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民的名义》的最大败笔,我认为是对女性角色的塑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民的名义》的最大败笔,我认为是对女性角色的塑造

从海报就可看出,这部剧侧重男人戏,但里面也有几个关键的女性角色。达康书记固然招人喜爱,赵徳汉、祁同伟这样的也都有血有肉。与男性角色不同,女性角色却个个单薄、扁平,令人不喜。

继上回那篇《<人民的名义>为什么在湖南台首播而非央视?》之后,我又来为这部剧的刷屏添砖加瓦了。

没办法,谁叫它是最近避不开的热点呢?剧是真火,全民追剧,全民热议。

据说,在最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生活会上,党员们的个人发言还包含了对《人民的名义》的交流与研讨。领导们也都很喜欢看。

但是随着电视剧热播,这部剧也浮现出一些瑕疵与问题,有些是真问题,有些则不是。

《人民的名义》抹黑警察?

对《人民的名义》,警察群体颇有微词。热播至今,该剧中出现的公安干警形象,似乎少有正面。

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在政治势力间四处逢迎,汲汲于升官发财,连他老婆都嘲他“太会算计”。

大风厂拆迁,一个企业的拆迁队竟然出动了警车开道。拆迁队头目是光明区公安分局局长程度的表弟,张扬跋扈。

程度因为表弟被逮,为泄私愤,滥用公权力传唤羁押了大风厂工会主席郑西坡。

被李达康勒令清除出警察队伍的程度,携着手里李达康的“把柄”向祁同伟投诚,调任省公安厅办公室副主任。

反观剧中以侯亮平为首的检察官,则多为正面、高大形象,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网上有声音认为,这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反腐电视剧,疑似存在“刻意拔高检察院、抹黑警察”的创作倾向,称“请不要打着人民的名义来诋毁警察”。

这种不利于团结的舆论观点,引起了各方重视。

编剧周梅森郑重声明,“从主观上,我以及导演李路,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刻意拔高谁、刻意贬低谁。从来没有。”

导演李路称,“反腐是一个大概念,剧中公检法各家都有贪腐分子,也都有正面典型,” 绝不会因为是最高检出品,就把公安、法院方面的人物设定为坏人,把检察官都设定成好人,“不要过度去解读,或者片面解读。”

也有观众发声,“作为一部反腐剧,必然涉及到腐败对象,如果每个行业都持一颗忌讳的玻璃心,反腐宣传将无法持续”。

我认为,所谓“《人民的名义》抹黑警察论”,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电视剧的主创方明确作了回应,不存抹黑的主观动机,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一些阴谋论的猜想。

再者,实际生活中常称“公检法系统”,三者是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反腐工作中互相配合、密不可分的重要兄弟单位。这样一部反腐大剧,难道会傻到去拔高踩低,去诋毁系统内的兄弟单位?去破坏反腐事业的团结大局?

最重要的是,持“抹黑警察论”观点的人,其实不懂文艺创作的规律。在文艺创作中,不存在哪个群体的“负面豁免权”。有好有坏、有正有反,人物才有血肉骨骼,文艺作品才立得起来。

反腐剧,都是正面人物怎么拍?公检法,各个系统中都可能存在腐败。55集的电视剧才播了一小半,各色人物还在粉墨登场中,不必操之过急。再说了,在《人民的名义》中,有多少人喜欢永远正大光明的侯亮平?我反倒觉得苦孩子出身的祁同伟更有血有肉呢。

“抹黑警察论”这种声音,希望还是能少一些,否则文艺创作人人自危,要避开要忌讳的东西太多,哪还有自由创造的生命力可言?

《人民的名义》

欲讨好年轻人却根本不懂年轻人?

《人民的名义》中,有关年轻人日常生活的戏份,是观众们最想快进跳过的。

比如郑西坡儿子郑胜利,就很讨观众的嫌。有几集,郑胜利和他老爸叨叨叨的戏份特别多,介绍他的阿尔法公司他的删帖业务他的水军事业。镜头来回剪,那边厢政治交锋正酣,这边一切到郑胜利或林华华的戏份,用薛之谦的话说,节奏就“整段垮掉”,于主线剧情丝毫无益。

其实,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原作小说中,没有这么多年轻人的生活戏,这些都是后来电视剧新加的。据导演说,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我们来看看导演心中的“年轻人的情感戏”:

再看看导演心中的时尚元素:

侯亮平花了半个月私房钱买回来的、老婆放购物车里一直不舍得买的漂亮裙子

摸着良心问,真的好看吗?导演,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爱哭的毛毛虫和他女友的非主流造型

导演,你是不是对现在年轻人的时尚品味有什么误解?

