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千台人形机器人走下产线,这个产业万事俱备只欠“场景”|上海加速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千台人形机器人走下产线,这个产业万事俱备只欠“场景”|上海加速跑

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万事俱备,只欠场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有的机器人在春晚表演丢手绢,有的机器人已经在工厂“打螺丝”。

界面新闻2025年2月从上海相关部门获悉,由上海企业生产的人形机器人从今年年初起即在浦东某车企装配产线上进行试装。这无疑是人形机器人进入商业化的又一进步。

“今年是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元年。”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张江机器人谷产业负责人王涛表示。

作为产业园内的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将在今年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

据智元公司公共事务部副总经理胡静萍介绍,智元在去年8月发布了五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并于今年在数据采集工厂取得重要突破,已发布百万条整机数据。去年1月,智元量产工厂下线 1000 台人形机器人,截至2024年年底,已商用交付700台。目前,公司正聚焦于具身模型的开发,预计3月发布多款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智能基座,助力行业应用的二次开发。

不只是智元,乐聚、开普勒、银河、大阔也宣布,将在今年进行规模不等的批量交付。

从2024年的原型机大量问世到2025年的批量生产,国金证券研报认为,这是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概念到应用现实的重大跨越,对发掘人形机器人通用应用场景具备战略指导意义。

人形机器人量产,硬件方案不再是本质约束条件。

谐波减速器和行星滚柱丝杠的精度提升是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基础。

作为国内该领域的头部企业,绿的谐波(上海)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产品正在受到头部玩家青睐。公司销售总监翁进贤透露,2024 年公司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销量增长迅猛,增速达数倍之多,国内外订单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海外销量占总销量的 20% - 30%,且增速每年保持在 30% 左右。

订单高涨,场景成为该企业产品迭代的主要动力。

翁进贤告诉界面新闻,为契合人形机器人小型化、轻量化需求,绿的谐波成功开发出全球最小规格的谐波减速器,直径约 10mm,重量仅 10g 左右,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指关节,极大提升灵活性与精确度。此外,公司还推出行星滚柱丝杠及一体化直线运动关节方案,满足行业对直线运动关节的需求。

算法层面,受益于 AI 大模型的发展,机器人大脑智能化程度提升同样加速突破。

2025 年2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华院计算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手部变换的语音驱动手部动作图像生成方法及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专利。该企业市场总监龚皆贤告诉界面新闻,华院计算的技术优势在于类脑计算和认知推理能力,能够赋予机器人更接近人类的思考、学习和情绪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

龚皆贤透露,华院计算人形机器人聚焦认知智能引擎的开发,与头部企业合作,将认知智能引擎与机器人接口进行API联通。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上海市发布了多项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包,包括支持创建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在汽车、电气设备生产和零部件加工等领域,打造一批人形机器人赋能制造应用场景,形成机器人生产解决方案。

2024年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宏韬表示,通用人形机器人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核爆点和新风口,上海正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布局和发展。

2025年,上海市政府在《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中再次提出,推进行业优质企业场景开放,试点开展百台以上机器人规模应用。

对此,上海加快产业链整合,打造人形机器人创新生态,并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灾害救援、危险作业、智能物流、安防巡逻、服务娱乐等典型场景的应用,研究相关支持政策,持续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力争早日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交付达到千台以上阶段性目标。

作为长三角地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前沿,张江机器人谷产业负责人王涛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关键发展期,张江机器人谷正通过举办产业协同创新活动、大赛、峰会以及定期沙龙等方式,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业务对接。

尽管产业发展迅速,但应用场景匮乏成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挑战。

国金证券研报认为,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用领域主要集中餐饮快消、旅游、展馆、教育科研、医疗服务等,场景关注在于智能交互和替代人工培训环节,人形机器人能够节约培训时间直接上岗,在小范围的可控条件下能实现少量复杂任务,在展览讲解、科研场景已经落地。极端作业场景以及复杂任务智慧生成仍有待攻克。而公众最为期待的家用服务场景,该研报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暂时未能实现在家用环境应用,未来依靠在工业、商用场景落地后,经过优化迭代升级,远期有望逐步落地。

场景的匮乏也间接影响了在研发端进度。

胡静萍坦言,虽然智元在数据采集和模型开发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华院计算技术龚皆贤也表示,尽管公司在认知智能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要更多的场景来验证技术的有效性。“硬件技术的发展需要与应用场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政策端也意识到了,更多的场景,会加速产业进化。

作为浦东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主阵地,张江已集聚产业链上企业73家,覆盖多个关键环节,逐步形成浦东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集聚发展生态圈。张江机器人谷透露,今年将推出6大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帮助企业快速迭代产品,为商业化做好准备。

王涛强调,张江机器人谷将继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帮助企业对接场景业务,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

场景的开发,也会加速产业链裂变。

中信证券研究部在《计算机行业 “智能网联” 系列报告 40 —高算力域控: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大脑》中指出,随着人形机器人算法升级带动算力需求增长,催生新产品形态,域控产业分工变革催生新供应商角色。在本轮产业变革中,处在芯片企业核心生态位、具备强软件能力,有硬件设计、生产经验的公司有望受益。这表明,硬件技术的发展将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需要软件和应用场景的配合,才能实现产业的全面发展。

国金证券研报也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智能能力提升、硬件降本和政策等多重阻碍。如果放量时间低于预期,将导致相关设备的放量时间不及预期,资本投入长期难以回收,对公司的业绩产生负向影响。虽然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需关注各种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应用场景的建设和完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千台人形机器人走下产线,这个产业万事俱备只欠“场景”|上海加速跑

