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老师、AI、哪吒——从《评的当代启示:平教运动与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谈开去

本文以《晏阳初》一书为引,探讨了乡土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教育和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讨论了人工智能(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认为AI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最后,通过电影《哪吒》的比喻,表达了当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自信发声、勇于创新的精神。作者刘子一通过个人经历和对乡土情感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和乡村振兴的希望。

2025的春节刚过,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沉浸于乡土中国浓浓的年味之中。

2025的春运,40天里,出行人次直逼100亿人次。意味着平均每个中国人出行6次以上。而这些出行,绝大多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乡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土之上的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关涉到国本与兴衰的问题。

去年一部记传体作品《晏阳初》获得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这部作品是四川巴中籍作家苗勇的心血。晏阳初也是巴中人,是一辈子关注乡土中国的平民教育家。我高中的语文老师,现在的巴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刘华山先生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评苗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当代启示: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文章通过网络以及朋友圈迅速引起了一波关于巴中关于晏阳初的热潮。

我也是一个巴中人,我觉得我应该写一点什么。于是我就信笔写了以下这些文字。

乡土:何以中国的解锁密码

何以中国?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读懂每一片乡土,读懂中国人的乡土情怀,读懂了这些,你就读懂了中国人的坚韧,中国人的无畏,中国人的永恒。

关于乡土,关于何以中国,我不想说得太多。我最直观的感受,当年我最想逃离的地方,现在成了我魂牵梦萦隔三差五就想回去一次的精神家园。那片乡土,虽然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越来越荒芜的田园,但是,脏臭乱穷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也早已不是“回去走一天,出门靠脚杆”,每到春节,村里的道路就会堵车,家家都有汽车停在门口。

走得再远,都要回到乡土。每个中国人其实都应该深有体会。今天中国的乡土,确实存在着不少人去屋空,老人衰草相伴的景象。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乡土之上的人们早已不是只能依靠土地生存的愚昧者,他们各怀绝技,走南闯北。今天的中国,也处处能容身,处处可逐梦。更多的乡土家园正在成为绿水青山中的金山银山,现代化农机、无人机、数字技术正在赋能新农村、大农业、全面振兴。

乡土中国的这些变化,晏阳初没有看到,但他一定曾经设想并相信今天模样。

老师:乡土中国的精神引领

乡土中国能够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其功在于教育,教育之功在于老师。我写下这个小标题其实是很小心的,我反复考较,我觉得应该可以立得住。

晏阳初是一个教育家,他的平民运动就是从教农民识字开始。这个真的很重要。中国乡土之上,人们或许没有文化,但是对于文字与识文断字的人,从来保持着足够的尊重。我记得自从我上初中,开始能够自己阅读报纸和杂志,能够给家里和邻居写对联,那时起,父母就再也没有打过我,甚至基本没有很重地骂过我。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只要是有字的东西,父母都会先问下我有没有用。这是我对读书有用的最直观的感受。

晏阳初是老师,写《晏阳初》的苗勇也是老师出身,而写《评苗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当代启示: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的刘华山,同样是老师。他们三个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巴中农民。他们都出身于巴中那片最朴实的乡土。作为农民,他们都对乡土的嬗动有着血肉相连的痛楚映射,作为老师,他们都有着深植血脉的家国情怀与担当,他们都想以一己之力,为自己的乡土,为自己的家国贡献一点什么。他们都做了,或许只是微末之功,但是,哪怕只福泽一地,惠及一人,触动一点,就足够了。   

我得以刘华山先生举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巴中鼎山中学教书时,班里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来自于农村,当时的中国农村普遍贫穷,而绝大多数家庭都很贫困。当年他正青春,意气风发。他常常以救世主的姿态教育着我们:读书是你们唯一能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也以救世主的悲悯把吃不上饭的同学带到家里,给没有车费和住宿费参加高考的同学拿现金,陪伴一名很有文学天赋的孩子一起留级重教高二,帮助毕业回母校实习的同学安排住宿……他说,他的目的很简单,能帮一个是一个。

那个时代,正是像刘华山一样的很多老师——他们中间不少人扎根农村,一生无怨无恨——抱着能帮一个是一个、送出来一个是一个的执念,让乡土中国之上的很多人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再后来,慢慢发展进步的中国有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硬杠子,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

