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馨仪
近日,“金茂青岛”微信公众号发布金茂东方伊甸园专场招聘会诚聘英才消息,并宣布东方伊甸园将在2025年暑期开门迎客。从高空俯瞰,这座占地400亩的项目如同一枚嵌入工业城区的翡翠,其单层跨度194米的巨型钢结构穹顶在阳光下折射出金属与ETFE膜交织的冷光。这个对标英国伊甸工程的亚洲首个水主题生态乐园,用足足10年时间完成从图纸到钢架的蜕变。

回溯到2015年,青岛东方伊甸园项目正式签约,自此踏上了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征程。“对标英国伊甸”、斥巨资打造的“超级工程”、“亚洲首个以‘Eden’为生态IP的水主题乐园”、“盐碱地上种热带雨林”的创举以及“世界级的建筑技术挑战”,这些极具话题性的标签,让青岛东方伊甸园从一开始就备受各界关注。在中国城市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期待它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一部极具张力的现代启示录。
然而,其建设过程中遭遇的延期、技术难题以及疫情冲击,也为项目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青岛东方伊甸园最初计划于2023年开业,但是,2023年春天,项目方却发布了第二次延期的消息。乍看之下,疫情与极端天气是导致延期的主要因素,实际上,这也让生态文旅项目先天存在的一些挑战浮出水面。就拿风暴森林馆钢构吊装来说,需要400吨履带吊进行23次作业,技术难度之大,使工期压力加剧。
尽管中国金茂在2024年增资4.5亿元,持股比例升至80.95%,显示出对项目的信心,但长达10年的投资回报周期仍令资本市场担忧。项目总投资从最初的百亿元“缩水”至15亿元,资金压力显而易见。加之文旅项目普遍回报周期长,东方伊甸园能否在开业后迅速实现盈利,仍是未知数。
不过,历经坎坷期盼,终于等来项目将要开门纳客的消息,也让人们再次回忆关于青岛东方伊甸园的点点滴滴。
青岛东方伊甸园的选址本身直面含盐量3‰、植被存活率不足10%的盐碱绝地,项目团队以“层压式土壤改良系统”进行生态治理:底部碎石层用于抑制盐碱上返,中部有机堆肥层促进微生物活动,表层定制基质层优化植物生长环境。经检测,改良后表层土壤含盐量降至0.3%左右,成功培育包含328个植物品种的复合生态系统。该技术体系较传统盐碱地治理方案降低约15%成本,为类似滨海盐碱地修复提供了技术参考。
项目核心建筑风暴森林馆采用单层网壳结构,钢结构用量约5000吨,主跨度达194米。结构设计通过数字模拟技术实现28000个钢构件的精准定位,现场安装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建筑顶部配置的ETFE膜材透光系统,可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30%-70%透光率,在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的同时,建筑运行能耗较常规设计减少约25%。

作为青岛市重点工程,青岛东方伊甸园尝试探索盐碱地生态治理与文旅开发的结合路径,也为城市在处理废弃土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更新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这个项目不仅承载着青岛打造“国际湾区都市”的魄力,更折射出中国生态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技术赋能”转型的深层逻辑。
同时,它也被赋予了"流量转换器"的重要使命——将每年千万级人次的机场客流转化为区域消费动能,进而撬动周边3.2万亩土地的增值空间。
其精心设计的四大主题区,更暗藏商业密码:AR水循环剧场将科普转化为沉浸消费,57米人工瀑布调控的微气候成为气候研究的实体数据库,夜间270度激光水秀则填补青岛北部夜经济空白。这种"科技包裹生态,生态赋能商业"的模式,正在重写产城融合的底层代码。
青岛东方伊甸园的诞生,是一场关于自然、技术与商业的宏大实验。其成败不仅关乎一地经济,更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旅项目提供镜鉴。2025年暑期开业在即,这片盐碱地上的“热带雨林”能否真正开花结果,值得期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