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娱乐硬糖 魏妮卡
编辑 | 李春晖
随着海南岛录制路透曝光,《乘风2025》的参赛名单尘埃落定。而网友直呼上当,实际名单与网传名单何止相去甚远,简直毫不相干。
曾经乘风破浪的“浪姐”,这两年一直被戏称为“小咖秀”。而今年可能是名副其实的“小咖秀”了。往年名单里,就几个不认识的。现在名单里,就几个认识的。
今年“浪姐”最大的咖仅叶童老师一个。更可怕的是,演员占了一大半。看来“影视寒冬”不仅没过去,还寒成陈年老寒腿了。
细扒之下,正儿八经有才艺的姐姐没几个。能唱的有两个,能跳的就三个,其他姐姐好像什么都会点儿,但又好像什么都不会。近三年比较吸睛的外国姐姐组,这季也只找来两个,一个是网红卡琳娜,一个泰国演员noon。
之前网传的“拟邀”“签约”名单有多豪华,现在网友的心情就有多复杂。这种心情就像你明知道对方是渣男,但因为他编织的谎言精准契合你的期望,还是选择再次相信。然后又一次期望落空。虽然想破口大骂渣男,但又自知理亏,谁叫咱太爱幻想!
每次“浪姐”豪华名单一来,便止不住地脑补一出大戏。比如叶童与赵雅芝cp同台表演、“作精”许晴重出江湖、港星女神周慧敏与王祖贤上演回忆杀、志玲姐姐与Angelababy同台比美、小品女王蔡明与宋丹丹齐上阵……
在“浪姐”阵容一届不如一届的情况下,如今其最受关注的阶段莫过于“网传到路透”阶段。仿佛一个奖项,从猜测提名到揭晓大奖名单是最激动人心、也最有参与感的时刻。而一旦名单尘埃落定,观众瞬间失去对其的好奇心,正片倒是可看可不看了。
不独“浪姐”,从剧集到综艺,今天太多长内容只有在“路透”时最诱人。简直像看言情小说,一旦主人公确定关系,反而索然无味了。正片播放,就是那消杀幻想的婚礼奏鸣曲。流行了几年的“路透”营销,大概也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
“红”在揭晓名单前
“遛粉”是内娱的老手艺了。节目组、剧组为了博得市场关注,会暗地放出一些烟雾弹、假消息,把市面上有人气的明星“溜”个遍。一方面是为了炒作话题、蹭明星热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测试市场对不同人选的反应。
浪姐系列节目也是深谙“遛粉”的流量密码。从2020年的第一季“浪姐”开始,正式官宣前网络就会流出各种版本的豪华名单。但凡网友提名过的,都会分批次出现在大名单里。主打一个敢想,一个敢编。
但第一季“浪姐”的网传豪华名单兑现率还是很高的,这也是节目后续播出能够延续热度的关键。当然,兑现率高主要得益于一个天时因素——疫情期间待业在家的艺人很多。第一季邀来了网友提名的四大话题人物:宁静、张雨绮、伊能静、黄圣依,完全不愁没热度。
其后几季“浪姐”,一些大咖每次都会出现在网传名单里,但每次都没来。“浪姐”网传名单的兑现率,一季比一季差。
从选人角度来看,其实硬糖君也能理解。毕竟“浪姐”都办到第六季了,已经请过160多位艺人。市面上能请的大咖都请了,每届都“溜”的大咖一定是没有意愿来的。加上这两年演出市场火爆,很多歌手赚钱都来不及,哪儿有功夫上“浪姐”。
现在能来“浪姐”的,基本是没戏演的糊糊演员,盼着通过浪姐升咖后有戏拍。比如嘉行始终捧不红的“二姐”祝绪丹,从女主一路混到女配的“爱豆演员”吴宣仪,古装扮相被嘲出圈的宋妍霏,《东宫》之后再无出圈作品的彭小苒,困在“恶毒女配”里的何泓姗,已经快查无此人的蒋梦婕……
而路人观众看到她们参赛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啊,原来她们都三十多岁了?”第二反应是——“为什么不去隔壁的演员综艺?”
总归来说,浪姐不可避免要走向“小咖秀”,除了人选原因,也有预算原因。第五季浪姐的云合有效播放,相比第四季下降了约1.4亿。如今整体综艺市场招商也不景气,合理推论,今年浪姐的招商也不会太乐观,预算也就不够“劝动”大咖来辛苦比赛。
而且,录制浪姐需要艺人付出更多时间,但带给艺人的商业回报却在大打折扣。浪姐第五季播出期间,仅有四位艺人拿到有title的商务。
诚然,任何长寿节目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网友也集思广益贡献了浪姐的改革方向。比如做前几季浪姐的“回锅肉专场”、做国际版浪姐吸纳更多海外姐姐。这两个方向,听着倒确实比“小咖秀”吸睛。
为何节目播了,反而没兴致了?
