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柳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引领下,2月,山东省发布《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将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潍坊国家农综区”)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以寿光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市建设京津冀、长三角地区“菜篮子”和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乘政策东风,在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大背景之下,潍坊的农产业将为齐鲁发展带来什么新的可能,令人关注。
今年,是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成立的第八年,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农业对外开放综合试验区的大本营,潍坊正以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和全链条升级为核心,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农业现代化新路径。
当之无愧的“中国蔬菜之乡”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蔬菜的生长。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土壤肥沃,为蔬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2024年,潍坊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358.7亿元、山东省第一,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01亿元、占潍坊市GDP的8.5%。值得一提的是,也在去年,潍坊蔬菜总产量首次突破1400万吨、达到141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达到209万吨,亦均稳居山东省第1,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作出了“潍坊贡献”。
可以说,“现代农业山东省第一”的城市名片和金字招牌实至名归。
走进潍坊寿光,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蔬菜之乡”、“中国一号菜园子”。
通过规模化种植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仅寿光一地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就达60万亩,拥有15.7万余个大棚,年产量超900万吨,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11%以上。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潍坊如何发挥区位与产业优势,成为两大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与“引擎”?这背后既有国家战略的深远布局,也有潍坊立足农业、面向更大区域舞台的开放雄心。
以交通枢纽的角度为例。在交通网络上,潍坊已形成立体化格局:济青高铁、潍莱高铁缩短了与京津冀、长三角的时空距离;潍坊港作为区域性枢纽港,通过海铁联运将农产品出口至日韩、东南亚;胶东国际机场的辐射能力则进一步拓展了国际物流通道——这种“陆海空联动”的交通体系,为潍坊国家农综区对接两大经济圈提供了硬件支撑。
再者,潍坊港、中欧冷链班列及“中国食品谷号”铁路冷链构建全球化物流体系的成熟运行,为潍坊蔬菜远销两大经济区甚至海外带来了巨大优势。
如今,潍坊的蔬菜产业不断进行体系化创新。整体来看,以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社区化为核心,“诸城模式”油然而生;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各地农业农村改革经验集成演变为“潍坊模式”;同时,集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输出等改革经验为一体的“寿光模式”也已然成熟……
基于这三大模式,潍坊农业已从传统种植转向科技驱动、全链整合、开放引领的新阶段。
当潍坊国家农综区进入协同发展“快车道”
把视线聚焦于潍坊国家农综区。
据悉,得益于潍坊市成熟的农业发展概况,潍坊国家农综区先后在安丘、诸城、寿光、高密设立“潍坊国家农综区开放发展示范区”“潍坊国家农综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潍坊国家农综区蔬菜种业创新示范区”“潍坊国家农综区粮食减损示范区”,去年5月又在青州和昌邑设立“潍坊国家农综区花卉产业发展示范区”和“潍坊国家农综区盐碱地改良利用示范区”。
至此,潍坊国家农综区进入全域统筹、协同发展的快车道。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对外开放的版图上,这里正以独特的战略定位和开放姿态,成为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重要枢纽。
自2018年获批以来,潍坊国家农综区通过政策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同,已形成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的全链条开放体系。不仅重塑了山东农业的发展格局,更在南北经济联动中探索出一条农业开放发展的新路径。
而据介绍,立足潍坊现代农业产业基础优势,潍坊国家农综区聚焦重点产业、优势企业,持续强化经营主体培育、狠抓品牌提升、探索业态创新。目前,已培育出粮食、蔬菜、畜禽、种子、农机等8大优势产业集群,其中蔬菜、畜禽、花卉、农机全产业链规模均超千亿元,黄瓜、茄子、辣椒等7项全产业链蔬菜标准填补国内空白,潍坊蔬菜标准输出到全国27个省(市、区)。
统计显示,潍坊国家农综区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84个,“潍坊农品”成功进入300多个大中城市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市场。

近年来,潍坊国家农综区抢抓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战略机遇,积极融入服务“一带一路”、RCEP、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力打造农业开放发展新高地,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农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全国农业开放发展注入新活力。当我们把视野放宽,可以发现,不仅是京津冀与长三角,在日韩、新西兰、古巴、以色列、美国……潍坊国家农综区的农产品已经出口至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
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的“潍坊策”
如果是丰饶的农产品是既往潍坊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的金色名片,那么在政策引领、科技互通、产业延伸等维度,潍坊国家农综区才是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供给侧改革。

具体来看,潍坊国家农综区联合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制定《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蔬菜出口质量安全规范》,推动“山东标准”与京津冀、长三角市场准入规则衔接,减少跨区域流通壁垒;
在科技领域,潍坊国家农综区先后落地建设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农科院潍坊食品科学与加工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拥有36家农业类院士工作站,一批批农业科研成果从这里推向全国。
此外,潍坊在山东省率先发力净菜产业,净菜企业发展到96家。预制菜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数量山东省第1,入列“全国智造预制菜·新锐城市50强”榜单第2位。
抢占预制菜产业高地,也让潍坊抢占了京津冀、长三角区域的快消费市场,更标志着潍坊蔬菜对京津冀和长三角的贡献,已超越基础农产品供应,通过技术创新、标准输出、生态协同和产业融合,成为两大区域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赋能者。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京津冀、长三角消费差异,潍坊还有意识地实施“分区定制”策略,例如向北京供应耐储运的茄果类蔬菜,向上海输送精品叶菜和即食沙拉。
潍坊的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制度创新与区域协同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技赋能产业链、市场激活供应链、生态重塑价值链等一系列举措,潍坊正从“中国菜篮子”向“世界厨房”迈进,为山东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未来,我们期待,潍坊与两大经济圈的“农业协同”将加速迈向更高水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