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城市观察·抚远|互市贸易区如何让边民钱包鼓起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城市观察·抚远|互市贸易区如何让边民钱包鼓起来?

抚远,正以互市贸易为纽带,以深加工为动力,在寒冷的边境气候与火热的发展机遇中寻找平衡,书写着边城经济的独特篇章。

文|白杨

在祖国最东端的中俄边境,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抚远市静静坐落于此。江水环抱,见证着中俄边民百年来的贸易往来。如今,这里既有互市贸易区的热闹喧嚣,中俄客商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也有产业园区里机器轰鸣,深加工项目推动经济转型的实干场景。抚远,正以互市贸易为纽带,以深加工为动力,在寒冷的边境气候与火热的发展机遇中寻找平衡,书写着边城经济的独特篇章。

从“边民早市”到“国际货仓”

20世纪90年代后,黑河、绥芬河、抚远等地相继成立了边民互市贸易区。根据《黑龙江省边民互市贸易管理规定(暂行)》,中俄参贸人员每人每日在限额内交易的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时至今日,边民互市贸易在这些地区外贸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

1994年,抚远曾入选国家级贫困县,2000年人均GDP不到7000元,落后于黑龙江省的平均水平。到2022年,抚远人均GDP已达到8.32万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万多元。

俄罗斯籍收银员在边民互贸中心工作。来源:黑龙江日报,陈宝林 摄

互市贸易的“热”不仅体现在数据上。自2015年互市贸易区启动以来,这里从零散的民间交易升级为“电商+仓卖+体验”的复合平台。跨境物流与电商平台的融合更让这里成为东北亚商品的“中转站”。

2024年9月,跨境电商平台OZON在东北设立保税仓,将物流时长大幅缩短,订单取消率显著降低。但热络背后亦有隐忧——俄罗斯客商砍价愈发熟练,游客“只逛不买”的现象增多,倒逼抚远从“低价集散”转向“品牌化运营”。

抚远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米什卡西餐厅开门迎客 刘彦池 摄

值得关注的是,互市贸易区的业态正在悄然升级。2024年刚刚开业的米什卡俄罗斯餐厅,以红菜汤、大列巴等地道俄式美食和充满俄罗斯风情的装修,成为互贸区的新地标。食客们在品尝异国风味的同时,还能直观感受中俄文化的交融。

俄罗斯海参:跨境贸易中的隐形冠军

在抚远的产业版图中,俄罗斯海参是一条尚未完全显形的“暗线”。俄罗斯远东海域的冷水野生海参因肉质紧实、营养丰富,被视为高端滋补品,但受制于捕捞政策与加工技术,其商业化进程缓慢。

海巡抚进口落地深加工项目的启动,以及东悦福俄罗斯野生海参科普馆的建成,释放出一个信号,即抚远意图将海参纳入跨境加工体系,结合冷链物流与生物技术,开发即食海参、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我们看到,这一布局背后清晰的商业逻辑,国内海参市场长期被养殖产品主导,野生俄罗斯海参的稀缺性可形成差异化竞争。

抚远俄罗斯野生海参科普馆参观游客络绎不绝 王积信 摄

据了解,东悦福俄罗斯野生海参科普馆属公益性质,为抚远市首家、唯一海参知识科普馆,由海巡抚(黑龙江)食品有限公司出资建设,公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参与,开展进口落地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是抚远市政府招商引资项目。

“野生无污染、六排刺、参龄长、肉质厚实富有弹性、蕴含丰富的蛋白质……”东悦福(黑龙江)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在介绍产品时如数家珍,指尖轻点着展示台上的海参样品,目光中透露出对自家产品品质的笃定与骄傲。

上市近一年来,东悦福俄罗斯海参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借助跨境贸易的区位优势,迅速打开了线下及线上销售渠道,赢得了广泛认可,在全国各地俄罗斯国家馆、抚远互市贸易区等线下实体店,以及京东、视频号等线上商城都保持着强劲的销售势头。

但挑战同样严峻,中俄质量标准对接、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品牌溢价能力不足等问题,都可能让这条“黄金赛道”险途丛生。

从“原料搬运”到“价值再造”

