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谋协同·共繁荣|菏泽:拥抱长三角,以深度协同破题区域发展新格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谋协同·共繁荣|菏泽:拥抱长三角,以深度协同破题区域发展新格局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宏大叙事中,山东菏泽正以“后来居上”的奋进姿态,探索一条内陆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文 | 牛星钧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

在《行动方案》中涉及菏泽多处具体事项:支持菏泽(上海)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支持鲁西新区承接长三角优质产业资源转移。

实际上,菏泽与长三角一直保持着较为频繁交流与合作。

去年2月,菏泽市党政代表团积极前往长三角区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取经”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去年9月,菏泽前往长三角开展招商活动,签约的合同及协议涉及高端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机电设备制造等产业。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宏大叙事中,山东菏泽正以“后来居上”的奋进姿态,探索一条内陆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从交通枢纽的全面升级到产业生态的精准重构,从创新要素的跨域集聚到开放合作的纵深推进,菏泽的实践不仅彰显了区域协同的“山东智慧”,也为全国同类城市融入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区位优势与战略机遇:深度协同的“菏泽实践”

此前,山东省政府发布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便提到,要增进国家重大战略下的广域合作,支持菏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徐州等市共建淮海经济区。

此次《行动方案》提到,在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支持鲁西新区承接长三角优质产业资源转移,再次明确了支持其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从地理位置看,菏泽是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

菏泽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是京津冀南下长三角、长三角北进中原的重要通道。

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中鲁南高铁与京雄商高铁在此“十字交汇”,菏泽东站成为鲁西南最大高铁枢纽,1小时通达济南、郑州,3小时直达京沪的交通圈加速形成。

内河航运方面,洙水河、新万福河航道直通京杭运河,巨野港年吞吐量超千万吨,为大宗商品流通提供了绿色通道。菏泽牡丹机场通航三年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空中走廊的打通进一步强化了其“四省通衢”的枢纽地位。

目前,菏泽正构建起立体化联通网络:一是高铁扩容,加速京雄商高铁建设,预留京沪磁悬浮廊道,规划沪太、青延高铁,形成“米字型”枢纽,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的“同城效应”;二是内河升级,推进新万福河二期与郓城新河航道工程,实现水铁联运,降低大宗商品物流成本;三是航空赋能,加密至北京、上海等枢纽航线,拓展国际货运通道,打造区域性航空物流中心。

从产业角度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使得菏泽产业基础牢固。

近年来,菏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跃升至千亿级,形成“一港四园”集群,步长制药、睿鹰制药等龙头企业与长三角医药城(泰州)形成技术互补。高端化工方面,东明石化等企业依托京沪产业转移机遇,向新材料领域延伸。新能源产业则借势长三角“新能源之都”常州的经验,布局锂电池全产业链,精进电动、龙蟠科技等项目落地,打造“制造—应用—回收”闭环。

菏泽正以产业协同为抓手,实现错位竞争与链式融合。

瞄准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外溢,菏泽实施“双向嵌入”策略: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布局未来产业;依托曹县汉服、鄄城人发等传统产业集群,以数字化改造提升附加值,为长三角电商平台提供供应链支持。

“菏泽样本”为协同发展带来的启示

菏泽的实践表明,内陆城市融入国家战略需把握三大关键:

其一,以交通破局重塑区位价值。菏泽通过立体交通网络将地理“十字路口”转化为经济“黄金走廊”,证明“枢纽即优势”。

其二,以产业升级实现价值跃迁。从被动承接转移到主动链式嵌入,菏泽避免低端化陷阱,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其三,以制度创新激活协同动能。菏泽市同步出台“313项改革任务”,从营商环境优化到干部能力重塑,构建“全省域参与、全要素协同”的对接机制,通过飞地经济、数据共享等机制突破行政边界,菏泽探索出跨区域要素流通的新范式。

未来,菏泽需进一步破解三大挑战:如何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工业扩张?如何提升本土创新能力?

