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天弘基金高聂组合上任周年考:主动权益百亿徘徊,关键时刻赎回13亿自购基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天弘基金高聂组合上任周年考:主动权益百亿徘徊,关键时刻赎回13亿自购基金

与其说没有机遇,不如说仍在下滑。

文|全球财说 尹柏

有人筑高楼,有人下台阶。

不出所料,2024年天弘基金规模排名再次出现下滑。从多年蝉联第1到2021年退居第2位,紧接着2022年三季度变为第3后又快速降至第4,如今2024年末已跌至第5位。

一年一个台阶的下坡路,让已处困局的天弘基金显得更加手足无措。更严重的是,即便跌至第5的规模排名,仍是虚胖。

毕竟,以货币型基金余额宝(000198)闻名的天弘基金,难再拿出代表之作,其非货规模在2024年末更是在公募基金中排名第16位,难以称为“大厂”。

当然,天弘基金并不没有放弃守垒和追逐。

从管理层的频频变动便可看出端倪,2023年12月总经理高阳上任,2024年3月副总经理聂挺进上任,在2024年11月董事长职位亦是发生变动。

任职3年4个月的韩歆毅离任,转而换上了通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仅10天的蚂蚁集团副总裁黄辰立,其职业生涯迅速转换的背后势必将充满考验。

往更深层次看,在总经理高阳掌舵的一年多时间中,天弘基金的表现并无亮色可言,是否也让股东蚂蚁集团有了些许愠色?

成败皆与蚂蚁集团有关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天弘基金规模为12029.42亿元,位列第5。其中,货币市场型共计4只,规模为8324.47亿元,仅天弘余额宝的单只规模就高达7710.24亿元。

天弘基金的非货币型规模为3704.95亿元,位列第16位。关键在于,债券型基金占比超六成,规模达2322.26亿元。再剔除被动权益产品,主动权益规模寥寥。

若说天弘基金无心权益产品,躺平吃老本也并不为过,但是主动权益类产品作为公募基金的实力试金石,天弘基金仍是想要有所突破。

毕竟,受降息、利率下滑等因素影响,包括天弘余额宝在内的货币基金收益率不断减少,截至2025年2月20日,7日年化收益率仅为1.245%,成立之初最高触及6.8%的7日年化收益率早已不复存在。

随之,天弘余额宝规模从2018年高峰时1.69万亿元降至如今7710亿元,已不只是“腰斩”那么简单。而规模的下降则意味着管理费收入和净利润显著下滑,2018年其利润为509亿元,2023年降至123亿元。

也正是余额宝的势微,让天弘基金不能享受安逸,大股东蚂蚁集团亦不会允许。

回看天弘基金的成长史,可谓是成败均系于蚂蚁集团。若最初没有支付宝的助力,即便原管理层郭树强、周晓明再多努力,也无法让天弘基金急速成长为曾经的公募一哥。

自2015年2月起,蚂蚁集团持有天弘基金51%股权,为最大股东。彼时的蚂蚁集团还名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天弘基金随着股东的成长而成长,但蚂蚁集团发展飞速,如今天弘基金只能算是在大树成荫下的一朵小花。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2024年上半年,蚂蚁基金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达到13512亿元位列第一,全面超越招商银行、天天基金等代销机构。

简单来讲,天弘基金已不具备匹配蚂蚁集团的实力,无论是投研还是渠道。

虽然天弘基金把握住“货币基金+互联网”的高速成长红利,但却错过2019年至2021年间凭借科技、消费、新能源等板块的结构性投资机会,通过渠道合作与营销打造明星基金从而提升知名度。

一定程度而言,正因为天弘基金的“蚂蚁基因”,让其失去了部分与银行、券商渠道合作的机会,并更加依赖于大股东。

但是,对于如今的蚂蚁集团而言,随着越来越多公募基金加入平台,余额宝已成为其理财业务的积蓄池,不用转出便可以直接购买其他基金产品。

当蚂蚁集团成为基金代销巨头,天弘基金则变为合作者之一,即便偏私给予流量支持,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软硬实力均不足的情况下,天弘基金甚至难以承接流量之重。

