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财界观察 | 龙头引领+链式发展:烟台汽车产业年产值破千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财界观察 | 龙头引领+链式发展:烟台汽车产业年产值破千亿

从传统燃油车制造基地到新能源产业高地,烟台用“链式思维”书写了产业升级的教科书案例。

文 | 牛星钧

近日,烟台市宣布2024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继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后又一标志性产业链。

这一里程碑背后,既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烟台从传统制造业重镇向新能源创新高地转型的生动实践。

作为山东省工业经济的“压舱石”,烟台汽车产业究竟是如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链式协同创新,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实现突围?

图片来源:摄图网

龙头起舞:从“制造基地”到“创新引擎”

截至2024年底,烟台已拥有整车企业11家、零部件企业560余家。

烟台汽车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以整带零、以大带小”战略实施,也离不开上汽通用、潍柴动力等龙头企业对新能源赛道的战略布局。

上汽通用东岳基地作为烟台汽车产业的“头雁”,2024年率先导入全国第三座奥特能超级工厂,总投资超50亿元,规划年产16万辆新能源整车及16万套电池包,达产后可贡献产值350亿元。

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烟台高端新能源乘用车的空白,更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本地零部件企业向“三电”系统转型。例如,博世华域建成全国首个电动转向系统智能制造基地,上汽变速器累计生产新能源混动变速器近70万台。

潍柴集团则通过“商乘并举”策略,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其一期年产5万辆新能源轻卡生产线已投产,二期超级工厂规划产能提升至10万辆,目标直指全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前三名。

更值得关注的是,潍柴与比亚迪合资的弗迪电池项目,总投资560亿元建设50GWh电芯生产基地,一期投产后将彻底改写烟台动力电池依赖外购的历史,形成“电芯-电池包-整车”的闭环产业链。

这些龙头企业的“裂变式”扩张,不仅夯实了产业基础,更通过技术标准输出和供应链整合,推动烟台从单一整车制造向“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升级。

链式协同:构建“四链融合”产业生态

烟台汽车产业的千亿突破,本质上是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的结果。

从纵向来看,烟台不断延伸汽车产业链,从四大方向精准发力。

2024年,烟台提出“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电子”四大主攻方向。

在动力电池领域,万华化学与北京大学联合攻关钠电材料、硅基负极技术,其规划的绿电产业园将形成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30万吨石墨负极材料产能,剑指全国最大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泰和新材突破锂电池芳纶涂覆隔膜技术封锁,实现国产替代;德邦科技则占据新能源电池封装材料市场头把交椅。

从横向来看,烟台政企协同招商破局,不断补链。

其中,烟台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对接广汽、小鹏、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年内签约森瑞智能、氢探新能源等12个项目,总投资超40亿元。

这种“以商引商”策略成功吸引产业链关键环节落地,例如潍柴弗迪项目不仅填补动力电池空白,还配套建设电机及控制器20万台、电驱动总成5万台套产能,形成“三电”协同优势。

此外,烟台依靠创新强链,利用技术突围构筑产业壁垒。

截至2024年,烟台汽车产业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6家、倍增企业38家、上市企业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等中小优质企业12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5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5个、绿色工厂15个。

烟台依托本地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在多个“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正海磁材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覆盖国际品牌前十车企的90%;玲珑轮胎新能源汽车专用胎市占率达22%,稳居行业榜首。

同时,政府主导的“链长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万华化学与北京大学共建电池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

生态重构: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变革”

烟台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城市能级提升与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

首先,能源革命正赋能烟台制造转型。作为全国首个核能供暖城市,烟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700万千瓦,位居山东首位。海阳绿电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为汽车产业提供低成本绿电保障,助力企业降低碳足迹。

这种“绿电+制造”模式,使烟台在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壁垒加剧的背景下,赢得国际供应链竞争先机。

其次,烟台创新推出“链长制”,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统筹解决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例如,通过设立2000万元“双碳”专项资金,支持23个示范项目,加速产业绿色转型。

另外,随着潍烟高铁通车、烟台机场二期投运,物流效率大幅提升;黄渤海新区、福山区成为电机电控产业主要承接地,形成“半小时配套圈”。这种产城融合模式,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又吸引高端人才集聚。

从传统燃油车制造基地到新能源产业高地,烟台用“链式思维”书写了产业升级的教科书案例。其经验表明:地方政府需以“链长制”为抓手,在技术攻关、要素配置、生态构建中发挥“黏合剂”作用;龙头企业则需以技术创新为矛,以生态整合为盾,带动全产业链价值跃升。

站在万亿GDP城市的新起点,烟台能否在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中持续领跑,取决于其能否将千亿规模转化为创新浓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技术红利。在烟台,这场方兴未艾的转型大戏,值得持续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财界观察 | 龙头引领+链式发展:烟台汽车产业年产值破千亿

从传统燃油车制造基地到新能源产业高地,烟台用“链式思维”书写了产业升级的教科书案例。

文 | 牛星钧

近日,烟台市宣布2024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继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后又一标志性产业链。

这一里程碑背后,既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烟台从传统制造业重镇向新能源创新高地转型的生动实践。

作为山东省工业经济的“压舱石”,烟台汽车产业究竟是如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链式协同创新,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实现突围?