过去,边贸经济的核心模式是“进口原料、出口初级产品”,利润主要依赖价差,抗风险能力薄弱。

如今,抚远通过“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价值链优势。

据了解,当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鲟鳇鱼养殖基地,更引入生物科技企业,开发出鱼子酱、即食鱼胶等高附加值产品。其中,鱼子酱加工技术突破了传统工艺,通过低温锁鲜技术保留营养成分,使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资源+科技”的模式,让原本只能低价外销的鲟鳇鱼,摇身变为高端餐桌的“黑色黄金”。

在农业领域,蔓越莓产业的转型更具启示性。抚远通过“南果北种”与“北品南销”的双向互动,将蔓越莓从单一鲜果销售拓展至果汁、果酱、保健品等20余个品类。2024年,当地企业与南方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发出添加蔓越莓成分的功能性饮料,借助南方成熟的电商渠道迅速打开市场,使蔓越莓产业附加值提升300%。“原料+加工+品牌”的全链条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更构建了抵御市场波动的产业缓冲带。

破冰收获蔓越莓。来源:黑龙江日报,张澍 摄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抚远正从“资源搬运工”向“价值定义者”转型。通过引入先进工艺,当地将俄罗斯进口的野生海参转化为即食海参、海参肽等深加工产品。这一转型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更在中俄跨境产业链中占据了高附加值环节。原料经过技术赋能转化为终端消费品,抚远不再是简单的“过道经济”,而是成为具有产业话语权的“价值枢纽”。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的跨越,正是边城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边城的“冷思考”

抚远的崛起,是地缘红利与政策驱动的结果。但抚远并未止步。从互市贸易的“人流带货”到深加工的“价值沉淀”,从鲟鳇鱼到俄罗斯海参,这座边城正在尝试用“冷资源”孵化“热经济”。

站在中俄合作的前沿,抚远的转型轨迹为中国边境城市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系。它揭示了边境经济从“政策洼地”向“创新高地”跃迁的可能路径:在标准对接上,需建立中俄跨境产业链的质量协同体系,破解技术壁垒;在技术研发上,要依托寒地资源特性,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品牌营销上,需跳出“边贸低价”的固有标签,通过文化赋能与品质叙事,塑造高附加值的边境贸易品牌。

若能在这些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抚远或将成为中俄边境经济带的“新样本”,不仅卖商品,更卖标准;不仅赚差价,更赚附加值。从“赚差价”到“创价值”的蜕变,才是边城经济最深刻的“冷思考”与最炽热的发展愿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城市观察·抚远|互市贸易区如何让边民钱包鼓起来?

抚远,正以互市贸易为纽带,以深加工为动力,在寒冷的边境气候与火热的发展机遇中寻找平衡,书写着边城经济的独特篇章。

文|白杨

在祖国最东端的中俄边境,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抚远市静静坐落于此。江水环抱,见证着中俄边民百年来的贸易往来。如今,这里既有互市贸易区的热闹喧嚣,中俄客商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也有产业园区里机器轰鸣,深加工项目推动经济转型的实干场景。抚远,正以互市贸易为纽带,以深加工为动力,在寒冷的边境气候与火热的发展机遇中寻找平衡,书写着边城经济的独特篇章。

从“边民早市”到“国际货仓”

20世纪90年代后,黑河、绥芬河、抚远等地相继成立了边民互市贸易区。根据《黑龙江省边民互市贸易管理规定(暂行)》,中俄参贸人员每人每日在限额内交易的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时至今日,边民互市贸易在这些地区外贸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

1994年,抚远曾入选国家级贫困县,2000年人均GDP不到7000元,落后于黑龙江省的平均水平。到2022年,抚远人均GDP已达到8.32万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万多元。

俄罗斯籍收银员在边民互贸中心工作。来源:黑龙江日报,陈宝林 摄

互市贸易的“热”不仅体现在数据上。自2015年互市贸易区启动以来,这里从零散的民间交易升级为“电商+仓卖+体验”的复合平台。跨境物流与电商平台的融合更让这里成为东北亚商品的“中转站”。

2024年9月,跨境电商平台OZON在东北设立保税仓,将物流时长大幅缩短,订单取消率显著降低。但热络背后亦有隐忧——俄罗斯客商砍价愈发熟练,游客“只逛不买”的现象增多,倒逼抚远从“低价集散”转向“品牌化运营”。

抚远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米什卡西餐厅开门迎客 刘彦池 摄

值得关注的是,互市贸易区的业态正在悄然升级。2024年刚刚开业的米什卡俄罗斯餐厅,以红菜汤、大列巴等地道俄式美食和充满俄罗斯风情的装修,成为互贸区的新地标。食客们在品尝异国风味的同时,还能直观感受中俄文化的交融。