就算天弘基金的地位、价值趋弱,蚂蚁集团也不想任其“自生自灭”,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层变动方面。

2023年12月,天弘基金将曾在多家公募任职的高阳招致麾下出任总经理,此举剑指发展主动权益类产品,毕竟高阳于鹏华基金、博时基金任职期间在主动权益方面有颇多作为,彼时市场评价其为“投研、投资、管理经验都很丰富”。

3个月后,高阳在博时基金期间的老同事聂挺进出任天弘基金副总经理,旨在权益投研团队的搭建和管理、强化权益实力,并多次表示看好AI与投资结合。

然而,这样的高管组合,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并未给天弘基金带来机遇。

主动权益的多重困局

与其说没有机遇,不如说仍在下滑。

经Wind数据计算,天弘基金旗下股票占净值比例较高的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等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仅91.57亿元,仍未破百亿。

更为关键的是,在这55只主动权益类产品中(A、C类不合计),最高规模不足10亿元,并有31只产品规模小于1亿元,其中20只为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

业绩方面,在20只成立5年以上的主动权益产品中,近5年业绩位列同类前50%的共计8只。其中,天弘通利A(000573)、天弘文化新兴产业A(164205)、天弘优质成长企业精选A(007202)表现出色,可以位列前20%。

以天弘通利A为例,其最新规模为9.50亿元,是天弘基金旗下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天弘通利A中长期表现较为出色,近5年、近3年收益率分别为56.02%、29.26%,同期同类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9.56%、-10.57%。

但是,天弘通利A短期表现不佳,近1年、近6月收益率分别为16.12%、15.87%,同期同类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5.19%、18.06%。尤其是年初至今表现已经垫底为-3.32%,同期同类产品平均收益率3.66%。

又以天弘精选A(420001)为例,其最新规模为4.73亿元,不仅是天弘基金旗下成立时间最长的主动权益基金,也是全部产品中运营最久的。天弘精选A近10年的表现都较为平稳,处于中游或中游偏上水平。也正是因为表现平平,以至于在自2005年10月成立至今的近20年时间中,既不能成为天弘基金的鼎力之作,更无法破圈让投资者所熟识。

上述提及的两只主动权益基金表现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颇为相似——基金经理变动频繁。天弘通利A在2021年9月基金经理金梦接手后风格大变,股票配置占比由2021年年末的13.23%提升至2024年年末的81.75%。

而天弘精选A则在多年经营中,有两位较为知名的基金经理先后离任,分别为钱文成和谷琦彬。

回看近几年天弘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就会发现老将流失情况严重。

自2023年9月“国民基金经理”王登峰离任后,2024年基金经理李宁、陈国光、任明、谷琦彬先后离任,四位基金经理在天弘基金分别任职长达7.87年、8.82年、3.10年、6.58年。

而李宁、陈国光、谷琦彬这3位资深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离任,又是否会与和新管理层理念相悖有关?

虽然目前天弘基金仍有几位任职年限较长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但是再没有核心扛旗人物,且部分基金经理由债转股,在股票投资上的能力圈较窄。

不过,天弘基金仍在努力培养自身的新鲜血液,2024年新聘基金经理11人,新聘数量虽创下近年新高,但均是此前没有管理经验的“菜鸟”。其中,包括3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1位指数基金经理,其余均为固收类基金经理。

2025年,天弘基金再度新聘3位零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2位为指数基金经理、1位为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或也正是因为主动权益团队无人扛旗甚至无人可用,导致天弘基金的储备产品中没有主动权益类产品,2025年能否有所推进还需观望。

但是在人才引进上,有一则市场消息颇为引人关注。消息称,坊间一直有传闻招商基金及博时基金将会有基金经理跳槽到天弘基金。目前来看,天弘基金尚没有相关动作,对于是否为向外界释放的烟雾弹,并不得而知。

