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小北路
3月17日,据恒基兆业地产官网发布消息称,“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沉痛宣布集团创办人李兆基大紫荆勋贤,痛于今天黄昏 (公历二零二五年三月十七日),在家人陪伴下安详与世长辞,积闰享寿九十七岁。”
这位有“四叔”之称的传奇香港地产富豪的一生就此谢幕,也见证了时代的变革。
商海启航(1928-1958):20岁的抉择与实物保值哲学
1928年,李兆基出生于广东顺德一个商贾世家。6岁习商,12岁掌握黄金鉴定与熔铸技术,15岁便独掌家族金铺。这段经历让他深刻领悟“货币会因时局动荡贬值,唯有实物能保值”的哲学,这成为其日后地产战略的核心逻辑。
1948年,20岁的李兆基怀揣1000港币从家乡顺德只身来到香港。彼时香港挤满逃难富商,他凭借敏锐的商业直觉租下8平米的店铺,通过对黄金成色的精准判断,迅速成为外汇兑换市场的“点金圣手”。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第一桶金,更深刻领悟“实物保值”理念——货币易贬值,土地与黄金才是永恒价值。同时他颇具前瞻的感知到香港正从转口港蜕变为国际都市,而土地与楼宇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载体。他断言:“归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头是家家户户的愿望。”
地产革命(1958-1973):分层销售与“居者有其屋”实践
1958年,李兆基联合冯景禧、郭得胜创立永业公司,正式进军地产。1963年重组为新鸿基企业后,他瞄准香港人口激增带来的住房需求,主导了“分层销售+分期付款”模式——将整栋楼拆解为单元售卖,首期仅需支付10%,余款分期偿还。这彻底引爆了此前因为房产多以整栋交易而望洋兴叹的普通市民的购房需求,九龙太子道大楼3个月即售罄。这种新模式一举颠覆了香港楼市并由此开启了香港地产的新纪元。
1963年,三人重组公司为新鸿基企业(取冯、郭、李三人姓氏),专注开发中小型住宅。1972年新鸿基上市时市值突破10亿港元,成为行业标杆,然而李兆基并未止步,他意识到“企业需掌握土地命脉”,以分得的5000万港元土地资产为基石,开始布局土地储备策略。
逆市崛起(1973-1988):危机中的战略定力
1973年香港股灾引发楼市崩盘,楼价暴跌九成。当同行抛售时,李兆基反其道而行,以极低价收购大量土地,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产业长远必然繁荣”。
1976年他以1.5亿港元创立恒基兆业,通过收购新界农地“换地权益书”和市区旧楼,成为香港最大“地主”之一。同年,他与郑裕彤、李嘉诚等合作,以2060万港元投得沙田第一城项目,他坚持“货如轮转”策略,快速开发并引入“四分散”销售法(分散、分细、分期、分层),十年后项目回报超1000倍,奠定四大地产天王地位。此役不仅成就“四大天王”唯一合作案例,更验证其“低买高卖”的精准眼光。
1981年恒基兆业上市,手握香港120个重建项目,成为“旧楼收购之王”。
1985年美丽华酒店收购战中,李兆基以12.5亿港元力压李嘉诚,保住了这一文化地标。
1988年,恒基借壳永泰建业上市,开启地标狂潮:铜锣湾时代广场、尖沙咀恒基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地标拔地而起,重塑香港天际线。
多元化与全球化(1988-2000):从地产到能源的资本棋局
李兆基深谙“以钱赚钱”之道。20世纪90年代,他大举投资日本债券及国企股,斩获千亿回报,被誉为“亚洲股神”。他总结投资秘诀:“多听、多问、多思考,独立判断方能领先。”
同时,他推动恒基兆业跨界收购中华煤气、香港小轮、美丽华酒店,布局能源、交通、酒店业,并进军新加坡、加拿大市场。他提出:“细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小生意需勤俭,大生意需精准计算。
1997年回归前夕,他以56亿港元鲸吞中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奠定恒基在核心地段的垄断地位。
北上拓疆(2000-2019):内地战略与绿色转型
2000年后,李兆基将目光投向内地,开发北京环球金融中心、上海恒汇国际大厦、沈阳国际金融中心等标杆项目,确立核心城市战略地位。2019年以30.2亿港元溢价23%拿下北京孙河“地王”,坚持“以始为终”的产品理念,打造恒基·天汇等高端住宅。虽皆为大手笔,但他强调“因地制宜”,如北京恒基中心毗邻火车站,精准锁定商务客流;上海星扬西岸中心则融合滨江生态与智慧办公,出租率超70%。
2019年退休前,他推动绿色转型:旗下香港中华煤气通过光伏、生物质能源技术打造减碳平台;上海项目获LEED铂金认证及“零废弃物”评级。他提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责任,更是未来竞争力。”
传承与谢幕(2019-2025):万亿帝国的家族使命
2019年,91岁的李兆基将5500亿港元帝国交予长子李家杰(主管内地业务)与次子李家诚(主管香港与外海业务),完成家族传承。他留下箴言:“要对国家有贡献,对社会有承担。”晚年他专注慈善,捐赠超6亿元支援汶川地震,并启动“百万农民培训计划”,践行“教育回报无穷”的理念。设立的“李兆基基金”累计捐赠超50亿港元,还捐出私人山顶豪宅(年租值2560万港元)作公益。面对香港社会动荡,他罕见发声支持止暴制乱,并加速资产向内地转移,投资广州南站TOD(300亿)、上海徐汇滨江综合体(200亿),被视为融入大湾区的战略转身。
2025年3月17日,李兆基以97岁高龄辞世,留下6家上市公司与超万亿资产。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其“实物保值”理念、逆市胆识与创新精神,仍将影响未来数代商业领袖。
战略思维与时代印记
李兆基的成功,源于三大核心逻辑:
第一,逆周期布局:股灾中买地、金融风暴前抛售,始终踩准市场节奏;
第二,极致效率:通过“并楼”整合零散地块、压缩开发周期至18个月,实现资金高速周转;
第三,政商协同:与港英政府、特区政府保持默契,精准获取核心地块。
其“低买高卖”的投资哲学,既体现在地产开发中,也贯穿金融投资——从黄金到土地,从国企股到日本债券,他始终坚信“实物与资本的双重保值”。
李兆基用一生诠释了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机遇,以创新与韧性书写商业传奇。他的故事不仅是恒基兆业的成长史,更是一部香港与内地城市化进程的缩影。正如其子李家杰在悼念中所言:“父亲教会我们,做生意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位从顺德金铺学徒到万亿帝国缔造者的传奇,将永远铭刻在华商史册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