此那一天,他突然不愿再忍了,回怼家长:“你去闹吧,反正这个店我也不想开了。”

第二天,超超就开始筹划门店转让的事情,除了脱手心切,也在于他知道,“虽然我干不下去了,外面还有大把人抢着干。”

说来好笑,他开了整整5年的店,赚得最大的一笔竟然是卖店的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