不过,历史上天弘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多来自内部培养。在公募基金人员流动较为谨慎的大背景下,天弘基金能否吸引绩优基金经理,还需画上一个问号。毕竟“小庙难容大佛”,如若相关投研能力无法及时跟进,很难吸引真正的人才加入。

同时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天弘基金于2024年12月进行了17笔赎回操作,清仓式赎回包括天弘新价值A(001484)、天弘创新成长A(010824)在内的9只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的自购份额。

而在2024年上半年,天弘基金同样清仓式赎回天弘优质成长企业精选A(007202)、天弘港股通精选A(006752)、天弘文化新兴产业A(164205)、天弘甄选食品饮料A(009875)等主动权益基金自购份额。

上述清仓式赎回的自购份额,大部分均申购于2015年、2020年、2022年,彼时申购可以理解为把握结构性牛市或相应政策号召,而在2024年清仓式赎回意味几何?又是否出于对自身主动权益基金的不自信?

Wind公募自购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天弘基金共进行65次赎回,赎回金额达13.12亿元。

同期,天弘基金申购次数为24次,申购金额为3.15亿元。除固收产品外,天弘基金的自购行为绝大部分均是发起式基金成立时的“自掏腰包”。

多数公募基金出于逆向投资、完善产品线、证明投研实力、吸引投资者关注等诸多原因成立发起式基金,而将“自掏腰包”的发起式基金做大做强绝非易事,这从天弘基金旗下的诸多迷你基便可窥得一二。

需要提及的是,发起式基金成立3年后资产净值若低于2亿元则自动进入清盘程序。2024年,天弘基金共计6只发起式基金由于净值规模不符合标准而被清盘。

指数业务发展愿景仍难实现

较于主动权益基金,天弘基金在被动指数基金上表现相对优秀,这也是基于政策引导及市场整体的向好趋势。

当然,在被动指数基金方面,天弘基金仍存在问题。

回看2019年8月,天弘基金曾举办题为“国民ETF来了”的天弘指数基金战略发布会,原总经理郭树强首次对外披露了指数基金业务的发展战略,并指出“权益投资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指数基金将成为客户权益投资的重要工具”,副总经理周晓明阐述了“天弘基金将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指数基金服务商”的发展指数基金业务的愿景。

同时,推出旗下首只ETF——天弘创业板ETF(159977),而后一年多时间再度推出天弘沪深300ETF(515330)。目前,上述两只产品仍为天弘基金规模前两位的ETF,截至2025年2月20日,最新规模分别为99.56亿元、121.44亿元。

2019年的时间节点,相较于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等指数大厂起步已晚,但仍算是具有前瞻性且把握住了机遇。2020年,天弘基金ETF净值排名便达到第10位,2021年更是上升至第7位。

或源于ETF的场内属性决定其与券商销售渠道天然绑定,天弘基金在券商渠道的弱势开始显现,自2022年起至2024年爆发期间,天弘基金ETF亮点寥寥,虽然产品频发,但规模上难以占优。

以2024年最受关注的中证A500指数为例,天弘中证A500ETF(159360)作为第二批上市产品,最新规模为45.43亿元,在29只挂钩指数的ETF中位列第17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月22日天弘基金新聘基金经理祁世超,截至目前仅1个月的时间,祁世超就与基金经理林心龙、刘笑明以“老带新”模式,被增聘管理16只被动指数型产品(A、C类合计),除场外联接基金外,还包括5只行业主题ETF。

即便天弘基金人才紧缺,但这种“填鸭式”的突击教学,真能令刚刚迈入投资经理大门的“菜鸟”原地起飞吗?