难怪网友们在官微下呐喊:“我宁可你给我官场开会100集,也不看这样年轻人的桥段,太尴尬了。”

其实我挺理解导演,戏剧作品讲究有张有弛,在紧张的政治交锋戏中,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生活戏,有利于减轻观众的观剧疲劳。但是很明显,政治戏在水准之上,生活戏却在水准之下。

究其原因,剧组想讨好年轻受众,却根本不了解年轻人。

是直男癌眼里的女性形象,

还是现实中的女性处境?

《人民的名义》虽好,却称不上“神剧”,我认为最大的败笔,是其对女性角色的塑造。

从海报就可看出,这部剧侧重男人戏,但里面也有几个关键的女性角色。达康书记固然招人喜爱,赵徳汉、祁同伟这样的也都有血有肉。与男性角色不同,女性角色却个个单薄、扁平,令人不喜。

山水集团董事长高小琴是美女蛇的代表。

高小琴甫出场,一身红衣,在断瓦残垣的拆迁现场,置身于一干深色着装的男性干部中,格外亮眼。

关于她的背景传说很多,有传她是高育良书记的侄女,因此能空手套白狼,白手起家,建立起了一个数十亿资产的大集团,还低价拿到了大风厂的黄金宝地。

当后面高小琴出现在祁同伟身边时,我们不意外地知道,她背后的男人开始浮出冰山一角。

这就是电视剧对一位女性企业家形象的想象和塑造。她是酒桌上的交际花,是男人堆里的解语花,是其他女人眼中的美女蛇。

英语里,有一个词叫a self-made man,意即白手起家的人、自我造就的人。在我国语境里,这个词中的man似乎没法被替换成woman。一个女企业家,总得依附一些有政治资源的男人,总之,不可能“自我造就”。

京州市城市银行副行长欧阳菁是另一类女性形象。她们情感脆弱,任性妄为,是给丈夫拖后腿的老婆。

用一个词来形容欧阳菁,那就是“不懂事”。她身居高位,生活无忧,是沾了丈夫李达康市委书记的光;然而她不仅不支持丈夫工作,反而尽拖后腿,与外逃贪官丁义珍往来密切,因被举报而祸起萧墙。

粉丝们有多爱达康书记,大概就有多讨厌欧阳菁吧。

剧中几位官员的夫人,存在感都低得如背景板,即使一个个身份不凡,或官阶高或学识高,但都是全心全意为丈夫的事业服务,默默当好丈夫背后的女人。

检察院反贪局一处处长陆亦可则是“剩女”代表,身边所有人都想给她介绍对象,没有人关心她工作干得怎么样、她的个人意愿是如何。

除了呆板、让人不快的女性形象,剧里的男性角色,也很有直男癌的风采。

外甥女夸侯亮平做的饭好吃,想让他以后多做,侯亮平不屑道:“那我不成家庭煮夫了。”

为什么女的做饭就天经地义?为什么女性不耻于做“家庭煮妇”呢?

从下文来看,家里几乎都是钟小艾在做饭。她的级别比侯亮平还要高,可以想见平时工作也很忙,可做饭却是她一个人的义务?

陈海出事后,组织上要调侯亮平去汉东接替陈海的位置,妻子钟小艾十分担心侯亮平的安危,可侯亮平满不当回事,反而觉得女人就是胆小。

你以为买条购物车里的裙子给老婆就是真正爱她吗?爱她,首先是要在精神上尊重她,感激她的照顾和关怀啊!

再看侯亮平的发小陈海,给陆亦可张罗相亲对象。陆亦可在他眼里,已然成了一个严重滞销品。

王大路借教训欧阳菁之口,发了一通对当代女人的感慨。

看得让人叹气。

女企业家是靠依附攀援做情妇上位的;

妻子在工作之余,还要心甘情愿地承担下所有家务;

年轻女性,在职场中常被当作花瓶,有领导来,就挑几个去作陪;

……

《人民的名义》对女性的认识和处理,无疑是失败的。

一方面,它固化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如家庭中的奉献者和职场花瓶形象),反映出一种极其过时的女性观。

另一方面,它内在同意并实际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男性官员(或有话语权的男性)对待女性的一些理所当然的态度和做法,作为一部影响较大的电视剧,这种正当化显然是极不合适的。

