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评 | 入选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青岛经验”探索历史建筑保护新路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评 | 入选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青岛经验”探索历史建筑保护新路径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入选既是其深厚历史底蕴的印证,也是对其近年来保护与利用创新实践的认可。

文 | 牛星钧

2025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新一轮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青岛等8个市(县)入选。这一消息再次将青岛推至全国历史文化保护的前沿。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入选既是其深厚历史底蕴的印证,也是对其近年来保护与利用创新实践的认可。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青岛入选试点:底蕴与创新的双重优势

青岛的入选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历史资源禀赋与保护实践创新的双重支撑。

青岛自1891年建置以来,历经多个时期发展,形成了“山、海、城、湾”交融的空间格局,以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风貌。

现存13片历史文化街区和337处历史建筑,涵盖里院、德式官邸、日式商社等多种类型,堪称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露天博物馆”。

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为保护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并且,青岛在历史建筑法规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出台国内首部专门规范传统风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规《青岛市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条例》,并配套制定17项技术文件,形成“分类保护+要素保护”的体系。

此外,青岛创新“征而不拆、保护利用”模式,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保留历史城区原真性,为全国提供了“保护与民生兼顾”的范例。

从“保下来”到“活起来”

近年来,青岛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推动历史建筑从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形成“保护修缮—业态升级—文旅融合”的全链条模式。

2023年,青岛实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三年攻坚行动,完成房屋保护修缮11万平方米,更新改造6.2万平方米,中山路站地铁口与里院风貌融合的“最美地铁口”成为典范。

通过“三级保护规划体系”(城区、街区、建筑单体),青岛实现从宏观规划到微观修缮的科学统筹,如中山路片区综合管网、夜景亮化等专项规划,为精细化更新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青岛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激发经济活力。

青岛以“文商旅融合”盘活历史建筑:中山路、大鲍岛等街区引入餐饮、文创、民宿等业态289家,运营面积达17万平方米,2025年春节假期吸引游客485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682万元。

安娜别墅、三江里等网红打卡地的崛起,印证了“老建筑+新业态”的成功路径。此外,青岛创新节庆IP,如“里院喜剧节”“萝卜·元宵·糖球会”,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结合,单日最高客流突破45万人次。

此外,青岛还深挖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编撰《青岛里院建筑集》《名人故居导读》等文献,开放王统照故居等文化空间,并启动“青岛:20世纪宜居新城”申遗工作,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文史资源的学术化整理与大众化传播,正为青岛建筑活化注入灵魂。

以试点为契机,探索保护利用的“青岛模式”

入选全国试点后,青岛需在既有成果上进一步突破,重点围绕以下方向发力:

一是技术标准与政策创新。试点要求青岛在“体检评估机制、修缮路径、消防安全技术”等领域探索经验。例如,针对里院建筑结构老化问题,可研发适用于不同材质和年代的修缮工艺;针对消防隐患,推广智能监测系统和阻燃材料应用。此外,需完善活化利用政策,如简化历史建筑功能变更审批流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

二是数字化赋能全周期管理。青岛可进一步整合BIM、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历史建筑“健康档案”,实时监测结构安全与环境变化,并开发线上导览平台,如“丈量青岛”小程序,实现文化遗产的虚拟体验与教育传播。

三是深化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借鉴“迪士尼”“普德赋”等国际IP对接经验,青岛可引入高端文旅项目,提升历史城区吸引力。同时,培育本土IP,如将“里院文化”与影视、动漫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此外,需完善配套设施,如优化老城区交通微循环、增加地下停车场,破解“人气旺但体验差”的瓶颈。

青岛入选此次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其经验表明,历史建筑保护绝非“冷冻式保存”,而是要通过创新利用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未来,青岛需以试点为起点,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探索更多可能性,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方案”,让历史建筑真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评 | 入选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青岛经验”探索历史建筑保护新路径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入选既是其深厚历史底蕴的印证,也是对其近年来保护与利用创新实践的认可。

文 | 牛星钧

2025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新一轮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青岛等8个市(县)入选。这一消息再次将青岛推至全国历史文化保护的前沿。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入选既是其深厚历史底蕴的印证,也是对其近年来保护与利用创新实践的认可。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青岛入选试点:底蕴与创新的双重优势

青岛的入选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历史资源禀赋与保护实践创新的双重支撑。

青岛自1891年建置以来,历经多个时期发展,形成了“山、海、城、湾”交融的空间格局,以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风貌。

现存13片历史文化街区和337处历史建筑,涵盖里院、德式官邸、日式商社等多种类型,堪称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露天博物馆”。

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为保护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并且,青岛在历史建筑法规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出台国内首部专门规范传统风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规《青岛市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条例》,并配套制定17项技术文件,形成“分类保护+要素保护”的体系。

此外,青岛创新“征而不拆、保护利用”模式,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保留历史城区原真性,为全国提供了“保护与民生兼顾”的范例。

从“保下来”到“活起来”

近年来,青岛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推动历史建筑从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形成“保护修缮—业态升级—文旅融合”的全链条模式。

2023年,青岛实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三年攻坚行动,完成房屋保护修缮11万平方米,更新改造6.2万平方米,中山路站地铁口与里院风貌融合的“最美地铁口”成为典范。

通过“三级保护规划体系”(城区、街区、建筑单体),青岛实现从宏观规划到微观修缮的科学统筹,如中山路片区综合管网、夜景亮化等专项规划,为精细化更新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青岛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激发经济活力。

青岛以“文商旅融合”盘活历史建筑:中山路、大鲍岛等街区引入餐饮、文创、民宿等业态289家,运营面积达17万平方米,2025年春节假期吸引游客485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682万元。

安娜别墅、三江里等网红打卡地的崛起,印证了“老建筑+新业态”的成功路径。此外,青岛创新节庆IP,如“里院喜剧节”“萝卜·元宵·糖球会”,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结合,单日最高客流突破45万人次。

此外,青岛还深挖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编撰《青岛里院建筑集》《名人故居导读》等文献,开放王统照故居等文化空间,并启动“青岛:20世纪宜居新城”申遗工作,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文史资源的学术化整理与大众化传播,正为青岛建筑活化注入灵魂。

以试点为契机,探索保护利用的“青岛模式”

入选全国试点后,青岛需在既有成果上进一步突破,重点围绕以下方向发力:

一是技术标准与政策创新。试点要求青岛在“体检评估机制、修缮路径、消防安全技术”等领域探索经验。例如,针对里院建筑结构老化问题,可研发适用于不同材质和年代的修缮工艺;针对消防隐患,推广智能监测系统和阻燃材料应用。此外,需完善活化利用政策,如简化历史建筑功能变更审批流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

二是数字化赋能全周期管理。青岛可进一步整合BIM、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历史建筑“健康档案”,实时监测结构安全与环境变化,并开发线上导览平台,如“丈量青岛”小程序,实现文化遗产的虚拟体验与教育传播。

三是深化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借鉴“迪士尼”“普德赋”等国际IP对接经验,青岛可引入高端文旅项目,提升历史城区吸引力。同时,培育本土IP,如将“里院文化”与影视、动漫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此外,需完善配套设施,如优化老城区交通微循环、增加地下停车场,破解“人气旺但体验差”的瓶颈。

青岛入选此次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其经验表明,历史建筑保护绝非“冷冻式保存”,而是要通过创新利用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未来,青岛需以试点为起点,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探索更多可能性,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方案”,让历史建筑真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