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00后大学生用镜头为金婚老人打捞美好“旧时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00后大学生用镜头为金婚老人打捞美好“旧时光”

未来一年,这支队伍将继续穿行于村庄。在后续计划中,他们将为老人举办影像展,将短视频剪辑成系列纪录片,并尝试将口述史编纂成册。

81岁的沈德明轻轻折下桃树的枝条,面对镜头,他前所未有地“大胆”起来。

他拉起79岁妻子王夏美的手,轻声说道:“我喜欢你。”说罢,将手中的桃枝递了过去。

王夏美慌忙摆手——相伴的61年里,这是她听过最直白的告白。直到看见丈夫颤巍巍的手,她才恍然接过桃枝。四目相对,两人忽地笑出了声。

画面定格在两位老人相视而笑的瞬间。屏幕外,来自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的“剧点艺美”实践团队将这段视频剪辑上传至“水仙慈善”视频号。“今天,我们的第一条短视频正式出炉!”团队成员孙佳怡语气雀跃,仿佛按下发布键的刹那,也按下了时光机的启动键。

时间倒回五个月前。彼时,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表演系主任冯喆正为学生策划“剧点艺美”系列实践课堂,她不愿让实践沦为简单的资源下沉:“乡村不该是学生的秀场,而应成为他们的课堂。”然而,如何让年轻人在实践中真正与乡土对话?如何让镜头既记录真实,又传递温度?这些问题如同盘旋的飞鸟,始终萦绕在她心头。

转机出现在余姚泗门镇的谢家路村。当地“水仙公益基金会”正酝酿一个计划——村里有近160对婚龄超过60年的夫妇,若能以影像记录他们的故事,既能为村庄留存珍贵档案,又能让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被更多人看见。“我们拒绝商业化,只保留最本真的表达。”基金会负责人沈先生强调。

冯喆得知这一构想后,立即带着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摄像、广告等专业的师生前往谢家路村。在“水仙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师生们与村民同吃同住,白天走访金婚家庭,夜晚围坐讨论拍摄方案。经过数月调研,“剧点艺美”团队的拍摄计划正式落地,并于上周末开启了首次拍摄之旅。

“我们的目标,是为每对老人制作一本专属影集,并通过短视频动态记录创作过程。这不是简单的拍照,而是打捞被遗忘的时光。”冯喆说。

当一个又一个历经岁月打磨的爱情故事在眼前展开,00后大学生们看到了与影视剧截然不同的情感模样。

沈其壮与杨美娟的故事宛如现实版“穷小子与富家千金”。杨家曾是当地大户,杨家的小女儿杨美娟不愁吃穿,安心读书到初中;沈其壮家则是普通的务农家庭,兄弟姊妹众多,作为长子的他早早扛起家庭重担,在杨美娟家做起了长工。

因干活认真、细致、手艺巧,沈其壮被杨父选中,而杨美娟也对这个务实的“小子”颇有好感。“当年没要一分彩礼,就图他人实在。”杨美娟摩挲着泛黄的结婚证,眼角的皱纹里仍藏着少女般的羞涩。

“在快节奏下,年轻人或许难悟情感真谛,但当时间的刻度拉长到40年、50年,甚至70年,这群年轻人或许能懂得‘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带队教师张琦感慨道。

在她看来,这是一场“慢节奏”的旅途。她不希望学生过分注重结果,而是允许试错、认真投入,与老人们建立深层联系。为此,团队立下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实践地点由学生自主联系。队员们需撰写方案、对接村镇、协调物资,直至通过审核并获得支持。沟通、拍摄、理解——年轻人不仅见证爱情,更在学习如何经营爱情。

今年80岁的沈金林,见到00后拍摄团队后,热情地将其迎进家门。他早已习惯这种“自来熟”,年轻时期,沈金林在一家远洋公司工作,踏足40余个国家和地区,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海上的风浪未曾让他落泪,但谈及妻子,他却掩盖不住内心的愧疚。其妻子顾小芝早年父母双亡,在亲戚的扶持下带大。1961年,彼时18岁的顾小芝经人介绍嫁给了17岁的沈金林,婚后,丈夫常年远航,家中大小事务全由顾小芝一手操办,连分娩时,沈金林也没能到场,那是他最大的遗憾。

历经几十年岁月,两人从青葱到白头,靠着打拼盖起高楼。当被要求用一句话总结过去时,沈金林脱口而出:“女性的力量真伟大。”

原来,那些被反复提及的“现代议题”,早已在老人的故事被呈现——对爱情观的反思、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对陪伴的追寻……成员黄依婷感慨:“我们羡慕老年人的相濡以沫,其实也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

旅程刚刚启程。未来一年,这支队伍将继续穿行于村庄。在后续计划中,他们将为老人举办影像展,将短视频剪辑成系列纪录片,并尝试将口述史编纂成册。“在实践中,我们会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努力挖掘乡村记忆的活化表达。”冯喆说。(综合整理 顾佳诚)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00后大学生用镜头为金婚老人打捞美好“旧时光”

