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走进青岛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探寻大赛夺金背后的“匠心之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走进青岛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探寻大赛夺金背后的“匠心之道”

如今,青岛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俨然成为职业梦想的起点、产教融合的高地,更打造出城市与人才共赴未来的桥梁。

2024年12月18日,第十七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赛项在潍坊工业学校举行,来自全省16地市的30支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城阳区职教中心学校纪毓涛老师辅导的王振涵和张永哲同学在比赛中发挥稳定,脱颖而出,获得团体一等奖。这也是城阳区职教中心学校在2024年省赛中继“电气安装与维修”赛项、“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夺金后获得的第3枚金牌。

如今,青岛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俨然成为职业梦想的起点、产教融合的高地,更打造出城市与人才共赴未来的桥梁。

匠心育人:金牌教练的匠心启程

走进学校的机电实训楼,你会遇到一位默默耕耘的机电技能大赛引路人——纪毓涛老师。从2011年机电专业技能大赛的战鼓擂响,纪老师毅然挑起辅导重担。起初,学生的基础知识远远不能适用技能大赛的要求,纪老师俯身从PLC原理编程,万用表、剥线钳的使用等最基础的知识进行培训。他经常和学生做同一个题目,帮助学生分析用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点,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来自团队的集体智慧也为学生的技能成才加油助力。机电教学团队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依据“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课程建设思路,校企重构“基础共融、核心通融、拓展互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底层、核心、拓展”层级实施“个性化培养套餐”。融入产业发展需求,将企业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融入专业教学,建设开放共享、有特色教学资源与课程。同时,团队探索课程思政,强化学生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传承贡献力量。

一批批性格各异、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助力下,最终成为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的金牌得主或者企业技术骨干。

平台筑基:打造“金牌”教师平台

纪老师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是城阳区职教中心学校学校“师德铸魂、头雁引领、三维联动”的教师培育体系。

学校将教师视为“第一资源”,构建“名•高”成长平台,实施分层培育的“雁阵计划”:从青年教师到行业专家,形成“适应—发展—创新—卓越”的进阶路径。通过“头雁领航”和“青蓝工程”,学校打造了以纪毓涛为首的机电专业团队和以祝梅为核心的服装专业团队,两支“金师”队伍均获评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四步五阶三模式”全面强化“金师”队伍建设,先后培育全国技术能手、齐鲁名师等市级及以上荣誉教师100余人。其中,正高级教师3人,全国优秀辅导老师16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正如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价:“这里教师的企业实战经验,比很多高职院校更丰富。”

校企协作:共建人才输送通道

“工匠型”教师团队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与产业的深度绑定。纪老师说起让他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在筹备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赛项的征程中,学校面临着重重困境,设备短缺与经验匮乏犹如两座大山横亘在前。

学校领导深知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赛项对于机电专业学生成长、机电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毅然扛起攻坚大旗。面对设备空白,领导们四处奔走,积极与设备供应企业洽谈合作,磨破了嘴皮子争取设备赞助,终于让比赛指定的实操设备入驻校园实训基地。

在争取到设备后,学校领导又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亲身体验工作流程,积累实战经验——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促进了“工匠型”教师团队的形成。

老师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与企业紧密合作,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针对此,学校有意识地促进校企共建“双师型”培养基地,引入企业家、工匠大师入校授课,实现人才与资源共享。

如今,校企联合育人已成为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重要育才手段。截至目前,实习基地从35家增至60家,学校还与青特集团、胶州海尔、黄岛海信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实习。

此外,学校还牵头成立了青岛市纺织服装产教融合共同体,并参与了包括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在内的6个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共同体,真正实现“课堂进工厂、车间在校园”。

不难看出,在这里,校企命运共同体正深度绑定,并肩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区域联动:职教赋能区域发展

作为青岛市智能制造的核心区域,城阳区汇聚了中车、青特等众多龙头企业。然而,五年前,该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却高达40%。

面对企业对能直接上岗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职教模式培养的学生显然难以满足。对此,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提出了“服务地方设专业、依托产业建专业、产教融合强专业”的应对策略。

定位于服务青岛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拥湾发展战略,紧抓发展机遇,在上级的坚强领导和鼎力支持下,学校迁至胶州湾北岸,紧邻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

为了更好地对接青岛市的24条重点产业链,学校开设了6大类12个专业,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匹配度高达100%。其中,针对轨道交通产业、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产业等需求,学校实施了模块化、项目式教学,并落实了校企双元育人的举措。多年来,学校为青特、中车等区域内龙头企业输送了4000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改革先锋:从“跟跑”到“领跑”的高质量跨越

2021年,借着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的东风,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开启了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至2024年底,学校已建成153项省级、国家级标志性建设成果,高标准完成了1025项建设任务,佐证材料达3.7万余页,文字数量超过1200万字。学校高质量通过了省高水平学校市级评估验收,得到了青岛市专家组的高度赞誉,为实现“建成青岛特色、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学校”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场改革让学校从“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2023年全市办学质量考核跃居第二,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该校更成为海尔、海信等名企的“人才储备基地”。全国技能大赛31金25银11铜的辉煌战绩,印证了“赛教共生”模式的成效——30余项竞赛项目转化为模块化课程,让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前沿同步。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出彩人生”是学校的育人信条:40余名学生获评山东省技能拔尖人才,多位学子被青岛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当国赛领奖台上的光芒照亮学子前程,当“城阳工匠”成为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青岛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匠心之道”。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3/11 16:3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走进青岛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探寻大赛夺金背后的“匠心之道”