我相信,作家苗勇当年当老师时也同样如此,否则,他不能与百年之前的晏阳初心意相通,不能与晏阳初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不能写出这样厚重的作品。

我庆幸,我遇到了不少像刘华山先生一样的好老师,比如苟宗坤、白新、李雨生、王仕义、赵德馨、冯仕跃……乡土中国有幸,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晏阳初、毛泽东这样的好老师,而新的时代,正在涌现张桂梅这样的好老师。他们都引领着乡土中国一路向前。

AI:古老中国的力量加持

如果能与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来一次时空穿越并对话,我最想问他的是:AI大行其道的今天,教育还有意义吗,老师会失业吗?

AI带来的恐慌是全面的的,很多人都在惊呼,在惶惑,在忧虑甚至忧惧。

说实话,我在读到刘华山老师的这篇《评苗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当代启示: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时,我第一反应是:这篇文章是老师亲自写的吗?因为我知道,我的老师当年就曾经说他是述而不作,讲课没问题,很受学生欢迎,但他生性闲散,一般不动笔写东西。从文风看,确实又是他的手笔。于是我就与他进行了对话。他实言相告,他虽然已经退休,但学无止境,他在向AI学习。他下指令,让AI从各个维度给出了答案,然后他再结合他的理念与思想,对AI给出的东西进行综合处理,经过多次修改,才形成了这篇他自己觉得还差强人意的文学评论。我问他,如果让他打分,AI在这篇文章中占多少分。他想了一下说,可能15分左右吧。毕竟AI提供了更严谨的结构、更开阔的思路、更多维的解读。我又问他,如何看待AI,他说,的确是我们的好帮手,但是如果说AI能或者会取代我们人,是杞人忧天。

孔子会是否也会如此回答这个问题,我不知道。

老师同时告诉我说,他这次还向小儿子学习了。他的小儿子正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这次回来,带着人大同学做“千村百巷”田野调查的项目,调查的正好也是乡土中国关于乡村振兴中的“道德银行”建设问题,选点就在南江县小田村、石羊村等。是小儿子教他学会了Deepseek这个AI工具,小儿子还在假期中通过视频连线实现了支教,辅导了巴州区梁永镇初级中学几位学生优化物理学习方法。他说,惶论AI,就视频连线这种远程学习都是他从事教育的时代所不敢想像的,但AI与一切数智都是工具,都是在加持古老中国一路向前向新,加持古老中国的年轻人在逐梦路上更高更快更强,加持古老中国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而我更想说的,不管AI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人还是核心,学不能停,永无止境。每个人或许先天不一,后天也殊异,但正是这种不一样,每个人才是最有个性的AI,每个人都是最独特的Deepseek。

哪吒:当代中国的时代表达

晏阳初的时代,中国是什么?是东方丛林里的病狮子?是任人宰割的唐僧肉?是西方人眼中的土拨鼠?

中国现当代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哪吒的逆天改命史。

这个春节,电影《哪吒》票房过百亿,震惊全球,背后有合乎人性的底层叙事逻辑表达的成功,更有同步于家国命运的宏大叙事的深刻隐含。我这样说并非穿凿附会,而导演也许并非刻意而为,但事实就是如此。

当代中国,是时候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哪吒》用视听语言完成了一次当代中国的宏大叙事与底层呐喊。

事实上,在以世界规则制定者与秩序守护者自居的利益集团眼中,中国就是个哪吒,是魔童。从晏阳初的时代开始,就不断地在“惹事”,不断地在“闹海”,驱除鞑虏、赶走侵略者、推翻反动政权、抗击来犯之敌、发展国之重器、打击背信弃义之徒、勇于向霸权说不、倡议命运共同……这哪吒越来越得普罗大众之心,越来越受热爱和平之人的喜爱。

中国,进入哪吒的时代,人人都是哪吒,人人都有梦想与舞台,人人都可以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今天的中国,是人民的中国,是“每个人都是追梦人”之中国,是“幸福都是创造出来的”之中国。

这,足以告慰晏阳初一样的心怀乡土中国的先人们。

(作者:刘子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乡土、老师、AI、哪吒——从《评的当代启示:平教运动与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谈开去

