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杨
当北纬47度的春风掠过克山农场,65岁的张老汉总会回忆起1980年因玉米超产获得的50公斤尿素“科技奖金”。这不仅是物质奖励,更是黑土地对“投入产出比”认知的觉醒。
科技初渗透:黑土地“活”起来
1985年2月,黑龙江垦区发布《关于国营农场办好职工家庭农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简称《十八条》)13.6万个家庭农场如星火燎原,70%的农机作价转给职工,北大荒的拖拉机开始为自家的粮仓轰鸣。
但真正的转折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民有了自主权,科技开始渗透田间。旱育稀植、精确定量栽培等技术首次让农民意识到,种田不再是“看天吃饭”。
1990年,黑龙江省农科院承包明水县50万亩盐碱地,用“尿素+良种”组合使玉米亩产翻倍,科技成为脱贫的“硬通货”。
科技普惠时代:从“吃饱”到“吃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宁木耳、富裕肉蛋奶等农副产业链兴起,农业开始植入“非农基因”。1995年“夯实农业基础”战略,将科技从试验田推向千家万户。2000年,黑龙江提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目标从“吃饱”转向“吃好”。
2005年,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落地,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成为新标准,农业科技进入普惠时代。千名农业专家驻村蹲点,将节水灌溉、优质稻种等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全省良种覆盖率突破 95%,科技贡献率从1980年的13.3%跃升至48%。

这场“科技扫盲运动”背后,是市场化的倒逼。绿色食品基地从4000万亩扩展至2025年的1亿亩,“黑土优品”品牌崛起,农业经济从“产量竞赛”转向“质量竞逐”。此时的科技推广,如同一场“扫盲运动”——农民开始相信,种田不再是“看天脸色”,而是“看数据说话”。
数据驱动农业:黑土地的“工业革命”
2010年的春耕,北斗卫星第一次为龙江农机导航。庆安县的李老汉看着装有传感器的拖拉机驶过自家地块,不懂“变量施肥”的他,却发现农药少打了20%,亩产多了150斤。这一年,全省农机调度平台上线,30万台农机的作业数据汇成“数字地图”,种地从此有了“上帝视角”。

2015年,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引入遥感监测和GIS技术,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飙升。11万台农机接入省级调度平台,农机保有量全国第一,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99%,每一寸土地都被数据精准“切割”。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而是精密运转的工业流水线。
智慧农业时代:种田变成“写代码”
2025年的海伦市,农民老王的手机里装着“北大荒农服APP”。他不再看节气种地,而是跟着AI推荐的“种植处方”:土壤墒情低于18%时,智能闸门自动补水;监测到蚜虫预警,无人机喷药……至此,黑龙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9%,全国每3架植保无人机,就有1架在黑龙江的田野上轰鸣。
更大的变革藏在数据里:全省耕地“一张图”整合土壤、气象、病虫害信息,AI大模型结合卫星遥感,实时优化播种决策;20个无人化智慧农场中,机器人收割、激光除草已成常态。2025年,新技术(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新农机(无人化农场、AI机器人)、新计划(全产业链数字化)——黑龙江的“三新”战略,瞄准的不只是粮食安全,更是全球农业科技的话语权1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冲至70.8%,意味着每增产10斤粮食,其中7斤靠科技。
站在2025年的田埂上,45年的变迁清晰可见,黑龙江用科技重新定义了土地的价值。当1600亿斤粮食从智能粮仓流向全国,当20个万亩级无人农场在晨曦中启动,黑土地正在书写中国农业的新范式:它不仅是“压舱石”,更是“实验室”—— 在这里,AI学会了识别东北的稻瘟病,大数据读懂了黑土的呼吸,年轻人找到了扎根土地的新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