上海人形机器人产业万事俱备,只欠场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有的机器人在春晚表演丢手绢,有的机器人已经在工厂“打螺丝”。

界面新闻2025年2月从上海相关部门获悉,由上海企业生产的人形机器人从今年年初起即在浦东某车企装配产线上进行试装。这无疑是人形机器人进入商业化的又一进步。

“今年是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元年。”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张江机器人谷产业负责人王涛表示。

作为产业园内的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将在今年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

据智元公司公共事务部副总经理胡静萍介绍,智元在去年8月发布了五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并于今年在数据采集工厂取得重要突破,已发布百万条整机数据。去年1月,智元量产工厂下线 1000 台人形机器人,截至2024年年底,已商用交付700台。目前,公司正聚焦于具身模型的开发,预计3月发布多款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智能基座,助力行业应用的二次开发。

不只是智元,乐聚、开普勒、银河、大阔也宣布,将在今年进行规模不等的批量交付。

从2024年的原型机大量问世到2025年的批量生产,国金证券研报认为,这是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概念到应用现实的重大跨越,对发掘人形机器人通用应用场景具备战略指导意义。

人形机器人量产,硬件方案不再是本质约束条件。

谐波减速器和行星滚柱丝杠的精度提升是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基础。

作为国内该领域的头部企业,绿的谐波(上海)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产品正在受到头部玩家青睐。公司销售总监翁进贤透露,2024 年公司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销量增长迅猛,增速达数倍之多,国内外订单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海外销量占总销量的 20% - 30%,且增速每年保持在 30% 左右。

订单高涨,场景成为该企业产品迭代的主要动力。

翁进贤告诉界面新闻,为契合人形机器人小型化、轻量化需求,绿的谐波成功开发出全球最小规格的谐波减速器,直径约 10mm,重量仅 10g 左右,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指关节,极大提升灵活性与精确度。此外,公司还推出行星滚柱丝杠及一体化直线运动关节方案,满足行业对直线运动关节的需求。

算法层面,受益于 AI 大模型的发展,机器人大脑智能化程度提升同样加速突破。

2025 年2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华院计算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手部变换的语音驱动手部动作图像生成方法及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专利。该企业市场总监龚皆贤告诉界面新闻,华院计算的技术优势在于类脑计算和认知推理能力,能够赋予机器人更接近人类的思考、学习和情绪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

龚皆贤透露,华院计算人形机器人聚焦认知智能引擎的开发,与头部企业合作,将认知智能引擎与机器人接口进行API联通。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上海市发布了多项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包,包括支持创建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在汽车、电气设备生产和零部件加工等领域,打造一批人形机器人赋能制造应用场景,形成机器人生产解决方案。

2024年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宏韬表示,通用人形机器人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核爆点和新风口,上海正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布局和发展。

2025年,上海市政府在《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中再次提出,推进行业优质企业场景开放,试点开展百台以上机器人规模应用。

对此,上海加快产业链整合,打造人形机器人创新生态,并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灾害救援、危险作业、智能物流、安防巡逻、服务娱乐等典型场景的应用,研究相关支持政策,持续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力争早日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交付达到千台以上阶段性目标。

作为长三角地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前沿,张江机器人谷产业负责人王涛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关键发展期,张江机器人谷正通过举办产业协同创新活动、大赛、峰会以及定期沙龙等方式,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业务对接。

尽管产业发展迅速,但应用场景匮乏成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挑战。

国金证券研报认为,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用领域主要集中餐饮快消、旅游、展馆、教育科研、医疗服务等,场景关注在于智能交互和替代人工培训环节,人形机器人能够节约培训时间直接上岗,在小范围的可控条件下能实现少量复杂任务,在展览讲解、科研场景已经落地。极端作业场景以及复杂任务智慧生成仍有待攻克。而公众最为期待的家用服务场景,该研报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暂时未能实现在家用环境应用,未来依靠在工业、商用场景落地后,经过优化迭代升级,远期有望逐步落地。

场景的匮乏也间接影响了在研发端进度。

胡静萍坦言,虽然智元在数据采集和模型开发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华院计算技术龚皆贤也表示,尽管公司在认知智能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要更多的场景来验证技术的有效性。“硬件技术的发展需要与应用场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政策端也意识到了,更多的场景,会加速产业进化。

作为浦东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主阵地,张江已集聚产业链上企业73家,覆盖多个关键环节,逐步形成浦东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集聚发展生态圈。张江机器人谷透露,今年将推出6大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帮助企业快速迭代产品,为商业化做好准备。

王涛强调,张江机器人谷将继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帮助企业对接场景业务,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

场景的开发,也会加速产业链裂变。

中信证券研究部在《计算机行业 “智能网联” 系列报告 40 —高算力域控: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大脑》中指出,随着人形机器人算法升级带动算力需求增长,催生新产品形态,域控产业分工变革催生新供应商角色。在本轮产业变革中,处在芯片企业核心生态位、具备强软件能力,有硬件设计、生产经验的公司有望受益。这表明,硬件技术的发展将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需要软件和应用场景的配合,才能实现产业的全面发展。

国金证券研报也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智能能力提升、硬件降本和政策等多重阻碍。如果放量时间低于预期,将导致相关设备的放量时间不及预期,资本投入长期难以回收,对公司的业绩产生负向影响。虽然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需关注各种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应用场景的建设和完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