结语:高聂组合周年考不及格

亦正如上文所讲,郭树强、周晓明的组合,曾靠自己拼搏出余额宝,为天弘基金打开一扇巨大的窗,也把握住ETF机遇不至于落于人后。

站在如此成绩上,高阳与聂挺进作为接棒者的上任周年考在很大层面上是不及格的,既没有向外界发出崭新的声音,也无法交出漂亮的业绩。

对于现在的天弘基金而言,最需要走出一条不看过往且属于自己的路,而方向和路径,则是对于管理层的考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天弘基金

1.6k
  • 借助AI创作了首诗《重塑全球格局,还看中国AI》
  • DeepSeek引领AI新浪潮,投资者如何把握机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天弘基金高聂组合上任周年考:主动权益百亿徘徊,关键时刻赎回13亿自购基金

与其说没有机遇,不如说仍在下滑。

文|全球财说 尹柏

有人筑高楼,有人下台阶。

不出所料,2024年天弘基金规模排名再次出现下滑。从多年蝉联第1到2021年退居第2位,紧接着2022年三季度变为第3后又快速降至第4,如今2024年末已跌至第5位。

一年一个台阶的下坡路,让已处困局的天弘基金显得更加手足无措。更严重的是,即便跌至第5的规模排名,仍是虚胖。

毕竟,以货币型基金余额宝(000198)闻名的天弘基金,难再拿出代表之作,其非货规模在2024年末更是在公募基金中排名第16位,难以称为“大厂”。

当然,天弘基金并不没有放弃守垒和追逐。

从管理层的频频变动便可看出端倪,2023年12月总经理高阳上任,2024年3月副总经理聂挺进上任,在2024年11月董事长职位亦是发生变动。

任职3年4个月的韩歆毅离任,转而换上了通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仅10天的蚂蚁集团副总裁黄辰立,其职业生涯迅速转换的背后势必将充满考验。

往更深层次看,在总经理高阳掌舵的一年多时间中,天弘基金的表现并无亮色可言,是否也让股东蚂蚁集团有了些许愠色?

成败皆与蚂蚁集团有关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天弘基金规模为12029.42亿元,位列第5。其中,货币市场型共计4只,规模为8324.47亿元,仅天弘余额宝的单只规模就高达7710.24亿元。

天弘基金的非货币型规模为3704.95亿元,位列第16位。关键在于,债券型基金占比超六成,规模达2322.26亿元。再剔除被动权益产品,主动权益规模寥寥。

若说天弘基金无心权益产品,躺平吃老本也并不为过,但是主动权益类产品作为公募基金的实力试金石,天弘基金仍是想要有所突破。

毕竟,受降息、利率下滑等因素影响,包括天弘余额宝在内的货币基金收益率不断减少,截至2025年2月20日,7日年化收益率仅为1.245%,成立之初最高触及6.8%的7日年化收益率早已不复存在。

随之,天弘余额宝规模从2018年高峰时1.69万亿元降至如今7710亿元,已不只是“腰斩”那么简单。而规模的下降则意味着管理费收入和净利润显著下滑,2018年其利润为509亿元,2023年降至123亿元。

也正是余额宝的势微,让天弘基金不能享受安逸,大股东蚂蚁集团亦不会允许。

回看天弘基金的成长史,可谓是成败均系于蚂蚁集团。若最初没有支付宝的助力,即便原管理层郭树强、周晓明再多努力,也无法让天弘基金急速成长为曾经的公募一哥。

自2015年2月起,蚂蚁集团持有天弘基金51%股权,为最大股东。彼时的蚂蚁集团还名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天弘基金随着股东的成长而成长,但蚂蚁集团发展飞速,如今天弘基金只能算是在大树成荫下的一朵小花。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2024年上半年,蚂蚁基金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达到13512亿元位列第一,全面超越招商银行、天天基金等代销机构。

简单来讲,天弘基金已不具备匹配蚂蚁集团的实力,无论是投研还是渠道。

虽然天弘基金把握住“货币基金+互联网”的高速成长红利,但却错过2019年至2021年间凭借科技、消费、新能源等板块的结构性投资机会,通过渠道合作与营销打造明星基金从而提升知名度。

一定程度而言,正因为天弘基金的“蚂蚁基因”,让其失去了部分与银行、券商渠道合作的机会,并更加依赖于大股东。

但是,对于如今的蚂蚁集团而言,随着越来越多公募基金加入平台,余额宝已成为其理财业务的积蓄池,不用转出便可以直接购买其他基金产品。

当蚂蚁集团成为基金代销巨头,天弘基金则变为合作者之一,即便偏私给予流量支持,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软硬实力均不足的情况下,天弘基金甚至难以承接流量之重。

