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芊
昂首阔步、引颈高歌,一只只膘肥体壮的白鹅聚集成群,叫声此起彼伏……这是黑龙江省内多个白鹅养殖场常见的景象。黑龙江省凭借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市场需求,成为全国鹅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从“黄金羽绒带”孕育的高端原料,到“铁锅炖大鹅”飘香的文旅名片,从政府精准施策的强力护航,到“北鹅”品牌的全国破圈,黑龙江正以鹅为媒,书写着从“小农户”到“大产业”、从“土特产”到“国际范”的转型篇章。这一进程中,政策红利释放、科技赋能养殖、三产深度融合的协同效应,正用鹅鸣声谱写着一曲产业振兴的交响乐。

黄金羽绒带与美食文化驱动鹅产业崛起
黑龙江省位于北纬47度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这里冬季寒冷漫长,鹅绒生长周期长、绒朵大且品质高,被称为“黄金羽绒带”。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让龙江鹅成为鹅中的“白富美”。
林口便是国内知名的“大鹅之乡”,属中低山丘陵漫岗地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山多林密,植被富集,清澈的江河水和富硒黑土滋养出的鹅肉,肌理间藏着冰雪的甘甜。
“我们这儿的鹅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连呼吸都带着负氧离子!”在林口县的养殖基地,爱开玩笑的饲养员老张并没有开玩笑。
以“铁锅炖大鹅”为代表的东北特色美食,成为冰雪旅游中的热门消费项目,带动鹅肉需求激增,有效带动了鹅经济的快速发展。零下30℃的寒夜里,游客们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灶台前,鲜嫩的鹅肉在秘制酱料中翻滚,林口县的“肥鹅佬”等餐饮品牌借助着旅游红利,形成“美食+旅游”的产业联动效应。
政策“暖炕”孵出鹅军团
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大鹅养殖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政策的春风更是为这个产业插上翅膀。
为全面提升黑龙江省鹅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鹅产业政策激励作用,加快推动我省鹅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深入调研、充分研讨,优化调整了《黑龙江省促进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黑农厅联发〔2022〕524号),形成了《鹅十条》政策。该政策是黑龙江省为完善鹅全产业链发展制定的系统性扶持政策,涵盖育种、养殖、加工、金融支持等环节。“鹅十条”就像精准的导航系统,从育种到餐桌全程护航:
养殖户老李刚拿到50万元贴息贷款扩建鹅舍,嫩江市的小王则为自家鹅群买了“意外险”,每只种鹅保费6元,政府掏了4块8。
百变产业链鹅毛也能变“金条”
“百万白鹅缀绿野,曲颈唱响致富歌”产业链的延伸让白鹅化身“百变精灵”,黑龙江鹅产业已形成覆盖种源、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
龙江森工集团抢抓黑龙江省鹅产业振兴发展机遇,积极发展大鹅养殖产业,林区已建设国有商品鹅养殖基地41处,养殖棚室236个,养殖量达到100余万只。
中游屠宰初加工环节,林口、迎春等地建设标准化屠宰厂,日屠宰能力超1万只,绥滨县两江牧业引入熟制品生产线,年屠宰加工白鹅68万只,产绒17吨。这些高质量鹅绒将会变身成几千块一件的高品质羽绒服;生物实验室里,开发鹅肝肽、鹅血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食品工厂则将东北味道真空锁鲜,让千里之外的南方人也能吃上优质的鹅肉。
“鹅宇宙”崛起打造区域名片
黑龙江通过品牌认证、市场拓展与科技赋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品牌战略让“北鹅”飞越山海关。嫩江“北鹅”品牌曝光率突破1亿次,富锦狮头鹅成为北上广餐桌上的“新贵”狮头鹅北上“联姻”,龙江鹅南下“进修”,南北鹅王共谱“舌尖上的中国”。
目前,黑龙江省鹅养殖相对集中,已形成绥化、齐齐哈尔、哈尔滨、大庆等为主的松嫩平原养鹅主产区,包括嫩江、依安、龙江、杜蒙、肇州、肇源、安达、绥化北林、海伦、肇东、双城、林口、密山、绥滨、友谊等15个主产县,约占全省养殖总量的70%以上。黑龙江鹅产业的崛起,是自然禀赋、政策扶持、产业链整合与品牌战略协同发力的结果。
从田间到云端,从食材到时尚,龙江大鹅的进化史,正是黑土地产业升级的缩影。“龙江鹅”正抖落羽毛上的冰霜,向世界展示寒地黑土的别样魅力。未来,这一产业有望成为乡村振兴和生态经济融合的全国标杆,龙江大鹅正以昂扬之姿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