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石化联合会:石化产业正面临深度调整阵痛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石化联合会:石化产业正面临深度调整阵痛期

石化联合会作出预判,2025年石化产业效益将明显改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田鹤琪

“石化产业正面临深度调整的阵痛期。”

2月20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下称石化联合会)在北京召开“2024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作出上述表述。

据发布会披露的数据,2024年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28万亿元,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7897.1亿元,同比下降 8.8%;进出口总额9488.1亿美元(约合6.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4%。

这是石化行业连续三年利润下降。2022年,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8%,2023年同比下降20.7%。

从行业结构看,去年主要板块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不同程度分化。油气板块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49万亿元和336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增长12.4%。

化工板块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9.76万亿元和454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和下降6.4%。炼油板块亏损。

傅向升指出,大多数石化企业乃至全行业,都存在“增产增收不增利”现象,主要原因是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当前,石化行业因受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又加上部分产品市场需求不足、产能增速过快、“内卷”式竞争加剧,很多企业反映产品价格降到了近年的低位。

此外,成本和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利润下降的原因之一。

从亏损面和亏损额看,全行业亏损面为23.5%、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19.5%,炼油板块亏损面为35%、亏损企业亏损额更是大幅增加119.6%,化工板块亏损面为23.6%、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4.4%。

去年,全行业管理费用上升0.5%,油气板块管理费用增长4.5%;全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4.85%,化工板块营业收入利润率4.66%,都为历史低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1月17日相关重点专业协会座谈会内容,除了化学矿采选、有机化学品、涂料、染料、现代煤化工这少数几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外,去年基础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合成材料、轮胎等行业利润都为下降,氯碱行业甚至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全行业亏损。

当前,石化行业的突出矛盾是供大于需。

傅向升指出,供给的现状是多年来,中国20多种大宗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产能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新建炼化一体化装置集中建设、集中投产和化工园区的发展,产业集中度、行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产能产量也快速增加,供给能力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当面临国际市场低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时,“内卷”式竞争持续加剧。石化产品价格自2024年以来持续下行,众多企业和全行业效益严重受损。

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石化行业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高端产品短缺的状况长期存在。

例如,一些国内市场急需的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超纯超净试剂、高性能复合材料、高端膜材料以及己二腈等关键单体,长期依赖进口或依靠跨国公司供应,造成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尖端和安全领域,存在受制于人的状况。

“企业正在经历寒冬。对于2025年,很多企业家认为,仍然需要把困难估计的更充分一点,仍然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傅向升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石化产业必须进行深度调整。

傅向升表示,一方面,既要规范市场秩序与行业自律,标准先行,依靠产业政策和科学先进的标准,让达不到能效标准、排放标准的装置和产能关停并转,在公平竞争和充分竞争中,淘汰竞争力不强的落后产能。

“当前有些企业和企业家已经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重新‘洗牌’,对正在创新图强、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提升竞争力的企业将是机遇,而对于还在拼资源、拼投资、拼规模的企业也许是惨烈的,这也是深度调整过程中必将经历的阵痛。”

同时,还应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的同时,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供给侧通过创新加快产品的高端化、差异化,需求侧则通过创新持续拓展新的市场需求。

尽管石化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石化联合会仍作出预判,2025年石化产业效益将明显改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 《世界经济展望》对 2025年全球经济的增速预测比之前的预测值调高了0.1个百分点。美国化学理事会预计,2025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将增长 3.1%,美国化学品产量将在前两年连续下降的情况下实现 1.9%的增长。

石化联合会认为,伴随国际石化产能的调整和国内“两新”“两重”政策的加力扩围、行业结构优化和稳增长方案的实施以及下游房地产的止跌回暖,国内石化产业将回升向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石化联合会:石化产业正面临深度调整阵痛期

石化联合会作出预判,2025年石化产业效益将明显改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田鹤琪

“石化产业正面临深度调整的阵痛期。”

2月20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下称石化联合会)在北京召开“2024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作出上述表述。

据发布会披露的数据,2024年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28万亿元,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7897.1亿元,同比下降 8.8%;进出口总额9488.1亿美元(约合6.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4%。

这是石化行业连续三年利润下降。2022年,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8%,2023年同比下降20.7%。

从行业结构看,去年主要板块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不同程度分化。油气板块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49万亿元和336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增长12.4%。

化工板块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9.76万亿元和454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和下降6.4%。炼油板块亏损。

傅向升指出,大多数石化企业乃至全行业,都存在“增产增收不增利”现象,主要原因是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当前,石化行业因受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又加上部分产品市场需求不足、产能增速过快、“内卷”式竞争加剧,很多企业反映产品价格降到了近年的低位。

此外,成本和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利润下降的原因之一。

从亏损面和亏损额看,全行业亏损面为23.5%、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19.5%,炼油板块亏损面为35%、亏损企业亏损额更是大幅增加119.6%,化工板块亏损面为23.6%、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4.4%。

去年,全行业管理费用上升0.5%,油气板块管理费用增长4.5%;全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4.85%,化工板块营业收入利润率4.66%,都为历史低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1月17日相关重点专业协会座谈会内容,除了化学矿采选、有机化学品、涂料、染料、现代煤化工这少数几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外,去年基础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合成材料、轮胎等行业利润都为下降,氯碱行业甚至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全行业亏损。

当前,石化行业的突出矛盾是供大于需。

傅向升指出,供给的现状是多年来,中国20多种大宗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产能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新建炼化一体化装置集中建设、集中投产和化工园区的发展,产业集中度、行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产能产量也快速增加,供给能力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当面临国际市场低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时,“内卷”式竞争持续加剧。石化产品价格自2024年以来持续下行,众多企业和全行业效益严重受损。

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石化行业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高端产品短缺的状况长期存在。

例如,一些国内市场急需的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超纯超净试剂、高性能复合材料、高端膜材料以及己二腈等关键单体,长期依赖进口或依靠跨国公司供应,造成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尖端和安全领域,存在受制于人的状况。

“企业正在经历寒冬。对于2025年,很多企业家认为,仍然需要把困难估计的更充分一点,仍然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傅向升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石化产业必须进行深度调整。

傅向升表示,一方面,既要规范市场秩序与行业自律,标准先行,依靠产业政策和科学先进的标准,让达不到能效标准、排放标准的装置和产能关停并转,在公平竞争和充分竞争中,淘汰竞争力不强的落后产能。

“当前有些企业和企业家已经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重新‘洗牌’,对正在创新图强、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提升竞争力的企业将是机遇,而对于还在拼资源、拼投资、拼规模的企业也许是惨烈的,这也是深度调整过程中必将经历的阵痛。”

同时,还应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的同时,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供给侧通过创新加快产品的高端化、差异化,需求侧则通过创新持续拓展新的市场需求。

尽管石化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石化联合会仍作出预判,2025年石化产业效益将明显改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 《世界经济展望》对 2025年全球经济的增速预测比之前的预测值调高了0.1个百分点。美国化学理事会预计,2025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将增长 3.1%,美国化学品产量将在前两年连续下降的情况下实现 1.9%的增长。

石化联合会认为,伴随国际石化产能的调整和国内“两新”“两重”政策的加力扩围、行业结构优化和稳增长方案的实施以及下游房地产的止跌回暖,国内石化产业将回升向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