就算天弘基金的地位、价值趋弱,蚂蚁集团也不想任其“自生自灭”,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层变动方面。

2023年12月,天弘基金将曾在多家公募任职的高阳招致麾下出任总经理,此举剑指发展主动权益类产品,毕竟高阳于鹏华基金、博时基金任职期间在主动权益方面有颇多作为,彼时市场评价其为“投研、投资、管理经验都很丰富”。

3个月后,高阳在博时基金期间的老同事聂挺进出任天弘基金副总经理,旨在权益投研团队的搭建和管理、强化权益实力,并多次表示看好AI与投资结合。

然而,这样的高管组合,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并未给天弘基金带来机遇。

主动权益的多重困局

与其说没有机遇,不如说仍在下滑。

经Wind数据计算,天弘基金旗下股票占净值比例较高的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等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仅91.57亿元,仍未破百亿。

更为关键的是,在这55只主动权益类产品中(A、C类不合计),最高规模不足10亿元,并有31只产品规模小于1亿元,其中20只为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

业绩方面,在20只成立5年以上的主动权益产品中,近5年业绩位列同类前50%的共计8只。其中,天弘通利A(000573)、天弘文化新兴产业A(164205)、天弘优质成长企业精选A(007202)表现出色,可以位列前20%。

以天弘通利A为例,其最新规模为9.50亿元,是天弘基金旗下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天弘通利A中长期表现较为出色,近5年、近3年收益率分别为56.02%、29.26%,同期同类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9.56%、-10.57%。

但是,天弘通利A短期表现不佳,近1年、近6月收益率分别为16.12%、15.87%,同期同类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5.19%、18.06%。尤其是年初至今表现已经垫底为-3.32%,同期同类产品平均收益率3.66%。

又以天弘精选A(420001)为例,其最新规模为4.73亿元,不仅是天弘基金旗下成立时间最长的主动权益基金,也是全部产品中运营最久的。天弘精选A近10年的表现都较为平稳,处于中游或中游偏上水平。也正是因为表现平平,以至于在自2005年10月成立至今的近20年时间中,既不能成为天弘基金的鼎力之作,更无法破圈让投资者所熟识。

上述提及的两只主动权益基金表现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颇为相似——基金经理变动频繁。天弘通利A在2021年9月基金经理金梦接手后风格大变,股票配置占比由2021年年末的13.23%提升至2024年年末的81.75%。

而天弘精选A则在多年经营中,有两位较为知名的基金经理先后离任,分别为钱文成和谷琦彬。

回看近几年天弘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就会发现老将流失情况严重。

自2023年9月“国民基金经理”王登峰离任后,2024年基金经理李宁、陈国光、任明、谷琦彬先后离任,四位基金经理在天弘基金分别任职长达7.87年、8.82年、3.10年、6.58年。

而李宁、陈国光、谷琦彬这3位资深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离任,又是否会与和新管理层理念相悖有关?

虽然目前天弘基金仍有几位任职年限较长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但是再没有核心扛旗人物,且部分基金经理由债转股,在股票投资上的能力圈较窄。

不过,天弘基金仍在努力培养自身的新鲜血液,2024年新聘基金经理11人,新聘数量虽创下近年新高,但均是此前没有管理经验的“菜鸟”。其中,包括3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1位指数基金经理,其余均为固收类基金经理。

2025年,天弘基金再度新聘3位零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2位为指数基金经理、1位为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或也正是因为主动权益团队无人扛旗甚至无人可用,导致天弘基金的储备产品中没有主动权益类产品,2025年能否有所推进还需观望。

但是在人才引进上,有一则市场消息颇为引人关注。消息称,坊间一直有传闻招商基金及博时基金将会有基金经理跳槽到天弘基金。目前来看,天弘基金尚没有相关动作,对于是否为向外界释放的烟雾弹,并不得而知。

