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晚会前,黄焖鸡米饭率先“翻车”了。就在3月12日,一条#杨铭宇黄焖鸡剩菜回收再卖给顾客#的暗访视频冲上热搜。视频中,发黑的牛肉被色素“美颜”,剩菜与新食材混煮,员工无证上岗操作食品……
这家曾与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并称“国民快餐三巨头”的品牌,在3·15前夕轰然“塌房”。次日,国务院食安办对涉事地区启动挂牌督办,将这场食品安全风暴推至舆论顶点。
从2011年济南18平方米的街边小店,到巅峰时期全球超6000家门店的餐饮帝国,再到如今门店数量腰斩至2518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将何去何从?

凭借标准化酱料包、20元高性价比套餐和低门槛加盟模式,杨铭宇黄焖鸡米饭迅速席卷全国。高峰时期,其门店数量突破6000家,覆盖全国500多个城市,甚至拓展至美国、新加坡等海外市场,被冠以“国民快餐”的称号。彼时,3.5万元的低门槛加盟费、55%毛利润的造富故事,更是让杨铭宇黄焖鸡米饭成为众多餐饮创业者的心头好。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其门店密度最高时达每平方公里2.5家,甚至在好莱坞和迪士尼乐园竖起中式快餐招牌。
但是,这种“贴牌式”扩张的代价很快显现。
新京报暗访视频显示,郑州、商丘等地多家加盟店后厨存在“隔夜发黑牛肉用色素回炉、剩菜回收再加工、员工无健康证上岗”等乱象。而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杨铭宇黄焖鸡米饭总部对加盟商的管理仅停留在“酱料包供应”,食材采购、人员培训、卫生监管等关键环节“全面失守”。
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并非首次触碰红线。2024年成都“老鼠门”事件中,消费者吃出整只死鼠,却因“样本缺失”无法定责;郑州门店致22人食物中毒后,总部仅以“内部整改”敷衍了事。黑猫平台数百条条投诉记录显示,品牌早已陷入“曝光——道歉——再曝光”的恶性循环。
其实,类似的剧情在餐饮行业反复上演。2024年,华莱士因“炸鸡掉地继续卖”登上热搜,其超20000家门店的加盟体系同样暴露监管真空;更早的“小龙坎地沟油事件”中,加盟商为节省成本重复使用火锅底料,导致品牌口碑一落千丈(小龙坎在本次3·15中被曝回收鸭血等剩菜二次销售)。蜜雪冰城曾经则因员工在水池洗脚、使用过期原料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机(本次3·15中,蜜雪冰城被曝光未按规定使用隔夜柠檬和橙子切片制作招牌饮品。另外,门店的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店内有苍蝇飞虫,飞虫甚至出现在奶茶杯盖中)。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加盟变成“收租游戏”,食品安全便成为第一个被牺牲的筹码。
在加盟体系中,餐饮品牌总部收入主要依赖加盟费与原料采购抽成,而门店利润则由加盟商自负盈亏。这种模式下,总部缺乏动力为加盟商提供高成本的管理支持,而加盟商为求生存在违规边缘试探。
此外,餐饮制作涉及食材、加工、卫生等多个环节,直营模式成本高昂,加盟模式下更是难上加难。杨铭宇黄焖鸡虽提供统一酱料包,但食材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仍由加盟商自主把控,为偷工减料留下空间。
监督数千家分散的门店,需要庞大的人力与技术支持。杨铭宇黄焖鸡此前仅依靠区域代理抽查,而暗访检查频率低、威慑力不足。相比之下,麦当劳等国际品牌通过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后厨,并采用“神秘顾客”制度,将违规风险降至最低。但是,即使在麦当劳、肯德基也曾被爆出使用过期食材。
市场的反应印证了信任崩塌的严重性。事件曝光后,虽然有很多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商家直播自证清白,但是评论区仍充斥着“避雷”“拉黑”甚至是各种攻击言论。消费者们正用“避雷地图”惩罚所有的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商家,社交媒体涌现“不会再给一次机会”的声浪,品牌修复之路愈发艰难。

目前,涉事门店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迅速介入,3家门店也被查封并永久关停。杨铭宇黄焖鸡总部紧急发布致歉信,宣布全国门店深度排查、全员强化培训、后厨监控全覆盖等措施。国务院食安办更是对此事件的挂牌督办,标志着监管层对加盟模式乱象的零容忍。
从杨铭宇黄焖鸡的教训中,餐饮企业们或许该记住:加盟可以买来规模,却买不到时间沉淀的品质;流量能够造就爆款,但守护不了舌尖上的信任。国民快餐的重生之路,终究要靠每一块鸡肉的真诚说话。
来源:瞰沧海微信公众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