图片来源:摄图网

龙头起舞:从“制造基地”到“创新引擎”

截至2024年底,烟台已拥有整车企业11家、零部件企业560余家。

烟台汽车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以整带零、以大带小”战略实施,也离不开上汽通用、潍柴动力等龙头企业对新能源赛道的战略布局。

上汽通用东岳基地作为烟台汽车产业的“头雁”,2024年率先导入全国第三座奥特能超级工厂,总投资超50亿元,规划年产16万辆新能源整车及16万套电池包,达产后可贡献产值350亿元。

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烟台高端新能源乘用车的空白,更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本地零部件企业向“三电”系统转型。例如,博世华域建成全国首个电动转向系统智能制造基地,上汽变速器累计生产新能源混动变速器近70万台。

潍柴集团则通过“商乘并举”策略,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其一期年产5万辆新能源轻卡生产线已投产,二期超级工厂规划产能提升至10万辆,目标直指全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前三名。

更值得关注的是,潍柴与比亚迪合资的弗迪电池项目,总投资560亿元建设50GWh电芯生产基地,一期投产后将彻底改写烟台动力电池依赖外购的历史,形成“电芯-电池包-整车”的闭环产业链。

这些龙头企业的“裂变式”扩张,不仅夯实了产业基础,更通过技术标准输出和供应链整合,推动烟台从单一整车制造向“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升级。

链式协同:构建“四链融合”产业生态

烟台汽车产业的千亿突破,本质上是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的结果。

从纵向来看,烟台不断延伸汽车产业链,从四大方向精准发力。

2024年,烟台提出“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电子”四大主攻方向。

在动力电池领域,万华化学与北京大学联合攻关钠电材料、硅基负极技术,其规划的绿电产业园将形成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30万吨石墨负极材料产能,剑指全国最大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泰和新材突破锂电池芳纶涂覆隔膜技术封锁,实现国产替代;德邦科技则占据新能源电池封装材料市场头把交椅。

从横向来看,烟台政企协同招商破局,不断补链。

其中,烟台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对接广汽、小鹏、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年内签约森瑞智能、氢探新能源等12个项目,总投资超40亿元。

这种“以商引商”策略成功吸引产业链关键环节落地,例如潍柴弗迪项目不仅填补动力电池空白,还配套建设电机及控制器20万台、电驱动总成5万台套产能,形成“三电”协同优势。

此外,烟台依靠创新强链,利用技术突围构筑产业壁垒。

截至2024年,烟台汽车产业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6家、倍增企业38家、上市企业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等中小优质企业12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5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5个、绿色工厂15个。

烟台依托本地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在多个“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正海磁材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覆盖国际品牌前十车企的90%;玲珑轮胎新能源汽车专用胎市占率达22%,稳居行业榜首。

同时,政府主导的“链长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万华化学与北京大学共建电池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

生态重构: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变革”

烟台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城市能级提升与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

首先,能源革命正赋能烟台制造转型。作为全国首个核能供暖城市,烟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700万千瓦,位居山东首位。海阳绿电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为汽车产业提供低成本绿电保障,助力企业降低碳足迹。

这种“绿电+制造”模式,使烟台在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壁垒加剧的背景下,赢得国际供应链竞争先机。

其次,烟台创新推出“链长制”,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统筹解决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例如,通过设立2000万元“双碳”专项资金,支持23个示范项目,加速产业绿色转型。

另外,随着潍烟高铁通车、烟台机场二期投运,物流效率大幅提升;黄渤海新区、福山区成为电机电控产业主要承接地,形成“半小时配套圈”。这种产城融合模式,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又吸引高端人才集聚。

从传统燃油车制造基地到新能源产业高地,烟台用“链式思维”书写了产业升级的教科书案例。其经验表明:地方政府需以“链长制”为抓手,在技术攻关、要素配置、生态构建中发挥“黏合剂”作用;龙头企业则需以技术创新为矛,以生态整合为盾,带动全产业链价值跃升。

站在万亿GDP城市的新起点,烟台能否在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中持续领跑,取决于其能否将千亿规模转化为创新浓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技术红利。在烟台,这场方兴未艾的转型大戏,值得持续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