影视作品要光照现实,在光照女性方面,《人民的名义》做得很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民的名义》的最大败笔,我认为是对女性角色的塑造

从海报就可看出,这部剧侧重男人戏,但里面也有几个关键的女性角色。达康书记固然招人喜爱,赵徳汉、祁同伟这样的也都有血有肉。与男性角色不同,女性角色却个个单薄、扁平,令人不喜。

继上回那篇《<人民的名义>为什么在湖南台首播而非央视?》之后,我又来为这部剧的刷屏添砖加瓦了。

没办法,谁叫它是最近避不开的热点呢?剧是真火,全民追剧,全民热议。

据说,在最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生活会上,党员们的个人发言还包含了对《人民的名义》的交流与研讨。领导们也都很喜欢看。

但是随着电视剧热播,这部剧也浮现出一些瑕疵与问题,有些是真问题,有些则不是。

《人民的名义》抹黑警察?

对《人民的名义》,警察群体颇有微词。热播至今,该剧中出现的公安干警形象,似乎少有正面。

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在政治势力间四处逢迎,汲汲于升官发财,连他老婆都嘲他“太会算计”。

大风厂拆迁,一个企业的拆迁队竟然出动了警车开道。拆迁队头目是光明区公安分局局长程度的表弟,张扬跋扈。

程度因为表弟被逮,为泄私愤,滥用公权力传唤羁押了大风厂工会主席郑西坡。

被李达康勒令清除出警察队伍的程度,携着手里李达康的“把柄”向祁同伟投诚,调任省公安厅办公室副主任。

反观剧中以侯亮平为首的检察官,则多为正面、高大形象,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网上有声音认为,这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反腐电视剧,疑似存在“刻意拔高检察院、抹黑警察”的创作倾向,称“请不要打着人民的名义来诋毁警察”。

这种不利于团结的舆论观点,引起了各方重视。

编剧周梅森郑重声明,“从主观上,我以及导演李路,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刻意拔高谁、刻意贬低谁。从来没有。”

导演李路称,“反腐是一个大概念,剧中公检法各家都有贪腐分子,也都有正面典型,” 绝不会因为是最高检出品,就把公安、法院方面的人物设定为坏人,把检察官都设定成好人,“不要过度去解读,或者片面解读。”

也有观众发声,“作为一部反腐剧,必然涉及到腐败对象,如果每个行业都持一颗忌讳的玻璃心,反腐宣传将无法持续”。

我认为,所谓“《人民的名义》抹黑警察论”,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电视剧的主创方明确作了回应,不存抹黑的主观动机,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一些阴谋论的猜想。

再者,实际生活中常称“公检法系统”,三者是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反腐工作中互相配合、密不可分的重要兄弟单位。这样一部反腐大剧,难道会傻到去拔高踩低,去诋毁系统内的兄弟单位?去破坏反腐事业的团结大局?

最重要的是,持“抹黑警察论”观点的人,其实不懂文艺创作的规律。在文艺创作中,不存在哪个群体的“负面豁免权”。有好有坏、有正有反,人物才有血肉骨骼,文艺作品才立得起来。

反腐剧,都是正面人物怎么拍?公检法,各个系统中都可能存在腐败。55集的电视剧才播了一小半,各色人物还在粉墨登场中,不必操之过急。再说了,在《人民的名义》中,有多少人喜欢永远正大光明的侯亮平?我反倒觉得苦孩子出身的祁同伟更有血有肉呢。

“抹黑警察论”这种声音,希望还是能少一些,否则文艺创作人人自危,要避开要忌讳的东西太多,哪还有自由创造的生命力可言?

《人民的名义》

欲讨好年轻人却根本不懂年轻人?

《人民的名义》中,有关年轻人日常生活的戏份,是观众们最想快进跳过的。

比如郑西坡儿子郑胜利,就很讨观众的嫌。有几集,郑胜利和他老爸叨叨叨的戏份特别多,介绍他的阿尔法公司他的删帖业务他的水军事业。镜头来回剪,那边厢政治交锋正酣,这边一切到郑胜利或林华华的戏份,用薛之谦的话说,节奏就“整段垮掉”,于主线剧情丝毫无益。

其实,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原作小说中,没有这么多年轻人的生活戏,这些都是后来电视剧新加的。据导演说,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我们来看看导演心中的“年轻人的情感戏”:

再看看导演心中的时尚元素:

侯亮平花了半个月私房钱买回来的、老婆放购物车里一直不舍得买的漂亮裙子

摸着良心问,真的好看吗?导演,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爱哭的毛毛虫和他女友的非主流造型

导演,你是不是对现在年轻人的时尚品味有什么误解?