未来一年,这支队伍将继续穿行于村庄。在后续计划中,他们将为老人举办影像展,将短视频剪辑成系列纪录片,并尝试将口述史编纂成册。

81岁的沈德明轻轻折下桃树的枝条,面对镜头,他前所未有地“大胆”起来。

他拉起79岁妻子王夏美的手,轻声说道:“我喜欢你。”说罢,将手中的桃枝递了过去。

王夏美慌忙摆手——相伴的61年里,这是她听过最直白的告白。直到看见丈夫颤巍巍的手,她才恍然接过桃枝。四目相对,两人忽地笑出了声。

画面定格在两位老人相视而笑的瞬间。屏幕外,来自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的“剧点艺美”实践团队将这段视频剪辑上传至“水仙慈善”视频号。“今天,我们的第一条短视频正式出炉!”团队成员孙佳怡语气雀跃,仿佛按下发布键的刹那,也按下了时光机的启动键。

时间倒回五个月前。彼时,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表演系主任冯喆正为学生策划“剧点艺美”系列实践课堂,她不愿让实践沦为简单的资源下沉:“乡村不该是学生的秀场,而应成为他们的课堂。”然而,如何让年轻人在实践中真正与乡土对话?如何让镜头既记录真实,又传递温度?这些问题如同盘旋的飞鸟,始终萦绕在她心头。

转机出现在余姚泗门镇的谢家路村。当地“水仙公益基金会”正酝酿一个计划——村里有近160对婚龄超过60年的夫妇,若能以影像记录他们的故事,既能为村庄留存珍贵档案,又能让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被更多人看见。“我们拒绝商业化,只保留最本真的表达。”基金会负责人沈先生强调。

冯喆得知这一构想后,立即带着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摄像、广告等专业的师生前往谢家路村。在“水仙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师生们与村民同吃同住,白天走访金婚家庭,夜晚围坐讨论拍摄方案。经过数月调研,“剧点艺美”团队的拍摄计划正式落地,并于上周末开启了首次拍摄之旅。

“我们的目标,是为每对老人制作一本专属影集,并通过短视频动态记录创作过程。这不是简单的拍照,而是打捞被遗忘的时光。”冯喆说。

当一个又一个历经岁月打磨的爱情故事在眼前展开,00后大学生们看到了与影视剧截然不同的情感模样。

沈其壮与杨美娟的故事宛如现实版“穷小子与富家千金”。杨家曾是当地大户,杨家的小女儿杨美娟不愁吃穿,安心读书到初中;沈其壮家则是普通的务农家庭,兄弟姊妹众多,作为长子的他早早扛起家庭重担,在杨美娟家做起了长工。

因干活认真、细致、手艺巧,沈其壮被杨父选中,而杨美娟也对这个务实的“小子”颇有好感。“当年没要一分彩礼,就图他人实在。”杨美娟摩挲着泛黄的结婚证,眼角的皱纹里仍藏着少女般的羞涩。

“在快节奏下,年轻人或许难悟情感真谛,但当时间的刻度拉长到40年、50年,甚至70年,这群年轻人或许能懂得‘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带队教师张琦感慨道。

在她看来,这是一场“慢节奏”的旅途。她不希望学生过分注重结果,而是允许试错、认真投入,与老人们建立深层联系。为此,团队立下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实践地点由学生自主联系。队员们需撰写方案、对接村镇、协调物资,直至通过审核并获得支持。沟通、拍摄、理解——年轻人不仅见证爱情,更在学习如何经营爱情。

今年80岁的沈金林,见到00后拍摄团队后,热情地将其迎进家门。他早已习惯这种“自来熟”,年轻时期,沈金林在一家远洋公司工作,踏足40余个国家和地区,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海上的风浪未曾让他落泪,但谈及妻子,他却掩盖不住内心的愧疚。其妻子顾小芝早年父母双亡,在亲戚的扶持下带大。1961年,彼时18岁的顾小芝经人介绍嫁给了17岁的沈金林,婚后,丈夫常年远航,家中大小事务全由顾小芝一手操办,连分娩时,沈金林也没能到场,那是他最大的遗憾。

历经几十年岁月,两人从青葱到白头,靠着打拼盖起高楼。当被要求用一句话总结过去时,沈金林脱口而出:“女性的力量真伟大。”

原来,那些被反复提及的“现代议题”,早已在老人的故事被呈现——对爱情观的反思、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对陪伴的追寻……成员黄依婷感慨:“我们羡慕老年人的相濡以沫,其实也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

旅程刚刚启程。未来一年,这支队伍将继续穿行于村庄。在后续计划中,他们将为老人举办影像展,将短视频剪辑成系列纪录片,并尝试将口述史编纂成册。“在实践中,我们会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努力挖掘乡村记忆的活化表达。”冯喆说。(综合整理 顾佳诚)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