俄罗斯海参:跨境贸易中的隐形冠军

在抚远的产业版图中,俄罗斯海参是一条尚未完全显形的“暗线”。俄罗斯远东海域的冷水野生海参因肉质紧实、营养丰富,被视为高端滋补品,但受制于捕捞政策与加工技术,其商业化进程缓慢。

海巡抚进口落地深加工项目的启动,以及东悦福俄罗斯野生海参科普馆的建成,释放出一个信号,即抚远意图将海参纳入跨境加工体系,结合冷链物流与生物技术,开发即食海参、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我们看到,这一布局背后清晰的商业逻辑,国内海参市场长期被养殖产品主导,野生俄罗斯海参的稀缺性可形成差异化竞争。

抚远俄罗斯野生海参科普馆参观游客络绎不绝 王积信 摄

据了解,东悦福俄罗斯野生海参科普馆属公益性质,为抚远市首家、唯一海参知识科普馆,由海巡抚(黑龙江)食品有限公司出资建设,公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参与,开展进口落地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是抚远市政府招商引资项目。

“野生无污染、六排刺、参龄长、肉质厚实富有弹性、蕴含丰富的蛋白质……”东悦福(黑龙江)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在介绍产品时如数家珍,指尖轻点着展示台上的海参样品,目光中透露出对自家产品品质的笃定与骄傲。

上市近一年来,东悦福俄罗斯海参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借助跨境贸易的区位优势,迅速打开了线下及线上销售渠道,赢得了广泛认可,在全国各地俄罗斯国家馆、抚远互市贸易区等线下实体店,以及京东、视频号等线上商城都保持着强劲的销售势头。

但挑战同样严峻,中俄质量标准对接、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品牌溢价能力不足等问题,都可能让这条“黄金赛道”险途丛生。

从“原料搬运”到“价值再造”

过去,边贸经济的核心模式是“进口原料、出口初级产品”,利润主要依赖价差,抗风险能力薄弱。

如今,抚远通过“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价值链优势。

据了解,当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鲟鳇鱼养殖基地,更引入生物科技企业,开发出鱼子酱、即食鱼胶等高附加值产品。其中,鱼子酱加工技术突破了传统工艺,通过低温锁鲜技术保留营养成分,使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资源+科技”的模式,让原本只能低价外销的鲟鳇鱼,摇身变为高端餐桌的“黑色黄金”。

在农业领域,蔓越莓产业的转型更具启示性。抚远通过“南果北种”与“北品南销”的双向互动,将蔓越莓从单一鲜果销售拓展至果汁、果酱、保健品等20余个品类。2024年,当地企业与南方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发出添加蔓越莓成分的功能性饮料,借助南方成熟的电商渠道迅速打开市场,使蔓越莓产业附加值提升300%。“原料+加工+品牌”的全链条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更构建了抵御市场波动的产业缓冲带。

破冰收获蔓越莓。来源:黑龙江日报,张澍 摄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抚远正从“资源搬运工”向“价值定义者”转型。通过引入先进工艺,当地将俄罗斯进口的野生海参转化为即食海参、海参肽等深加工产品。这一转型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更在中俄跨境产业链中占据了高附加值环节。原料经过技术赋能转化为终端消费品,抚远不再是简单的“过道经济”,而是成为具有产业话语权的“价值枢纽”。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的跨越,正是边城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边城的“冷思考”

抚远的崛起,是地缘红利与政策驱动的结果。但抚远并未止步。从互市贸易的“人流带货”到深加工的“价值沉淀”,从鲟鳇鱼到俄罗斯海参,这座边城正在尝试用“冷资源”孵化“热经济”。

站在中俄合作的前沿,抚远的转型轨迹为中国边境城市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系。它揭示了边境经济从“政策洼地”向“创新高地”跃迁的可能路径:在标准对接上,需建立中俄跨境产业链的质量协同体系,破解技术壁垒;在技术研发上,要依托寒地资源特性,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品牌营销上,需跳出“边贸低价”的固有标签,通过文化赋能与品质叙事,塑造高附加值的边境贸易品牌。

若能在这些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抚远或将成为中俄边境经济带的“新样本”,不仅卖商品,更卖标准;不仅赚差价,更赚附加值。从“赚差价”到“创价值”的蜕变,才是边城经济最深刻的“冷思考”与最炽热的发展愿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