本文以《晏阳初》一书为引,探讨了乡土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教育和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讨论了人工智能(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认为AI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最后,通过电影《哪吒》的比喻,表达了当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自信发声、勇于创新的精神。作者刘子一通过个人经历和对乡土情感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和乡村振兴的希望。

2025的春节刚过,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沉浸于乡土中国浓浓的年味之中。

2025的春运,40天里,出行人次直逼100亿人次。意味着平均每个中国人出行6次以上。而这些出行,绝大多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乡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土之上的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关涉到国本与兴衰的问题。

去年一部记传体作品《晏阳初》获得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这部作品是四川巴中籍作家苗勇的心血。晏阳初也是巴中人,是一辈子关注乡土中国的平民教育家。我高中的语文老师,现在的巴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刘华山先生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评苗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当代启示: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文章通过网络以及朋友圈迅速引起了一波关于巴中关于晏阳初的热潮。

我也是一个巴中人,我觉得我应该写一点什么。于是我就信笔写了以下这些文字。

乡土:何以中国的解锁密码

何以中国?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读懂每一片乡土,读懂中国人的乡土情怀,读懂了这些,你就读懂了中国人的坚韧,中国人的无畏,中国人的永恒。

关于乡土,关于何以中国,我不想说得太多。我最直观的感受,当年我最想逃离的地方,现在成了我魂牵梦萦隔三差五就想回去一次的精神家园。那片乡土,虽然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越来越荒芜的田园,但是,脏臭乱穷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也早已不是“回去走一天,出门靠脚杆”,每到春节,村里的道路就会堵车,家家都有汽车停在门口。

走得再远,都要回到乡土。每个中国人其实都应该深有体会。今天中国的乡土,确实存在着不少人去屋空,老人衰草相伴的景象。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乡土之上的人们早已不是只能依靠土地生存的愚昧者,他们各怀绝技,走南闯北。今天的中国,也处处能容身,处处可逐梦。更多的乡土家园正在成为绿水青山中的金山银山,现代化农机、无人机、数字技术正在赋能新农村、大农业、全面振兴。

乡土中国的这些变化,晏阳初没有看到,但他一定曾经设想并相信今天模样。

老师:乡土中国的精神引领

乡土中国能够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其功在于教育,教育之功在于老师。我写下这个小标题其实是很小心的,我反复考较,我觉得应该可以立得住。

晏阳初是一个教育家,他的平民运动就是从教农民识字开始。这个真的很重要。中国乡土之上,人们或许没有文化,但是对于文字与识文断字的人,从来保持着足够的尊重。我记得自从我上初中,开始能够自己阅读报纸和杂志,能够给家里和邻居写对联,那时起,父母就再也没有打过我,甚至基本没有很重地骂过我。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只要是有字的东西,父母都会先问下我有没有用。这是我对读书有用的最直观的感受。

晏阳初是老师,写《晏阳初》的苗勇也是老师出身,而写《评苗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当代启示: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的刘华山,同样是老师。他们三个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巴中农民。他们都出身于巴中那片最朴实的乡土。作为农民,他们都对乡土的嬗动有着血肉相连的痛楚映射,作为老师,他们都有着深植血脉的家国情怀与担当,他们都想以一己之力,为自己的乡土,为自己的家国贡献一点什么。他们都做了,或许只是微末之功,但是,哪怕只福泽一地,惠及一人,触动一点,就足够了。   

我得以刘华山先生举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巴中鼎山中学教书时,班里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来自于农村,当时的中国农村普遍贫穷,而绝大多数家庭都很贫困。当年他正青春,意气风发。他常常以救世主的姿态教育着我们:读书是你们唯一能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也以救世主的悲悯把吃不上饭的同学带到家里,给没有车费和住宿费参加高考的同学拿现金,陪伴一名很有文学天赋的孩子一起留级重教高二,帮助毕业回母校实习的同学安排住宿……他说,他的目的很简单,能帮一个是一个。

那个时代,正是像刘华山一样的很多老师——他们中间不少人扎根农村,一生无怨无恨——抱着能帮一个是一个、送出来一个是一个的执念,让乡土中国之上的很多人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再后来,慢慢发展进步的中国有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硬杠子,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