浪姐系列最初被网友民间提案的时候,其核心看点是“兴风作浪的姐姐”。群众想看的是一群有咖位的明星,如何在极端的环境里社交、生活、排练,最终呈现出一个不拉垮舞台。
第一季浪姐不仅满足了群众以上的期待,而且在舞台表现上还超出了群众预期。这一切都得益于当时疫情期间事业停摆的姐姐们,像似憋了一股气要展示“自己还未老”“正值当打之年”的精神面貌。
“首季”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因素,可遇不可求。资深追选秀的观众,应该明白舞台其实只是节目的附属品。这类唱跳舞台,新鲜劲儿一过,很难再推陈出新吸引路人观众的眼球。留下来的核心观众,爱看的就是真人秀部分。
但随着季数的增加,真人秀便很容易失“真”。每个参赛者都拿着剧本,试图复制先前成功的人设上位,节目的走向都像是定制好的自动化流程。比如,镜头多的“皇族”浪姐都爱拽姐人设,包括但不止于浪1的万茜、浪3的于文文、浪5的戚薇;浪1里伊能静、黄圣依的作精人设,其后也大有追随者,随便数数就有浪2的陈小纭、浪3的赵樱子、浪4的陈冰。
剧本痕迹越来越重,捧人效果自然也越来越差。后面几季有些“姐姐”不仅没吃到人设红利,口碑还遭反噬。最近,戚薇与老公李承铉官宣了芒果新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2025》,被网友锐评为“最不期待的夫妻”。
直到浪3、浪4这两届,之所以还维持了高播放量,是因为杀出了没拿剧本的黑马。浪3的王心凌虽然拥有回忆杀高光片段,但她在节目前期的镜头并不多,也没有清晰的人设定位。她的讨论度是通过短视频话题发酵而来的,从而反哺了整个节目的关注度。
浪4的美依礼芽也是如此。语言不通的外国人前期有效镜头甚少,后来因为二次元倾巢出动打榜网络投票,美依礼芽才靠人气断层第一博得了路人关注。
但到了浪5,既没有回忆杀歌手,也没有出圈的外国姐姐,还遭遇了三轮退赛风波。而且随着《歌手》重启与爆红,对于有实力的歌手来说,上“浪姐”自然不如做本职“歌手”好。
从今年浪姐的大名单来看,浪6和浪5的状况有点类似。仅有的大咖如果综艺感不强、不争不抢的话,其他“糊糊”浪姐大概有机会靠炒CP上位——话说李艺彤都来了,黄婷婷为什么不来!糊咖有什么重要的戏可拍,复兴“卡黄”CP才是头等大事。
影综深陷“路透即巅峰”怪圈
从前的选秀是“出道即巅峰”,现在的选秀是“路透即巅峰”。不止浪姐系列,海外重启的内娱选秀也难逃此命。
腾讯视频国际版的《创造营亚洲》、爱奇艺国际版的《星光闪耀的少年》、优酷国际版的《亚洲超星团》,都是在路透阶段还有一些网络讨论度。熟脸选手与生脸新人的资料都被挖出来,收获了群众的激情点评。
可奇怪的是,一到节目正式播出了,反而没什么人讨论了。以往选秀最受关注的便是C位人选,现在“中C鏖战各国群雄”的新闻传到国内也激不起半点水花。可能因为投票的参与感少了,观众下意识认为海外选秀都是“资本全自动的捧人流程”。
剧集“路透”也存在同样问题。如今几乎所有剧集都在做路透营销,通过粉丝、站姐、官方流出的拍摄片段,观众已经能够脑补一出大戏。业务能力出色的up主,甚至还能剪出氛围感超绝的小短剧。
看了不同的up主剪出的小短剧,观众对剧集建立起了各自不同的期待。等剧真播出的时候,便很难满足已经过于具体的观众期待。有的观众甚至认为导演剪得不如up主,有种二次元人物走进现实世界一秒破功的感觉。
而且路透营销距离正式播出的时间通常比较长,对注意力超分散的互联网用户来说,很难通过路透对一部剧保持几个月的“长情”。如果一部剧拍摄距离播出的时间太长,观众的期待值早就所剩无几。
总归来说,路透贩卖的是一种对新内容的想象,观众也确有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碎片化的路透更能勾起观众的想象力,这是格式塔心理决定的。“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意为“整体”“完形”。我们的大脑总是用整体形式感知事物,这是因为人类对于任何视觉图像的认知,都是一种经过知觉系统组织后的形态与轮廓。
明明是一张张独立的走马灯图片,当你把它连起来翻看的时候,人的意识会让自己产生错觉,以为是图片在动。电影剪辑正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而现在,碎片化的路透片段+我们已有的观剧经验,已能感知到一部自我满足的好戏,又何劳正片的累赘。
路透是把双刃剑,如果能提前给观众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想象,等到播出时又兑现这样一种期待,便能轻而易举俘获首批观众。但如果兑现不了,自然会遭到口碑反噬。
照硬糖君说,在这个视频、图片素材过度泛滥的年代,还是物以稀为贵,看人家《热辣滚烫》憋得多好。保守释出物料,或许更能把控宣传节奏。现在观众实在不缺被过度抬高的“期待”,不如给我们保留几分“悬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