如今,青岛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俨然成为职业梦想的起点、产教融合的高地,更打造出城市与人才共赴未来的桥梁。

2024年12月18日,第十七届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赛项在潍坊工业学校举行,来自全省16地市的30支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城阳区职教中心学校纪毓涛老师辅导的王振涵和张永哲同学在比赛中发挥稳定,脱颖而出,获得团体一等奖。这也是城阳区职教中心学校在2024年省赛中继“电气安装与维修”赛项、“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夺金后获得的第3枚金牌。

如今,青岛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俨然成为职业梦想的起点、产教融合的高地,更打造出城市与人才共赴未来的桥梁。

匠心育人:金牌教练的匠心启程

走进学校的机电实训楼,你会遇到一位默默耕耘的机电技能大赛引路人——纪毓涛老师。从2011年机电专业技能大赛的战鼓擂响,纪老师毅然挑起辅导重担。起初,学生的基础知识远远不能适用技能大赛的要求,纪老师俯身从PLC原理编程,万用表、剥线钳的使用等最基础的知识进行培训。他经常和学生做同一个题目,帮助学生分析用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点,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来自团队的集体智慧也为学生的技能成才加油助力。机电教学团队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依据“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课程建设思路,校企重构“基础共融、核心通融、拓展互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底层、核心、拓展”层级实施“个性化培养套餐”。融入产业发展需求,将企业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融入专业教学,建设开放共享、有特色教学资源与课程。同时,团队探索课程思政,强化学生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传承贡献力量。

一批批性格各异、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助力下,最终成为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的金牌得主或者企业技术骨干。

平台筑基:打造“金牌”教师平台

纪老师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是城阳区职教中心学校学校“师德铸魂、头雁引领、三维联动”的教师培育体系。

学校将教师视为“第一资源”,构建“名•高”成长平台,实施分层培育的“雁阵计划”:从青年教师到行业专家,形成“适应—发展—创新—卓越”的进阶路径。通过“头雁领航”和“青蓝工程”,学校打造了以纪毓涛为首的机电专业团队和以祝梅为核心的服装专业团队,两支“金师”队伍均获评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四步五阶三模式”全面强化“金师”队伍建设,先后培育全国技术能手、齐鲁名师等市级及以上荣誉教师100余人。其中,正高级教师3人,全国优秀辅导老师16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正如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价:“这里教师的企业实战经验,比很多高职院校更丰富。”

校企协作:共建人才输送通道

“工匠型”教师团队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与产业的深度绑定。纪老师说起让他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在筹备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赛项的征程中,学校面临着重重困境,设备短缺与经验匮乏犹如两座大山横亘在前。

学校领导深知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赛项对于机电专业学生成长、机电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毅然扛起攻坚大旗。面对设备空白,领导们四处奔走,积极与设备供应企业洽谈合作,磨破了嘴皮子争取设备赞助,终于让比赛指定的实操设备入驻校园实训基地。

在争取到设备后,学校领导又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亲身体验工作流程,积累实战经验——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促进了“工匠型”教师团队的形成。

老师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与企业紧密合作,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针对此,学校有意识地促进校企共建“双师型”培养基地,引入企业家、工匠大师入校授课,实现人才与资源共享。

如今,校企联合育人已成为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重要育才手段。截至目前,实习基地从35家增至60家,学校还与青特集团、胶州海尔、黄岛海信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实习。

此外,学校还牵头成立了青岛市纺织服装产教融合共同体,并参与了包括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在内的6个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共同体,真正实现“课堂进工厂、车间在校园”。

不难看出,在这里,校企命运共同体正深度绑定,并肩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区域联动:职教赋能区域发展

作为青岛市智能制造的核心区域,城阳区汇聚了中车、青特等众多龙头企业。然而,五年前,该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却高达40%。

面对企业对能直接上岗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职教模式培养的学生显然难以满足。对此,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提出了“服务地方设专业、依托产业建专业、产教融合强专业”的应对策略。

定位于服务青岛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拥湾发展战略,紧抓发展机遇,在上级的坚强领导和鼎力支持下,学校迁至胶州湾北岸,紧邻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

为了更好地对接青岛市的24条重点产业链,学校开设了6大类12个专业,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匹配度高达100%。其中,针对轨道交通产业、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产业等需求,学校实施了模块化、项目式教学,并落实了校企双元育人的举措。多年来,学校为青特、中车等区域内龙头企业输送了4000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改革先锋:从“跟跑”到“领跑”的高质量跨越

2021年,借着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的东风,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开启了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至2024年底,学校已建成153项省级、国家级标志性建设成果,高标准完成了1025项建设任务,佐证材料达3.7万余页,文字数量超过1200万字。学校高质量通过了省高水平学校市级评估验收,得到了青岛市专家组的高度赞誉,为实现“建成青岛特色、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学校”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场改革让学校从“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2023年全市办学质量考核跃居第二,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该校更成为海尔、海信等名企的“人才储备基地”。全国技能大赛31金25银11铜的辉煌战绩,印证了“赛教共生”模式的成效——30余项竞赛项目转化为模块化课程,让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前沿同步。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出彩人生”是学校的育人信条:40余名学生获评山东省技能拔尖人才,多位学子被青岛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当国赛领奖台上的光芒照亮学子前程,当“城阳工匠”成为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青岛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匠心之道”。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3/11 16:3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