我相信,作家苗勇当年当老师时也同样如此,否则,他不能与百年之前的晏阳初心意相通,不能与晏阳初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不能写出这样厚重的作品。

我庆幸,我遇到了不少像刘华山先生一样的好老师,比如苟宗坤、白新、李雨生、王仕义、赵德馨、冯仕跃……乡土中国有幸,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晏阳初、毛泽东这样的好老师,而新的时代,正在涌现张桂梅这样的好老师。他们都引领着乡土中国一路向前。

AI:古老中国的力量加持

如果能与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来一次时空穿越并对话,我最想问他的是:AI大行其道的今天,教育还有意义吗,老师会失业吗?

AI带来的恐慌是全面的的,很多人都在惊呼,在惶惑,在忧虑甚至忧惧。

说实话,我在读到刘华山老师的这篇《评苗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当代启示: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时,我第一反应是:这篇文章是老师亲自写的吗?因为我知道,我的老师当年就曾经说他是述而不作,讲课没问题,很受学生欢迎,但他生性闲散,一般不动笔写东西。从文风看,确实又是他的手笔。于是我就与他进行了对话。他实言相告,他虽然已经退休,但学无止境,他在向AI学习。他下指令,让AI从各个维度给出了答案,然后他再结合他的理念与思想,对AI给出的东西进行综合处理,经过多次修改,才形成了这篇他自己觉得还差强人意的文学评论。我问他,如果让他打分,AI在这篇文章中占多少分。他想了一下说,可能15分左右吧。毕竟AI提供了更严谨的结构、更开阔的思路、更多维的解读。我又问他,如何看待AI,他说,的确是我们的好帮手,但是如果说AI能或者会取代我们人,是杞人忧天。

孔子会是否也会如此回答这个问题,我不知道。

老师同时告诉我说,他这次还向小儿子学习了。他的小儿子正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这次回来,带着人大同学做“千村百巷”田野调查的项目,调查的正好也是乡土中国关于乡村振兴中的“道德银行”建设问题,选点就在南江县小田村、石羊村等。是小儿子教他学会了Deepseek这个AI工具,小儿子还在假期中通过视频连线实现了支教,辅导了巴州区梁永镇初级中学几位学生优化物理学习方法。他说,惶论AI,就视频连线这种远程学习都是他从事教育的时代所不敢想像的,但AI与一切数智都是工具,都是在加持古老中国一路向前向新,加持古老中国的年轻人在逐梦路上更高更快更强,加持古老中国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而我更想说的,不管AI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人还是核心,学不能停,永无止境。每个人或许先天不一,后天也殊异,但正是这种不一样,每个人才是最有个性的AI,每个人都是最独特的Deepseek。

哪吒:当代中国的时代表达

晏阳初的时代,中国是什么?是东方丛林里的病狮子?是任人宰割的唐僧肉?是西方人眼中的土拨鼠?

中国现当代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哪吒的逆天改命史。

这个春节,电影《哪吒》票房过百亿,震惊全球,背后有合乎人性的底层叙事逻辑表达的成功,更有同步于家国命运的宏大叙事的深刻隐含。我这样说并非穿凿附会,而导演也许并非刻意而为,但事实就是如此。

当代中国,是时候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哪吒》用视听语言完成了一次当代中国的宏大叙事与底层呐喊。

事实上,在以世界规则制定者与秩序守护者自居的利益集团眼中,中国就是个哪吒,是魔童。从晏阳初的时代开始,就不断地在“惹事”,不断地在“闹海”,驱除鞑虏、赶走侵略者、推翻反动政权、抗击来犯之敌、发展国之重器、打击背信弃义之徒、勇于向霸权说不、倡议命运共同……这哪吒越来越得普罗大众之心,越来越受热爱和平之人的喜爱。

中国,进入哪吒的时代,人人都是哪吒,人人都有梦想与舞台,人人都可以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今天的中国,是人民的中国,是“每个人都是追梦人”之中国,是“幸福都是创造出来的”之中国。

这,足以告慰晏阳初一样的心怀乡土中国的先人们。

(作者:刘子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