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嬢!你的快递又到了哦~”“来了来了!他们这次发货还有点快!”
听到快递员的呼唤,王安珍连忙放下手上的活计,熟练地拆开快递盒,在精心包裹的塑料薄膜里,竟只是一捆麦秆。几十年前,这样的麦秆在王安珍家院子里能堆成小山。

“快递”回来的传承
草编变身生活艺术品
曾几何时,柏合街道的田间地头麦浪翻滚,割下的秸秆成为了乡亲们的致富原材料。一顶顶草帽、一双双草鞋,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成为那个时代农家院落中最常见的手工艺品。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柏合街道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变,麦草少了,草编技艺一度陷入“无料可编”的困境。

“以前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用麦秆编草帽、草鞋,现在麦秆少了,一年都收不到这么一捆……”68岁的柏合草编非遗传承人王安珍表示,手里正编织着麦草。过去他们就地取材,如今只能上网采购,从山东、河南等地“远程”收麦,只为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
麦草虽远,匠心仍在。如今柏合的草编不仅活了下来,还玩出了新花样。

“我们希望让草编不仅仅是以前的生活用品,现在年轻人更喜欢有设计感的东西,所以我们在造型和功能上做了创新,希望它是一种艺术,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52岁的文创设计师李扬锦介绍,以前的草帽、草鞋主要讲究实用,如今,设计师们将草编与现代美学结合,已经衍生出上百个品类,打造出草编灯罩、草编摆件、草编文创包等产品,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成功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非遗不“遗”
草编“上网”找未来

除了在线采购麦草,柏合的草编传承人们也顺势将技艺搬到了网络上。短视频平台上,编织教程播放量动辄上万;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分享着自己的“草编DIY”体验;更有直播带货,让草编制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非遗传承最重要的不仅仅只是守,然后更重要的是在变。然后我们也是想让传统的非遗,结合我们现代的美学,进行创新。”柏合街道梨花街社区党委副书记陈雪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非遗+研学”模式,让游客亲手体验草编制作,感受这门古老技艺的温度。

一捆麦草,编织的不只是记忆。从田间地头的劳作工具,到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意产品,柏合的草编在“断粮”后找到了新的生机。一捆从网上下单的麦草,不仅续上了老一辈人的记忆,也让这门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