答案或许在于更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借长三角的科创资源补短板,凭长三角的市场活力拓空间,以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塑底色。若此,“后来居上”将不仅是菏泽的愿景,更可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注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谋协同·共繁荣|菏泽:拥抱长三角,以深度协同破题区域发展新格局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宏大叙事中,山东菏泽正以“后来居上”的奋进姿态,探索一条内陆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文 | 牛星钧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

在《行动方案》中涉及菏泽多处具体事项:支持菏泽(上海)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支持鲁西新区承接长三角优质产业资源转移。

实际上,菏泽与长三角一直保持着较为频繁交流与合作。

去年2月,菏泽市党政代表团积极前往长三角区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取经”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去年9月,菏泽前往长三角开展招商活动,签约的合同及协议涉及高端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机电设备制造等产业。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宏大叙事中,山东菏泽正以“后来居上”的奋进姿态,探索一条内陆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从交通枢纽的全面升级到产业生态的精准重构,从创新要素的跨域集聚到开放合作的纵深推进,菏泽的实践不仅彰显了区域协同的“山东智慧”,也为全国同类城市融入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区位优势与战略机遇:深度协同的“菏泽实践”

此前,山东省政府发布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便提到,要增进国家重大战略下的广域合作,支持菏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徐州等市共建淮海经济区。

此次《行动方案》提到,在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支持鲁西新区承接长三角优质产业资源转移,再次明确了支持其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从地理位置看,菏泽是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

菏泽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是京津冀南下长三角、长三角北进中原的重要通道。

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中鲁南高铁与京雄商高铁在此“十字交汇”,菏泽东站成为鲁西南最大高铁枢纽,1小时通达济南、郑州,3小时直达京沪的交通圈加速形成。

内河航运方面,洙水河、新万福河航道直通京杭运河,巨野港年吞吐量超千万吨,为大宗商品流通提供了绿色通道。菏泽牡丹机场通航三年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空中走廊的打通进一步强化了其“四省通衢”的枢纽地位。

目前,菏泽正构建起立体化联通网络:一是高铁扩容,加速京雄商高铁建设,预留京沪磁悬浮廊道,规划沪太、青延高铁,形成“米字型”枢纽,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的“同城效应”;二是内河升级,推进新万福河二期与郓城新河航道工程,实现水铁联运,降低大宗商品物流成本;三是航空赋能,加密至北京、上海等枢纽航线,拓展国际货运通道,打造区域性航空物流中心。

从产业角度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使得菏泽产业基础牢固。

近年来,菏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跃升至千亿级,形成“一港四园”集群,步长制药、睿鹰制药等龙头企业与长三角医药城(泰州)形成技术互补。高端化工方面,东明石化等企业依托京沪产业转移机遇,向新材料领域延伸。新能源产业则借势长三角“新能源之都”常州的经验,布局锂电池全产业链,精进电动、龙蟠科技等项目落地,打造“制造—应用—回收”闭环。

菏泽正以产业协同为抓手,实现错位竞争与链式融合。

瞄准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外溢,菏泽实施“双向嵌入”策略: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布局未来产业;依托曹县汉服、鄄城人发等传统产业集群,以数字化改造提升附加值,为长三角电商平台提供供应链支持。

“菏泽样本”为协同发展带来的启示

菏泽的实践表明,内陆城市融入国家战略需把握三大关键:

其一,以交通破局重塑区位价值。菏泽通过立体交通网络将地理“十字路口”转化为经济“黄金走廊”,证明“枢纽即优势”。

其二,以产业升级实现价值跃迁。从被动承接转移到主动链式嵌入,菏泽避免低端化陷阱,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其三,以制度创新激活协同动能。菏泽市同步出台“313项改革任务”,从营商环境优化到干部能力重塑,构建“全省域参与、全要素协同”的对接机制,通过飞地经济、数据共享等机制突破行政边界,菏泽探索出跨区域要素流通的新范式。

未来,菏泽需进一步破解三大挑战:如何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工业扩张?如何提升本土创新能力?

答案或许在于更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借长三角的科创资源补短板,凭长三角的市场活力拓空间,以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塑底色。若此,“后来居上”将不仅是菏泽的愿景,更可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注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