难怪网友们在官微下呐喊:“我宁可你给我官场开会100集,也不看这样年轻人的桥段,太尴尬了。”

其实我挺理解导演,戏剧作品讲究有张有弛,在紧张的政治交锋戏中,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生活戏,有利于减轻观众的观剧疲劳。但是很明显,政治戏在水准之上,生活戏却在水准之下。

究其原因,剧组想讨好年轻受众,却根本不了解年轻人。

是直男癌眼里的女性形象,

还是现实中的女性处境?

《人民的名义》虽好,却称不上“神剧”,我认为最大的败笔,是其对女性角色的塑造。

从海报就可看出,这部剧侧重男人戏,但里面也有几个关键的女性角色。达康书记固然招人喜爱,赵徳汉、祁同伟这样的也都有血有肉。与男性角色不同,女性角色却个个单薄、扁平,令人不喜。

山水集团董事长高小琴是美女蛇的代表。

高小琴甫出场,一身红衣,在断瓦残垣的拆迁现场,置身于一干深色着装的男性干部中,格外亮眼。

关于她的背景传说很多,有传她是高育良书记的侄女,因此能空手套白狼,白手起家,建立起了一个数十亿资产的大集团,还低价拿到了大风厂的黄金宝地。

当后面高小琴出现在祁同伟身边时,我们不意外地知道,她背后的男人开始浮出冰山一角。

这就是电视剧对一位女性企业家形象的想象和塑造。她是酒桌上的交际花,是男人堆里的解语花,是其他女人眼中的美女蛇。

英语里,有一个词叫a self-made man,意即白手起家的人、自我造就的人。在我国语境里,这个词中的man似乎没法被替换成woman。一个女企业家,总得依附一些有政治资源的男人,总之,不可能“自我造就”。

京州市城市银行副行长欧阳菁是另一类女性形象。她们情感脆弱,任性妄为,是给丈夫拖后腿的老婆。

用一个词来形容欧阳菁,那就是“不懂事”。她身居高位,生活无忧,是沾了丈夫李达康市委书记的光;然而她不仅不支持丈夫工作,反而尽拖后腿,与外逃贪官丁义珍往来密切,因被举报而祸起萧墙。

粉丝们有多爱达康书记,大概就有多讨厌欧阳菁吧。

剧中几位官员的夫人,存在感都低得如背景板,即使一个个身份不凡,或官阶高或学识高,但都是全心全意为丈夫的事业服务,默默当好丈夫背后的女人。

检察院反贪局一处处长陆亦可则是“剩女”代表,身边所有人都想给她介绍对象,没有人关心她工作干得怎么样、她的个人意愿是如何。

除了呆板、让人不快的女性形象,剧里的男性角色,也很有直男癌的风采。

外甥女夸侯亮平做的饭好吃,想让他以后多做,侯亮平不屑道:“那我不成家庭煮夫了。”

为什么女的做饭就天经地义?为什么女性不耻于做“家庭煮妇”呢?

从下文来看,家里几乎都是钟小艾在做饭。她的级别比侯亮平还要高,可以想见平时工作也很忙,可做饭却是她一个人的义务?

陈海出事后,组织上要调侯亮平去汉东接替陈海的位置,妻子钟小艾十分担心侯亮平的安危,可侯亮平满不当回事,反而觉得女人就是胆小。

你以为买条购物车里的裙子给老婆就是真正爱她吗?爱她,首先是要在精神上尊重她,感激她的照顾和关怀啊!

再看侯亮平的发小陈海,给陆亦可张罗相亲对象。陆亦可在他眼里,已然成了一个严重滞销品。

王大路借教训欧阳菁之口,发了一通对当代女人的感慨。

看得让人叹气。

女企业家是靠依附攀援做情妇上位的;

妻子在工作之余,还要心甘情愿地承担下所有家务;

年轻女性,在职场中常被当作花瓶,有领导来,就挑几个去作陪;

……

《人民的名义》对女性的认识和处理,无疑是失败的。

一方面,它固化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如家庭中的奉献者和职场花瓶形象),反映出一种极其过时的女性观。

另一方面,它内在同意并实际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男性官员(或有话语权的男性)对待女性的一些理所当然的态度和做法,作为一部影响较大的电视剧,这种正当化显然是极不合适的。

影视作品要光照现实,在光照女性方面,《人民的名义》做得很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