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深耕高新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瞄准“机器人”,产业发展“加速跑”
正月里的合肥除了浓浓的年味,还有满满的“科技味”。近日,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偌大的园区处处是繁忙的项目研发、产品调试和生产场景,功能各异的机器人令人大开眼界。
智能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当下,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它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正持续赋能千行百业。
在位于该院的合肥哈工特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近10台身披“铠甲”、看上去“坚不可摧”的特种机器人一字排开。“这些都是公司的明星产品,包括消防灭火、排爆巡检、应急破拆、箱涵检测等各种机器人设备。我们的产品曾在山火救援、矿山救援等各类突发性事故救援中‘大显身手’。”公司技术总监黄祝青介绍,“普通的消防灭火设备无法搭载救援物资,我们设计的设备具有强大的牵引和越障能力,适用于更加复杂的救援地形,喷射水柱的射程可达95米。”
“有赖于研究院和政府部门提供的场地、资金、政策、人才等要素的支持,公司得以一步步发展壮大。”公司总经理管永贺介绍,哈工特安是研究院第一批成果转化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应急救援机器人的研发生产,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研发课题的实施,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
据介绍,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该院围绕“机器人+X”科创产业体系,深耕高新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截至目前共引进各类创新及产业人才1000余人,培育科技企业百余家,申报各类专利超1000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00余项,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目前,研究院已获得国家级优秀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多项称号。
在合肥哈工澳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办公楼内,几台机器人正在研究人员的操控下,直行、拐弯、爬坡、过坎……在测试区域内灵活移动。“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商用清洁机器人,采用了独创的无水清洁技术,集擦地、扫地、吸尘于一体,能够轻松应对多种地面环境。”公司首席技术官赵子建一边点击机器人搭载的显示屏一边介绍,“它还具备高精度SLAM算法和360度激光定位技术,能够构建精确的环境地图,可精准导航和智能避障,大大提高了清洁的效率和安全性。”
201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赵子建带着商用清洁机器人项目及团队,开始创业之路,一番考察过后,决定入驻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合肥政策机遇好,研究院和我们的发展契合度高,给予企业很大支持。如今企业已从最初的10多个人,发展到近100人的规模。”赵子建介绍。
能进火海的灭火救援机器人、能行走的清洁机器人、能飞行的无人飞行器、能科考的水下机器人……在研究院,各种机器人展示着“七十二变”,正在或者即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
蓬勃发展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在合肥乘势而起、“多点开花”。在合肥市包河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的包河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园于年前开工建设,将打造以高端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服务机器人整机组装为核心,执行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为支撑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在合肥市瑶海区,正积极布局智能机器人赛道,加快建设智能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及精加工、训练、测试三个中心等“一平台三中心”,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该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市于2023年将智能机器人产业纳入“6+5+X”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体系,作为合肥市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该市发布的《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力争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引培集聚创新创业团队突破50个,培育示范应用场景30个,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积极争创省级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先导区。
来源:安徽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