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馨仪
在中国制造业的版图上,山东临清这座县级市正以轴承产业书写着“隐形冠军”的传奇。500亿元年营收、全国十分之一市场份额、20万从业人员——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数字赋能和集群发展实现华丽转身的生动案例。
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到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临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将一粒“钢珠”打磨成闪耀全球的产业明珠。2024年,临清103家规模以上轴承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63亿元,同比增长8.81%,在中国轴承产业版图上刻下了鲜明的“临清坐标”。

闭环产业链:8公里半径的工业生态系统
在烟店、潘庄、唐园西南三镇形成的长约8公里、宽约5公里产业集聚区内,临清轴承产业构建了从上游钢材冶炼、中游热处理与精密加工,到下游市场交易、仓储物流的全链条闭环生态。这一“国际性配套产业链”覆盖十几道核心工序,实现了企业原材料“零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显著降低,被行业誉为全国五大轴承产业集群中最独特的闭环体系。
这里的产业生态不再是简单的物理集聚,而是通过工序无缝衔接形成的化学反应。在山东中力汽车零部件公司的转型中,200亩低效用地转型生产房车车轴被盘活,三年内销售收入从3000万跃升至2.6亿元,并带动40%的本地配套率。
烟店轴承市场日均交易量近亿元,全年超300亿元,占全国轴承交易量的十分之一。国际八大轴承企业及国内瓦轴、人本等头部企业均在此设立分支机构,成为全球采购商的“必争之地“。
数字革命: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当数据成为新“润滑油”,临清的野心已瞄准更高维度。
走进博特轴承的数字化车间,工业机器人完成90%的精密装配,MES系统实时调控生产参数——这样的场景已成为临清新常态。全市400家企业完成“上云”改造,5000台设备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全国首个轴承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在潘庄镇示范园得到生动诠释。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盘活的240亩土地上,16家企业共享5G智能车间,村集体年增收70万元。园区应用的“工备云“平台实时监测2000台设备运行数据,使故障响应时间缩短80%,一条传统生产线用工从20人降至6人,诠释了“腾笼换鸟”的临清实践。

技术突破:从跟跑到领跑的质量革命
精度,是临清与全球巨头对话的底气。
当多数企业还在追赶P6级精度时,临清轴承已实现P4级精度(仅次于航空级P2)。宇捷轴承的中小调心滚子轴承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其研发的“高速低噪声轴承”使工业机器人关节寿命延长至2万小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二等奖,产品在国家行检中全部被评为“优等品”。
技术创新已成为核心竞争力。全市轴承企业拥有专利640余项,参与制定30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7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构筑起临清轴承的技术壁垒。

人才引擎:从工匠精神到院士经济的升级
而支撑这些硬核成果的,是一群“轴承基因”深入骨髓的人。
20万“轴承工匠”是临清最宝贵的财富。这里既有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李其双这样的老师傅,也有带着AI算法回归的“轴二代”。临清创建了省内唯一的轴承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共同体,柔性引进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43名高层次人才。
智创未来轴承科技园已入驻德国LFD高精密轴承等40家企业与团队,胡正寰院士工作站的设立,标志着临清轴承开始向“院士经济”升级。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说:在这里,老师傅的工匠精神与年轻人的数字思维正在产生化学反应。
站在新起点上,临清轴承正朝着更精密、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迈进。依托山东省轴承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个性化定制;建设更多“零排放”示范工厂——这条转型之路,正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临清轴承的突围证明,传统产业的升级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老树新枝”的生态再造。从家庭作坊到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这颗产业明珠的轨迹,正是中国制造“爬坡过坎”的微观镜像。当下一个十年到来时,更多刻着“临清智造”的核心部件,将继续转动这个属于中国制造的新传奇。
来源:推广
评论