不过,历史上天弘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多来自内部培养。在公募基金人员流动较为谨慎的大背景下,天弘基金能否吸引绩优基金经理,还需画上一个问号。毕竟“小庙难容大佛”,如若相关投研能力无法及时跟进,很难吸引真正的人才加入。

同时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天弘基金于2024年12月进行了17笔赎回操作,清仓式赎回包括天弘新价值A(001484)、天弘创新成长A(010824)在内的9只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的自购份额。

而在2024年上半年,天弘基金同样清仓式赎回天弘优质成长企业精选A(007202)、天弘港股通精选A(006752)、天弘文化新兴产业A(164205)、天弘甄选食品饮料A(009875)等主动权益基金自购份额。

上述清仓式赎回的自购份额,大部分均申购于2015年、2020年、2022年,彼时申购可以理解为把握结构性牛市或相应政策号召,而在2024年清仓式赎回意味几何?又是否出于对自身主动权益基金的不自信?

Wind公募自购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天弘基金共进行65次赎回,赎回金额达13.12亿元。

同期,天弘基金申购次数为24次,申购金额为3.15亿元。除固收产品外,天弘基金的自购行为绝大部分均是发起式基金成立时的“自掏腰包”。

多数公募基金出于逆向投资、完善产品线、证明投研实力、吸引投资者关注等诸多原因成立发起式基金,而将“自掏腰包”的发起式基金做大做强绝非易事,这从天弘基金旗下的诸多迷你基便可窥得一二。

需要提及的是,发起式基金成立3年后资产净值若低于2亿元则自动进入清盘程序。2024年,天弘基金共计6只发起式基金由于净值规模不符合标准而被清盘。

指数业务发展愿景仍难实现

较于主动权益基金,天弘基金在被动指数基金上表现相对优秀,这也是基于政策引导及市场整体的向好趋势。

当然,在被动指数基金方面,天弘基金仍存在问题。

回看2019年8月,天弘基金曾举办题为“国民ETF来了”的天弘指数基金战略发布会,原总经理郭树强首次对外披露了指数基金业务的发展战略,并指出“权益投资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指数基金将成为客户权益投资的重要工具”,副总经理周晓明阐述了“天弘基金将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指数基金服务商”的发展指数基金业务的愿景。

同时,推出旗下首只ETF——天弘创业板ETF(159977),而后一年多时间再度推出天弘沪深300ETF(515330)。目前,上述两只产品仍为天弘基金规模前两位的ETF,截至2025年2月20日,最新规模分别为99.56亿元、121.44亿元。

2019年的时间节点,相较于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等指数大厂起步已晚,但仍算是具有前瞻性且把握住了机遇。2020年,天弘基金ETF净值排名便达到第10位,2021年更是上升至第7位。

或源于ETF的场内属性决定其与券商销售渠道天然绑定,天弘基金在券商渠道的弱势开始显现,自2022年起至2024年爆发期间,天弘基金ETF亮点寥寥,虽然产品频发,但规模上难以占优。

以2024年最受关注的中证A500指数为例,天弘中证A500ETF(159360)作为第二批上市产品,最新规模为45.43亿元,在29只挂钩指数的ETF中位列第17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月22日天弘基金新聘基金经理祁世超,截至目前仅1个月的时间,祁世超就与基金经理林心龙、刘笑明以“老带新”模式,被增聘管理16只被动指数型产品(A、C类合计),除场外联接基金外,还包括5只行业主题ETF。

即便天弘基金人才紧缺,但这种“填鸭式”的突击教学,真能令刚刚迈入投资经理大门的“菜鸟”原地起飞吗?

结语:高聂组合周年考不及格

亦正如上文所讲,郭树强、周晓明的组合,曾靠自己拼搏出余额宝,为天弘基金打开一扇巨大的窗,也把握住ETF机遇不至于落于人后。

站在如此成绩上,高阳与聂挺进作为接棒者的上任周年考在很大层面上是不及格的,既没有向外界发出崭新的声音,也无法交出漂亮的业绩。

对于现在的天弘基金而言,最需要走出一条不看过往且属于自己的路,而方向和路径,则是对于管理层的考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