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拼装一台iPhone。这听起来是一件颇为异想天开的事情,但是一位来自美国的软件工程师Scotty Allen却做到了。
最近几天,一段拍摄美国小哥在深圳买零件组装iPhone的视频火了,他花了2000元在华强北买零件装出了一部可以正常使用的iPhone。国外网友惊呼中国太神奇,中国网友也对小哥的动手能力表示震惊。
界面新闻记者4月15日在深圳找到了视频的主角Scotty Allen,我们跟他聊了聊对硬件,对深圳,对硅谷的看法。
Allen表示这次走红纯属意料之外,他最初只是把视频发在了自己的Youtube频道Strange Parts上,后来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开始有人转载讨论。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Allen在美国曾经为包括Google在内的多家硅谷企业工作过。不过,在他的眼中,硅谷的发展趋势已经和这个名字渐行渐远。
“就你所知的,现在在硅谷的绝大部份流行的公司,都是以研究软件为主的,比如Google和Facebook。”Allen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他说,自己在硅谷的朋友,绝大部分都是在从事软件方面的工作。
“如果你走进一个硅谷的咖啡馆,你所遇到的人可能一大半都是软件工程师,对于硬件的了解却非常有限。”他说。
美国记者Don Hoefler在1971年首次使用了“硅谷”这个词语来形容美国旧金山湾区的一片地方。当时,当地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从事与半导体及电脑相关的产业,由于硅是制作半导体需要的一个重要原料,Dan Hoefler于是在当地的一份名为《每周商业》的报纸中用“ 硅谷 ”来形容这片地区。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硅谷渐渐成为了高科技的代名词。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片地区和硬件的联系也开始减弱;现在,当人们提到硅谷时,人们关注的更多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半导体、电子元件等名词在当地越发陌生。
一些对硬件仍然抱有热忱的人们于是开始将目光投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国。在Scotty Allen眼中,也许华强北更配得上“硅谷”这个名号。
“这里依然是一个硬件圣地。”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所有需要的元器件都能买到,而且途径都非常便捷;只要有一些想法,人们立马就能够买到想要的材料,然后将想法变成现实。”
怀着这种想法,Allen踏上了飞往深圳的航班。但他说,自己最初的时候并没有想着拼出一台iPhone来,而只是想来到华强北看看,自己能够利用当地的条件做出一些什么创新。
作为一名不太熟悉硬件产品的软件工程师,刚开始的时候,Allen还是以一些门槛比较低的产品入手。他试过用一个名为Arduino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拼装过一个发光板。
他告诉我们,自己在亲身操作之后,才明白了华强北能够给硬件从业者们带来什么样的便利:“所需要的材料一下子就能买到了,店主们还会告诉你怎么去使用这些零件。”
而在美国,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Allen比较了一下两个国家制作一款小硬件所需要的成本:除了花费要高出许多之外,在美国根本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就买到所需要的全部零件,“也许我得等上两三周才能集齐所有的部分。”
在最初的尝试获得成功后,Allen开始向更高阶的挑战进发——拼装出一台手机。
“这其实也是一次巧合,”他说,“我在早前购买零件时,会走过一些手机修理店。看到里面损坏了的手机后,我总会好奇,那些手机中的零件最终会到哪里?我们是不是能够用这些零件拼一台新手机?”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从2016年10月底开始,Scotty Allen决定去自己列出清单,购买零件,进行这次“拼装一台完好iPhone”的实验。
Allen用“十分顺利”这个形容词向界面新闻描述了自己寻找材料的整个过程。他说,在自己接触的店家之中,几乎没有人拒绝他的要求,而是很慷慨地给予帮助。其中,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出现在视频之中的店家。
“那位店主知道了我的需求之后,立马拿出了我所需要的材料;然后他当时还卖给了我一堆清单上没有的材料,但事实证明,这些我全都用得上。”他告诉界面新闻。
在视频中,Scotty Allen对于一切的交易都不需要开出收据感到惊讶,他将此描述为“灰色地带”。但他在和界面新闻记者谈起这个小插曲时,却认为华强北的这些生意人们“非常诚实,甚至有点过于诚实了”。
“我根本不需要担心什么,他们只是按照我的需求,将我要的材料卖给我,还告诉我缺了什么,我根本没有遇到什么麻烦,除了语言不通之外。”他表示,这一系列的交易都建立在了相互信任之上。
断断续续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以及大约2000元人民币的成本后,Allen“制作”出了一台iPhone。
他之后在4月12日晚将整个过程的视频上传到了自己的网站Strange Parts。
从视频中看,这台iPhone和我们平时使用的全新品并没有什么区别。Allen后来发现,这台手机的音量键有点问题,原因在于缺少了一个零件,但他立马通过卖给他这部分零件的店家解决了问题。
“他看了一眼,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之后他免费给了一块贴片给我装上去,立马恢复正常了。”谈到这里时,Allen还是对华强北店家们的好客和高效有着很深刻的印象。
在采访时,Allen向界面新闻记者展示了他的这部实验品。在记者的眼中,这部手机和平常我们见到的iPhone确实几乎没有区别,就连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指纹识别模块(Touch ID),都能够轻易识别使用者的指纹。
Allen说,当他把这台手机展示给自己的朋友们看时,他们也看不出什么区别。

“不过还是有一点小问题。”Allen主动表示,这台手机的静音按键使用不了,下方的喇叭也有一些瑕疵。“但是这和我自己的组装水平有关。”他笑称。
Allen告诉我们,这段视频的走红让他进一步地了解到了华强北在硬件和创新方面的远大前景。
“硬件是创新的基础,我的这一次实验也许会让更多人知道,在这边除了iPhone之外,人们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更多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做出一台手机来。”他说,现在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深圳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人们已经不仅仅把深圳当作是一个可以买到山寨手机的地方,而是可以孵化新机会的温床。
而事实上,在Allen眼中,所谓的“山寨”也绝对不是创新的桎梏。他认为,山寨是一个让新想法迅速成为现实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一种创新。
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之后,华强北于近年正在经历着改变。界面新闻此前曾经报道过,不少华强北的店主们希望灵活的电子产业供应链,为来到这里的电子创客们提供帮助。
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以来,来自海内外的创客逐步在华强北安营扎寨,100多个国际创客团队先后来到华强北,把他们的创意变成产品。这和华强北为他们提供的完善硬件产业链以及制造业服务体系是分不开的。
Allen表示,拼装手机只是自己的一个开始,在之后,他还会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制造更多的新产品。不过,他现在更为担心的是苹果公司方面的态度,毕竟这样“无中生有”地制作出一台iPhone,对于一向严谨的苹果公司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这也许会导致山寨产品的再次流行。近年,关于侵权的问题,苹果公司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和不少企业打起了官司。
但Allen认为,自己所做的只是一次试验,和拼装一台二手车没有什么分别。“我并不是要销售这台iPhone,只是自己把它修好了,我觉得苹果公司应该不会不允许消费者自己修理手机。”他如是描述自己的初衷。
当然,他也补充到,拼装这一台手机虽然没有花太多钱,但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少。
“如果商人们要卖这个,我觉得真是不划算;而如果有消费者想买这样一台手机,那我还是建议他们去正规渠道买二手机,毕竟那些手机的质量更有保证。”Allen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